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华夏立国传 > 第二百零一章 三省
    宁二年五月戌辰以扬州刺史王述为尚书令。壬温入参朝政温辞不至。秋七月丁卯诏复征大司马温入朝。八月温至赭诏尚书车灌止之温遂城赭居之固让内录遥领扬州牧----

    引言摘述

    兴宁二年夏五月曾华连续一个多月都在长安的大将军府中主持一场充满争执的北府军政联席会议。

    兴宁元年四月西州刺史左轻侯上书长安直言北府已经就国分治然百官不明有司不设难置军国重事所以要求曾华以秦国公的身份在北府设三省。

    按照北府“惯例”各州刺史的一般性上书都会做为政务动态刊登在各州的政报上重要的还会直接刊登在《民报》上。左轻侯的上书在《西州政报》和《民报》上一公布顿时引起喧然大波有反对的有赞同的顿时吵成了一锅。因为三省可是中央政权的标志北府如果设了三省那么做为“大晋中央政府”的江左朝廷该摆在哪个位置上?

    到了六月风波还没有平息下去西州刺史左轻侯再次上书坚决要求设三省置有司分百官。这次有凉州刺史谢艾和沙州刺史燕凤分别上书表示赞同附议。随即雍州刺史李存和秦州刺史安慈、梁州刺史孔究也分别上书附议赞同八月随着冀州刺史张寿、幽州刺史甘、青州刺史廖迁和豫州刺史王猛的分别上书附议和赞同大家都知道此事差不多要尘埃落定了。因为这几位镇守关东地重臣在曾华心中的分量极重。而且在北府军民中声望极高既然他们都赞同了那么没有人能反对了。

    在此情况下曾华上表江左朝廷请求设三省分百官但是为了表示北府是大晋的藩属主动提出北府的三省只是三行省。其余各有司全部降一级。建业扭扭捏捏了好几个月。终于很不情愿地回复道:“分置行省。无前例可循然北府即已就国分治可暂行。”

    而在勉强回复北府的“逾制”要求后江左朝廷不知出于什么用意开始拉拢起荆襄的桓温。先是派侍中诏桓温入建业让他主持朝政。桓温不知道江左的用意立即回绝。朝廷再次诏征。桓温看到朝廷如此殷切便也同意了立即顺流而下赶往建业。谁知快到建业时朝廷又畏惧了害怕引狼入室于是遣尚书车灌持节阻止桓温继续前进。

    桓温郁闷得不行干脆弃舟登6。在赭岭(今安徽繁昌)筑城而居。不过桓温也不会就此轻易放弃。干脆宣布遥领扬州牧开始将势力向江左朝廷的腹地扬州渗透。

    经过一段时间地筹划和准备以设三省为基础地北府军政大改制地初步方案已经出来了。曾华于是就召集文武重臣开始讨论进行修改和完善。

    六月大改制的草案终于出笼了现在该进行审议。这种会议移到长安宪台的左议堂里召开与会者有文武重臣百余人包括从各地交卸地方职位回到长安的王猛、谢艾、张寿等人以及邻近的秦、并、梁三州刺史、都督和其余各州刺史、都督遣来表意见的佐官。除此之外还有长安大学、雍州大学等学校的教授名士、各大商社掌柜、乡绅代表、圣教教会大主教团地七名枢机大主教等等两百余人再加上书记人员足足有三百多人把宪台的这间不算小的大堂挤得满满的。

    曾华先讲明会议的议程和规矩。与会者对自己分的大改制方案进行讨论但是为了保持进度和秩序曾华宣布众人必须分组讨论如各州的佐官为一组各教授名士为一组武官为一组长安就职的文官为一组商社和地方乡绅代表为一组大主教团单独与王猛等重臣为一组。分别讨论这套方案提出意见然后再在自己这一组里统一意见最后再汇总讨论。

    经过近一个月地讨论和争执大改制方案终于大体修改完毕今天由曾华汇集所有地与会者当堂颂读进行最后的全体审议。

    先提到的是掌握最高行政权地尚书省天下国事皆上于尚书省。不过北府的尚书省是尚书行省主官是平章国事设一名典领百官掌尚书行省一切事务被称为太宰。副职是参知政事设两名被称为少宰。而平章国事所有的行文都必须有一名参知政事副签才能有效。

