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纨绔霸王闯春秋 > 第二十一章 致命弱点
    云越堆越厚天气渐渐热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第一波的攻势冲清晨一直到中午时。这攻城战役打的比想象中的更加艰难。经历了四个时辰的苦战训练有数的吴兵竟然没有一个能够登上城楼的。

    每当要成功上城的时候对方都会用上一些不知名的机关器械将登城的吴兵通通打落下来。

    方城的城墙上意外的出现了许许多多犀利的守城工具其中还有一些类似连弩车、转射机、籍车等机关器械。

    若非明确的知道墨翟的下落姬凌云甚至怀疑这守城的人是墨者行会里的人物。细查之下才知道这些犀利的守城工具全部出至公输班之手。

    作为一个后世人对于公输班的大名可是如雷贯耳想不到这位号称木匠祖师的人物竟然在楚国并为楚国效命。

    “大王……”这时展如从战场的前沿走来这场攻城战役由他亲自指挥四个时辰却没有一人登城这让他觉得异常的羞辱一脸的阴霾:“末将刚刚统计了伤亡人数……”微微一叹道:“短短四个时辰我军就阵亡了两千兄弟……”

    姬凌云点了点头坚决的道:“他们不会白死的破城以后。城中士卒都会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对于百姓姬凌云一直坚信百姓无罪。但对于士卒他却没有那么仁慈去在意他们的死亡。

    这天以是向方城起进攻的第五天。整天没日没夜地交战。方城上下几乎都被鲜血染红了。

    姬凌云吐了一口气他揉了揉满是红筋地眼睛扭动着僵硬的脖颈。身体因为站力太久而微微有些僵。透过眼前战场眼前看到依然是高高耸立的方城同时在城上城下多了许多尸体他们象落叶一般几乎铺满了方城上下地每一寸土地。

    五天中他们在距离城门五百步的地方挖掘出了一条宽三十步、深一丈、长十里的南北壕沟。挖掘出地泥土被运到壕沟的前端在那里堆成十座硕大无比的土山吴国士兵在土山上与楚军对射为攻城的将士做掩护。

    一架架的抛石车被抬上了土山落石毫不停歇的向城中砸去。可尽管吴兵用尽了一切攻城办法。这方城却依旧如泰山一般屹立不倒。

    方城的守军在斗怀的带领下个个勇悍不惧生死。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吴国的进攻。短短五天。吴兵地伤亡人数已经激增到了两万余人。虽然这其中有一万是攻楚以来所俘虏地降兵但另外的一万吴国精锐也足以让姬凌云肉疼好一阵子。

    “第一队下第二队跟上!”姬凌云见前线的士兵露出了疲惫之态。下达了交换攻方地命令。

    号角急吹第二波攻城部队已如蚂蚁一般蜂拥而上他们顶着城上的箭雨踏着敌我双方的残肢断臂扶起了倒地的云梯。推动了冲车。又一次起了新一轮的攻势。

    “大王。”第二波攻势展开不久姜良、韩庆一同走了过来。他们地眼中亦布满了血丝显然跟自己一样渡过了许多地不眠之夜。自己为无法破城而忧他们身为谋士也在因为无计破城而烦。

    姜良道:“大王战况如何?”

    姬凌云叹道:“可以说顺利但也能说不顺利。”这顺利是指吴兵非常的迈力表现地非常出色一切都在控制之中。而不顺利却是指方城的守备太过严密抵抗的过于激烈。综合起来的意思便是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攻下方城指日可待但伤亡却是无法估量。

    姜良、韩庆跟随姬凌云多年对于他话中之意在明白不过了。

    韩庆道:“大王这几日微臣与姜太宰查阅了方城上下终于现了方城的致命弱点。无须强攻方城智取可下。”

    姬凌云略微一沉吟下令道:“鸣金收兵。”

    由于攻城军的退却战场陷入了短暂的宁静。四周地喧嚣之声几乎都听不到了。敌我双方都沉静在难得的平静中去。

    吴军军帐。

    姬凌云迫不及待的问道:“方城的致命弱点在哪儿?”

    姜良道:“方城经过楚国多年的扩建各处都近乎完美毫无破绽。属下与韩中大夫所指的致命弱点非指城池而是指守将斗怀。”

    “斗怀?”姬凌云微微皱起了眉头据他所知这斗怀公证无私深得军民爱戴。这方城之所以难以攻下全占着此人的威望。若无他的存在方城绝非这般难攻。怎会成为致命弱点的?

    韩庆微笑道:“大王可知道为何西门豹会引起诸多人的不满多次状告西门豹说尽我的坏话。”

    “哈哈!”姬凌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西门豹是吴国最秉公执法最公证无私的一位贤臣。但因其治理临淄期间过于公证触犯了许多人的利益。导致了许多人纷纷指责甚至告到自己这里来。

    斗怀的性质跟西门豹相同过于公证必然会触犯他人的利益。

    姜良接着韩庆的话道:“属下这几日多方擦探得知这方城山中蕴涵着丰富的矿石其中有两处金矿一处银矿以及一些青铜矿石。在多年前这里的富商雇佣民工流民疯似的开采着山中的矿石。但后来却被斗怀制止。并将其列为国有亲自安排人开采。所得矿石除了上缴以外余下都用来开方城。斗怀是好心一心为楚。但他这般举动却断了城中世族贵胄的财路。方城落陷以是定局唯一可虑者无非是早晚以及伤亡。这点我们清楚相信城中的这些世族贵胄也应该清楚。只要能够联系上他们给予他们足够的利润。不难劝说他们为我军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