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异时空之谋士风云 > 第 一零二 章 御史城
    ()    第 一零二 章 御史城

    在大唐京师西北大约九百多里的地方有一座半封闭的小城,这座城池的城门很有特色,四面的城墙惟有北面开了一大一小两个门,其它三面都封的严严实实。

    在大门上刻着据说是高祖皇帝御笔亲书的一幅对联,两百年的风雨侵袭,正门上的字仍旧清晰可见。上联是‘官中有贪官吏中有酷吏’,下联是‘弹的是贪官劾的是酷吏’,横批‘开门就参人’。大唐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在这一副不伦不类的对联后面就是赫赫有名的御史城了。

    御史城与其说是个城还不如说是一个有城墙守护的乡村,在这里的居民都是历代御史的后人,就连一千御史兵也早就不再从外地招募了。和往常一样,御史城的居民们按照以往的习惯过着很久都没有改变过的生活。还能干的动农活的老人带着妇女和孩子从小门出来,在这个不是春种秋收的季节里到田地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青壮年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孔武有力的集中在城内的空地上操练着刀枪剑戟,另一部分则在屋子里翻阅着积累了两百年的案例。

    按大唐律,当御史大夫一职空缺的时候,相当于du li检查院的御史城仍旧在运作,两位御史中丞和十位御史仍然能够以书面的形式弹劾官员,但其前提必须是从刑部和吏部转办过来的案件或皇上指定的官员才会提起弹劾。

    御史城的左右两位中丞已经是须发斑白的老翁了,他们相互扶携着沿着城墙巡视着整个御史城,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北面紧闭的城门之上。远远的陪在两位老者身后的是一个二十刚出头的年青后生,一个看起来很憨厚、很无害的年青后生。

    抚摸着熟悉的城墙垛口,左中丞知道自己现在就在‘开门就参人’五个大字的正上方。

    ‘开门就参人!这门已经有十多年没有开过了啊!’

    “老家伙,怎么了?是不是很长时间不参人就难受的心慌?你知足吧!我们曾经追随着大人参倒了多少个贪官污吏,尚书、元帅就有好几位。再看看这些年刚长大的孩子们,他们连个七品官都没参过。”相知多年了,右中丞自然知道一言不发扶着垛口而立的老伙计此时此刻想的是什么,末了还转头对不远处的后生道:“戴欣,你说是不是。”

    戴欣很是憨厚的笑了笑没有应声。

    “你个老东西!”左中丞笑骂道:“是那个攥着无尘院转来的羽书和证物、却因为不能参人而着急上火的?这会子反倒来劝我了?”

    尴尬的笑了笑后右中丞长长的叹了口气道:“明明有证据确凿却还让那群王八蛋逍遥法外,你说我能不上火吗?”

    左中丞捻着雪白的胡须道:“老东西,不要急,能参人的日子不远了!”

    “老家伙!快说,你是不是得到什么信了?”

    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左中丞什么也没说,只是指了指远方的一个黑点。

    顺着老伙计的手看了看,右中丞明白了。那个黑点是一处烽火台,前不久那里曾燃气几股滚滚的烟尘。人老成精的右中丞自然看得懂其代表的涵义,外敌入侵的是黑色狼烟、代表百姓造反的是白烟、军队哗变燃的是青烟,就在那一天烽火台陆续点燃了一股黑烟和三股白烟。

    一直驻足在不远处的戴欣忽然上前几步道:“听!”

    “听什么?”带着疑惑两位中丞凝神倾听。

    一阵喧闹的声音从东面环城而来,似乎是群马奔腾、又似乎是有人在喊叫着什么。

    随着吵闹的声音愈来愈近,两位加起来一百多岁的老人相拥而泣。这个声音他们在孩童的时候听到过一次,在三十多年前听到过一次,而这十几年来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够再听到一次!

    在卷起的尘土之中,十二名身着黄金甲的大内侍卫用沙哑的声音一路喊道:“大唐皇帝谕旨……御史城开门喽!大唐皇帝谕旨……御史城开门喽!”

    左右中丞同时惊呼道:“传旨的竟然是十二圣使!”

    在大唐,皇帝的旨意按照轻重缓急分为若干种,由一到十二名钦差传达,通常由六名以上钦差传达的旨意除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外,还需一路沿官道高声呐喊让路途中的民众知道旨意的大概内容。而最隆重的当属派遣十二圣使去传旨了,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当旨意传达到后并不算完,十二圣使分成十二路将旨意传遍大唐的所有城镇乡村。

    代表皇家最高荣耀的十二圣使立马于御史城门前昂首高喝道:“陛下有旨!”

    左右御史中丞率领闻讯而来的十位御史按照两百年的传统,于城门之上拱手道:“臣接旨!”

    “大唐皇帝圣谕,御史城从即日起由相国李良调度,原御史戴欣晋升为御史大夫,着御史城巡查天下。钦赐!”