    尚书行省分十三部分别是吏、学、户、礼、工、商、农、治、民政、法务、转运、6军、海军、

    吏部掌品秩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北府文官分十四品二十八级最高为正三品以下为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直到从九品而每一品又分上下两级如正三品上从三品中和从九品下。这二十八级概括了北府最低的吏员-县曹属员到最高级别的尚书行省主官平章国事。

    而郡守(正五品上)以上官

    书行省平章国事会同参知政事等人提名交由曾华批书行省的名义行文授职。而正五品以下皆由平章国事会同参知政事决定由吏部直接行文授职。所有官吏的考核评判均由吏部负责。

    在曾华的心目中这吏部跟他所知道的人事部外加组织部的职责差不多。

    学部掌劝学、学校、科举、教籍、图书等事务也就是负责北府所有的学校管理组织各级考试授职教师、教授等等跟曾华心目中的教育部外加文化部差不多。不过北府的各级学校独立性非常强尤其各高等院校。学部及其下属地各级教谕、督学、学正不能轻易干涉学校的正常运作和管理。而各级学校的经费除了学部下拨之外还有一部分依靠社会捐助。除此之外学部还管理着北府所有书籍报刊的审阅出版等事宜。

    户部掌天下财政包括钱粮赋税、计度支纳、+:.了就是北府的财政部。

    礼部掌礼仪、祭享、外交和宗教。也就是负责制定礼仪进行先贤先烈的追认和祭祀并概括了对外诸国交际事务除此之外还要负责管理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僧尼等诸多事务。

    工部掌北府所有的工场、矿山、研制所和工务院校差不多等于机械部加能源部加煤炭部。

    商部掌北府内外商贸。负责管理所有的商社和商行。还要负责制订内外贸易中各种商品地税率。监管和控制各种物品地贸易和进出口尤其是茶、盐、铁等重要物资。曾华是按照“异世”地商务部来设置的。

    农部掌北府的农、林、牧各类产业。负责劝农、垦荒、种伐、畜牧、渔产等事务。在曾华的心目中是“异世”中的农业部、林业部等部门的大混合。

    治部掌北府的土木水利工程无论是城池、道路、桥梁、堤堰等等地修筑都由治部负责应该算是北府的建设部。

    民政部掌北府的所有户籍田土分配。婚姻继嗣以及医药卫生、赈灾济贫等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曾华把自己知道的“异世”中的民政部、社会保障部、卫生部等诸多部门职责全部混合在一起成立了这么一个部门。

    法务部是一个让北府上下比较费解的部门。曾华给它定义的职责是督行国家律法。它有两个下属机构非常有名一个是检察总署一个是巡警总署。

    检察总署地职责是检刑监察细分下来一是检刑诉讼也就是与巡警总署配合侦缉刑事案件而且两者相互监督制衡。巡警部门接到报案或者是巡查到刑事案件。按律立即出警。立案侦查。一旦现罪犯和证据就会向检察官申报由检察官批准缉捕。再完成审讯和收集足够地证据最由检察官向裁判所起诉进行刑事审判。

    二是察司法之非监督裁判所审理案件是否公正一旦不公可以向上一级检察官和裁判所申述。从后两个职责来看曾华把这个检察总署按“异世”的检察院来设置而检察总署和各地的各级机构不设主官只是设各级检察官若干分巡各地各视一方独立行使职权。如果有案件牵涉重复或互悖冲突则由三名以上检察官合议裁决。

    检察总署设九名大检察官州检察署设九以上州检察官均由由法务部主官提名任命郡检察署设十五名以上郡检察官由大检察官合议任命县检察署设十五名以上县县检察官由州检察官任命。

    检察官还有一个最重要地职责就是以参劾权监察行政事务督视纠正各级政务之非算得上是尚书行省内部的监察部门。如县检察官现县巡警署不作为为向县令通报责其改正。如不听则行使参劾权向上级的郡检察署参劾。主管的郡检察官接到参劾后立即向郡守通报建议其指令下级改正。不听郡检察官继续行使参劾权州检察官接到参劾后会向州刺史通报建议。如还不听州检察官会向大检察官参劾。

    一旦大检察官核准了参劾就变成了弹劾。这个时候平章国事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接受弹劾追究从州到县所有相关官员的责任;二是驳回弹劾将提出弹劾的大检察官解职。但是这个时候平章国事就要承担风险和任何。因为这个时候按律都察院会介入一旦在中书行省通过了弹劾案除了要追究地方相关官员的责任外平章国事也要跟着吃挂落。

