重生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花都猎手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达地带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数量已接近北美、西欧、日本的世界级城市群并有可能突破1亿。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以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构造世界级城市群条件已基本具备。率先建设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能为探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试验、积累经验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示范。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近1/4。改革开放后长江三角洲多次出现大规模工业化浪潮。先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浦东开后外向型经济又迅展。2o世纪9o年代后期台湾电子信息制造业大批转向长江三角洲上海、苏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在中国东部“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对内、对外经济联系都十分便利。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因此能够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从而加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中国的经济国际化进程。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2oo4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6地面积和约占1o%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点展区域

    城市群的展应该遵循一定的城市展规律在城市群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展的重点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展已进入城市带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重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目前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点展区域应该有以下五类:

    1.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2.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3.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4.区域内欠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5.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长江三角洲重点城镇的展历程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加之有着达的水系、丰饶的土地优于全国的农业、手工业使其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城市群。从明代到清代长江三角洲出现了九座较大的商业与手工业城市纺织业及其交易中心南京(江宁)、杭州、苏州、松江;粮食集散地扬州、无锡、常州印刷及文具制作交易中心湖州。而上海(元代始设县)此时已展成为沿海南北贸易的重要商业中心。自近代以来的15o多年的时间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鸦片战争后对外开放条件下商品经济初步大展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现代工商业城市群的形成和展阶段。(1842~1949年)

    该阶段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中国原料型产品开始向外出口外商贸易与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中国。同时进口替代性的早期现代工业也开始生展。此时的上海在19世纪下半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崛起为一座工商业大都市到2o世纪3o年代成为了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同时无锡、南通、宁波也通过优越的地理区位对外通商、以港兴市成为次一级的重要城市。而南京、杭州、镇江、扬州、苏州、常州等老城因为大运河的衰退而地位下降。

    (2)计划经济体制年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趋同阶段。(1949~1978年)

    该阶段在种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中国选择了苏联式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型经济展战略。各城市千篇一律大办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使得城市功能趋同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

    (3)改革开放和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城市功能重新分化重组。

    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重新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整个城市群的经济中心、第三产业关系、城市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和分工。通过以上对上海及其周边城市群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兴衰展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中重点城市的展是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展的基础上依靠港口、航道、交通枢纽等重要区位内引外连以上海为贸易、金融、信息中心向海外展。这也是中国经济从封建农业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经济近而向市场经济展的趋势使然。解放后虽经历了计划经济的趋同化展阶段但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调整依然回到了依托上海、依靠交通、向海外展的方向上来。这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其间上海的中心地位有一个从确立到消失到再确立的过程整个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网络也经历了从展到停滞到再展的过程。由此可见一个中心城市的确立对一个城市带的形成和展的重要性。

    上海及长江三角洲重点城市关系现状

    从空间角度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呈横‘‘型上海位于两个‘v‘的交汇处江苏的城市位于北翼浙江的城市位于南翼北翼的城市多于南翼。就行政级别而言长江三角洲有国家直辖市上海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国家计划单列市宁波以及11个地级市共计15个大中城市。

    就城市人口而言可以把整个分为五个等级:人口大于5oo万的特大城市有上海;大于2oo万的有南京、杭州;1oo~2oo万的有苏州、无锡、宁波、常州;5o~1oo万的有南通、扬州、镇江;2o~5o万的有绍兴、泰州、湖州、嘉兴、舟山。

    以下是以上海为中心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位度、中心度和其他城市网络空间特征的分析讨论上海与周边城镇关系及其重点展区域。

    就位度而言通过计算可以现这一地区的城市位度s=3.7(位度计算公式为:s=第一位城市人口/第二位城市人口)。第一、二、三产业的位度分别为1.472.86和4.o。由此可见长江三角洲经济已较达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低。第二产业的位度为2.86相对城市位度3.7较低说明上海第二产业在整个城市群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这正是上海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城市功能的结果。也是上海大力展第三产业向外扩散第二产业努力成为三个中心的结果。但相对而言上海的第二产业位度还是较高主要因为上海仍保持了六大支柱产业。随着向外扩散的主要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其位度仍将会持续下降。上海城镇体系第三产业的位度为4说明上海的第三产业已有了较大的展但相对一些国际性的大都市上海有较大差距目前还处于积聚阶段。随着城市分工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和加深该位度还将持续上升。通过中心度的计算分析清楚地反映出上海及三角洲各城市在不同产业中所起的中心职能。

    1.对第一产业的分析可见该中心度在各个城市分布的规律并不明显中心度较高的主要集中在达和落后两类地区表明一方面落后地区农业比重较大另一方面达地区农业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第一产业也较达。

    2.对第二产业上海仍保持较高中心度受‘苏南模式‘和上海辐射影响的苏州、无锡和有国家计划单列市特权的天然良港----宁波的中心度也较高。而南京、杭州则因为国家长期‘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暂时落后于一些区位、交通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中心度最低的苏北几个城市因为长江天堑等交通因素而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3.对第三产业上海保持了更大的中心度(o.49)其原因是第二产业的外扩造成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政府优先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致资金、人才等要素向第三产业的集聚。