    待城墙上的人等派人下来接了圣旨后,十二圣使没有停留调转马头呼啸而去,“大唐皇帝谕旨……御史城开门喽!”的声音传遍四野。

    戴欣打了哈哈轻声地对兴奋的快要飞起来的两位中丞道:“我可不可以不做?”

    两位老中丞好选没从城墙上掉下去,他们的眼泪都要出来了,一起咬着牙道:“当然不行,你是大人唯一的孙子,怎么能不继承大人的事业呢?”

    “哎……我干还不行吗!”看着要两位爷爷辈的老人要和自己拼命,戴欣苦笑着摇了摇头道:“唯一的孙子……御史大夫又不是世袭的官职,谁干不都是干吗!何必非要我来做!许靖啊,我的许贤弟!你明知我的心思不在这上面,又何必多事啊!”

    御史城的老老少少五千多人聚集在城门外目睹这封闭了十多年的正门徐徐的打开,随着内外两扇门的开启,阳光照射穿过阴暗的城门洞,一面石碑醒目而立,上书四个大字‘官逼民反’。

    “御史城门内的石碑上竟然刻的是‘官逼民反’?”坐在太上皇御赐的马车上晃悠的李良十分诧异的说。

    当日在取得慧宗授权后,李良就着手准备平叛和击退来犯之敌的准备了。当然,那天养心殿的御前会议结束后,慧宗、李良以及郑天虹又单独开了个小会,至于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直是个谜。而原本对兄长将大权交给李良的长公主殿下在小会之后是全力以赴的配合李良。不过据说私下里郑天虹倒是经常低声的自言自语道:“凭一叶而知秋!这个人实在是太可怕了,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回到家里只住了一天,李良就告别了夫人冯玉如带着一干人离京而去,目的地就是御史城。

    赶车的是李忠兄弟,护卫在车驾前后的是以柳红缨和罗托为主的五百护卫。

    李良歪靠在舒适的车厢里,陪他说话的正是无尘院三大主事之首同时也是他的文案许靖。

    许靖道:“是的相国大人,这几个字和门前的对联一样,都是高祖皇帝御笔亲书的。全大唐至此一处,其他地方再没有高祖皇帝的墨宝了。”

    “墨宝?”李良看了一眼手边镇国金锏上高祖皇帝歪歪扭扭的‘墨宝’不由得笑了起来:“这么难看的字也叫墨宝!幸好他老人家留的墨宝不多,否则实在是……。”李良微微摇了摇头把贻笑大方几个字留在了肚子里。

    “继续,御史城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许靖想了想道:“除了城门、对联、石碑之外,御史城还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其中之一在这里居住的人管老百姓聚众谋反不叫造反、也不叫叛乱,而叫起义!”

    “起义?”李良陷入了沉思之中。

    内部的叛乱和外敌的入侵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社会动荡,在长公主郑天虹和相国李良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得到了遏制,出现叛乱的地域被严密的监控了起来。大唐境内的大部分地区已经趋于平静,而这种平静和御史大夫的任命竟然有很大的关系。当百姓得知象征御史大夫就任的御史城正门从新开启的消息后,很多老人竟然喜极而泣。

    这些平静只是表面上的,大唐的行政机构和军事机构同时高速的运转了起来。各地的官员陆续接到了安抚百姓和处理叛乱地区善后的公文,所有的军队都按照兵部的指示行动了起来。不过大规模的调兵似乎并没有出现,除了靠近丰、卫、燕三国的兵马有所调整外,其他地方的军队完全是在为平叛服务,而新皇帝的登基大典也在有条不紊的准备着,似乎突破了边境关隘的百万大军不存在一般。

    大唐如此怪异的动作同样也给丰、卫、燕三国联军的统帅们带来了深深的困惑。

    连山关是燕、唐两国之间的一个重要关隘,过了连山关就是一条通途,广阔的平原呈现在了燕国大军的面前。

    燕国大军的统帅郝黔紧锁着眉头伏案沉思,他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郝黔是曾经是燕国皇室的旁系,按照宗室的族谱来算他要叫先皇一声兄长,不过那个‘曾经’已经是很久以前的老皇历了,如今的燕国皇帝是郝黔的亲儿子。

    很多年以来,燕国除了皇族郝氏外,一直存在有六大家族,而这六大家族中以豪门安氏最盛,五十多年前安氏一族掌握了燕国的朝政,权倾朝野无人能比。在他们主政的四十年里,燕国的皇后一定是安氏的女子,而燕国的公主嫁的也都是安氏的男丁。如果遭此发展下去,安氏很快就可以取代郝氏政权称为燕国的皇帝,可惜安氏错估了形势,他们在打击郝氏皇族的同时顺手将把六大家族给灭了一半。而剩下的西门、欧阳两大家族在兔死狐悲之下开始对抗安氏。

    就在双方斗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得时候,膝下无子的先皇突然病逝了,皇后安氏及其家族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决定从宗室子侄之中选一个人来继承皇位,而郝黔那年仅四岁次子郝昃就成了最佳的人选。除了因为郝昃年级小方便控制之外,还是因为他的父亲郝黔是一个落魄的皇族。

    落魄到什么程度呢?一个皇族非但要依靠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贩卖杂货来维持生计,就连担子上的货物有很多还是赊来的。这样一个傀儡本应该十分的放心,可惜的是安氏一族的如意算盘却打错了,他们不知道赊账也是一种本事。郝昃登基之后,郝黔用他赊欠商品和走街叫卖兜售货物的口才说动了皇族、西门、欧阳三家联手出击,一夜之间将安氏灭门。

    当安氏一族上万人的脑袋落地后,郝黔成了执掌燕国兵权相当于大将军的亚君侯;西门家除了接管了许多官职之外还得了未来的皇后必然会是西门家的承诺;欧阳家的好处自然也不会少,在分得了一定份额的官职外,欧阳家的小姐和郝黔的长子郝无忧定了婚。

    要说郝黔此人的志向还是很远大的,在铲除了安氏使皇族重掌了朝政后,他给自己定的下一个目标是要改变中原的局势,在他有生之年即使是不能统一中原,也要让他的儿子----燕国皇帝郝昃不再受粮食的困扰。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那么首先就要对有中原粮仓之称的唐国动手。

    不过郝黔十分清楚,单单一个燕国根本就不是唐国的对手,于是当燕国的国内安定之后,郝黔就派出了秘史到丰国和卫国去游说。

    而丰国和卫国也早就对唐国心存不满了。别看只要碰到灾害之年,日子过的紧的时候唐国就会借粮食过来。但这粮食毕竟不是白给的,不但需要还本而且还要付息。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丰、卫、燕三国垂涎唐国平原上的良田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刚立国那会,各国的人口都比较少,虽然山地丘陵多但用于耕作的土地在正常年分还是很富裕的。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这土地和粮食就日渐吃紧了,对良田的渴望自然也越来越迫切了。他们早就有心对大唐动手了,只是他们也同样清楚,除非三国联手,否则绝对不是唐国的对手,而且一旦发动了战争却打不赢的话,那么对执政者来说就是灾难,因为万一碰上了灾荒之年,翻了脸的唐国百分百的不会再借粮食过来了。而想要三国联手也不是那么容易,三国国内一直各有动荡,除了刚立国的几十年里丰、卫、燕的内部就没有消停过。不是权臣主政就是北栎来犯,而实力最强的燕国除了要防备北栎外,还要提防蛮族以及和世仇赵国。

    有那么句话,叫做无巧不成书。可巧了,在燕国内部稳定的时候,丰国和卫国国内的情况也比较乐观。于是三国一拍即合,秘密签定了联盟的协定,只是因为时机一直不成熟,尤其是军粮的问题一直没能解决,所以是一拖再拖,直到郝黔想出了一个绝好的计划,他们才决定动手了。

    郝黔的计划大概内容是这样的:联军分别对三处主要的关隘进行偷袭,打开进军唐国的通道。和唐国打交道这么多年,他们深知唐国奸细的利害,为了避免走漏风声让唐国有所防备,大规模调集兵马是不行的。在作战之初,只能动用少量最可靠的军队进行突袭。而大唐各关隘、还有靠近边界的王爷、国公们的相互支援也是一个很头疼的事情。所以除了三处真正的目标之外,还要动用人手同时对唐国多处的关卡进行佯攻。

    在第一阶段作战计划完成后,即占领苍茫关、汾水关、连山关三处关隘后,不能急于进攻,而是一边稳住阵脚防止临近的唐**队反击,一边整顿兵马将国内的大批军队调上来,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就要以大唐的反应来决定了,按照郝黔所想,在遭到进攻后,唐国必然会组织兵力进行反击。如果是少量的唐军,自然就地歼灭,如果是唐军的主力,那就更好了。无论是那路军队遭到唐国的反击,那一路就依托他们唐国自己的雄关进行防守,务必将唐军拖住,而其他两国的军队趁机进攻唐国的腹地。

    郝黔的计划可行xing还是很强的,而且在开始的阶段还是很顺利的。通往唐国的门也打开了,唐国前来临近前来支援的军队也被打退了,国内的军队能调的也都调上来了。可是……占领连山关已经快一个月了,除了最初几天有少量的唐军活动外,唐军的主力是音讯皆无!

    百思不得其解的郝黔望着儿子道:“无忧,你化名在唐国待了这么久,对他们的情况应该很了解,你说会不会有人识破了为父的计谋?”

    郝黔的长子郝无忧想了想道:“父亲,能识破您的计谋的人整个大唐只有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