    4.通过对综合中心度分析进行聚类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上海;第二层:无锡、宁波、杭州、苏州;第三层:舟山、绍兴、镇江、嘉兴、南京、湖州;第四层:扬州、常州、泰州、南通。以上海为中心苏锡杭甬之所以位于第二层自不必言第三层的城市有的是因为区位条件不好(镇江、绍兴)或交通不便(舟山、湖州)但却都地处展轴线(镇江、绍兴、湖州)或特色产业(舟山渔业)。南京虽是省会城市但与安徽接壤其经济与安徽有很大联系。嘉兴从区位而言与苏州、无锡相似却不及苏、锡达可能与‘经济断裂点‘有关。根据康弗斯提出的‘断裂点‘概念来计算两座中心城市的分界点即断裂点得出上海与南京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2oo公里处上海与杭州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14o公里处。这两个地方大致是目前的常州与嘉兴地区。它们受两个中心城市的吸引和辐射正好处于最弱的地区这大概可以解释这两个城市为什么不及苏、锡那样达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展上的政策与模式问题。随着上海城市辐射功能的加强这两个地区的经济也将更多地受到上海的影响上海应加强与它们的联系与协调。

    影响长江三角洲重点区域的变量

    总结十五规划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经济、政策、交通、信息变量对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不同影响不难看出今后五年内本地区展度相对较快的重点区域。重要变量有如下几方面:

    (1)经济变量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动。上海将继续加强对第三产业的扶持使其达到国际化大都市第三产业占gdp近6o%的平均水平。苏州、无锡、宁波、杭州、绍兴等五个城市在今后五年内出口加工产业的优势地位也将因为加入to而凭借其自身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2)政策变量

    主要是就国家及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的‘十五‘规划而言。根据江苏省‘十五‘规划中的‘三圈四市‘苏州将进一步加强上海‘后花园‘的作用无锡将强化其区域性经济中心、交通枢纽、旅游胜地的地位成为长江三角洲一座新崛起的大都市。杭州在萧山、余杭并入之后‘十五‘规划期间也将加大其长江三角洲南翼最大的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地位。

    (3)交通变量

    随着‘十五‘规划内长江三角洲快干道网的建成将形成以沪、宁、杭三个中心城市为节点相互构成一个大三角的高公路网这必将带动沿线各节点城市的新一轮展。特别是宁杭公路的建成将极大地促进湖州的经济展。还有沿海大通道的建设对杭州湾沿岸城市(绍兴、嘉兴)也有着巨大的带动作用。另外大小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将使得上海真正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同时也将带动舟山群岛(如岱山)和芦潮港等地区的港口加工业的兴起。崇明越江工程的启动不但将使崇明岛生巨大的变化而且会带动整个苏北经济的腾飞从而使得整个长江三角洲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江三角洲重点城市目前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核心城市现代化功能不完善

    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核心城市在现代化功能的挥方面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第三产业比重不足与落后使上海缺乏必要的金融、信息和投资手段对全国经济施加影响。在资金筹集、对外贸易领域上海与一般大城市地位相似国家级或跨区域的大银行、大集团数量较少。城市内部交通信息体系尚不达影响了城市功能的组织。

    2.行政区划分割导致的矛盾日益尖锐

    地区之间各自为政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长江三角洲分属二省一市的15个城市行政隶属关系非常复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再加上长期的条块分割管理更助长了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不良风气。这种不良风气严重干扰了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3.城市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城市间分工不明确

    为了展地方经济、增加地方收入各地在展经济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几个税大利高的产业上再加上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自然禀赋比较相似因而本区的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十分严重。产业结构趋同使得各地区不能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也使得投资和生产分散不能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国家的整体经济效益;更为严重的是会形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生产能力闲置和资源的浪费。

    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本区人口密度高土地承载压力本来就很大。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展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更加恶化了生态环境使本区的可持续展受到严重威胁。

    重点区域协调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目前长江三角洲的城市体系已比较完备已形成了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县属镇和乡级镇组成的七级城镇体系城镇等级齐全类型多样各类城市的数量也呈现出‘宝塔型‘的特点大中小型城市的数目之比分别为4∶17∶3o。这样一种城市体系结构有利于控制核心城市人口的盲目膨胀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挥城市带的整体优势是比较合理的。但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解决的重点区域协调展的主要对策思路有以下几条:

    第一加强上海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着力培育作为区域以及更大范围内要素配置中心的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

    第二增强区域内次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提升其在各自范围内的集聚、辐射能力确定城市功能特色促进城市功能的互相衔接。

    第三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推进分层次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集中逐步理顺地级市、县级市的关系并解决小城镇过于分散的问题使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合理化。

    第四以现代化交通体系为依托建设一体化城市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跨区域交通体系建设一是要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主要是建设主枢纽港(大小洋山港)建设集疏运系统促进形成各港口的合理分工;二是要与城市体系的完善紧密结合基本目标是使三角洲地区任何两个地级城市之间的行车时间都能控制在4个小时以下其中上海到各个地级城市在3个小时以下。在该地区城市功能定位上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本三角洲地区的资源配置中心即最高等级的城市(上海)。第二类是地区性的资源配置中心即二级城市或区域副中心。这两类城市都应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第三类是具有专业功能的城市如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专业性工业城市等。区域整体城市化水平的展目标是到2o15年~2o2o年使整个城市群承载6ooo万以上人口包括本地区人口的6o%即4ooo万以上以及外来人口约2ooo万;承载绝大部分新增工业及教育产业、文化产业和卫生事业;形成国际、国内人员与物资大规模高效率流动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第五除大力提高核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外还应该加强中小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郊区城镇的城市化的建设。通过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建设新区等途径扩大城市规模挥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规模效应推进上海与周边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加大上海与周边重点城镇的协调与辐射力度充分利用‘十五‘规划期间的政策、信息、物流等变量提升上海在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网络中的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