    巡警总署就很明白曾华把当成“异世”的公安部来设置只是剥夺了一些权力只留下了维持治安侦查案件等执法权力了。各地设各级巡警署接受巡警总署和地方官府的“双重领导”。

    转运部掌北府地道路、桥梁、渡口、舟桥的维护。负责转运各地的物资还有邮传驿站和漕运等等算得上是古代版的交通部。

    6军部掌北府6军武官的录选、调迁、升降、授职及征募兵籍、关禁、粮饷、辎重等

    并掌管所有生产6军所用军械物资的工场。

    海军部掌北府海军武官的录选、调迁、升降、授职及兵籍、关禁、粮饷、辎重等事务并掌管所有生产6军所用军械物资的工场和造船厂。

    为表示北府地尚书行省地级别比江左尚书省要低曾华在各部不设尚书而只是以侍郎之职加判各部事务地衔为各部主官。如荣野王以判6军部事务侍郎的身份主掌6军部钱富贵以判户部事务侍郎的身份掌户部。

    而平掌国事当任不让的由王猛出任。参知政事分别是朴和张寿。

    但是曾华却另外玩了一手。他给平章国事、参知政事和几个重要部门如户部、法务部、6军部、海军部的侍郎加了个录尚书事名号。以便组成一个国事会议处理北府所有的行政事务。由于召开国事会议的地方被曾华提名国事内阁所以这个“领导班子”也被世人称之“内阁”。按照曾华地说法北府国事无论巨细皆委决于内阁。

    曾华这样一手搞得江左和桓温苦笑不已。按照晋制。录尚书事就是尚书省所有的公文决策都必须经由他之手所以可以说是大晋的宰相。但是曾华却加了一大堆的录尚书事这怎么不让江左朝廷和拥有这个头衔的桓温郁闷呢?但是曾华却振振有词地争辩道北府的录尚书事是录尚书行省事要差上一截呢。

    接下来是中书行省。按照曾华的设置北府中书行省掌制令决策负责起草和制定北府的律法。曾华却不设中书监等往常中书省官职而是授车胤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总领中书行省。另委命了三百六十五名朝议郎。这些朝议郎都是北府有勋位者。按照北府制度。北府平民可以从事军、工、商、农、学等诸职凡功绩显著者可授爵位升为贵族。曾华从这些贵族中挑选了比较有声望和学识者以为朝议郎。行“朝堂正议”之权。

    这三百六十五名朝议郎分户、兵、礼、刑、吏、工六科分别对应尚书行省各部。然各科与对应地尚书行省各部沟通商讨再起草各自范围地律法接着由中书行省全体朝议郎审议通过交由曾华批准颂行成为尚书行省、大理寺行政和断案的依据。

    中书行省下设都察院设六科御史三十余人掌正朝廷纲纪举百官紊失。这些御史分巡各地监督众官一旦现官员犯法违规之事可以向中书行省各科弹劾。相应的各科接到弹劾后会立即立案要求被弹劾地尚书行省所属官员或者该州刺史等官员前来听候咨询与弹劾御史对质。一旦证据确凿即可行弹劾案审议。一旦弹劾案在中书行省通过立即上报给曾华曾华会依据结果罢免被弹劾的官员。

    门下行省却被曾华改成另外一个样子了。毛穆之以太中大夫的官职总领门下省。而门下省也不设其它官职只有承议郎行使“承(民)意参议”的职权。承议郎每郡推举两人无论身份任期五年常住长安。而承议郎推举程序另文规定。

    门下行省按照曾华的设置和定义代表着北府民意主掌审计北府的赋税度支。尚书行省负责收税和各项开支而门下行省则负责监督如田地赋税、盐铁税等基本税的税率、税种和审查每一个铜板都用到哪里去了。每年尚书行省都要在门下行省进行“春度秋计”。也就是尚书行省每年春天要到门下行省去进行“上一年度支总结报告和下一年预算报告”秋天还要去门下行省进行一次“半年度支总结报告”。除此之外尚书行省对基本税进行任何数量的增税都必须通过门下行省的审核通过。

    门下行省下属审计署也就是北府“历史悠久”赫赫有名的查帐部门。专门负责对各部门度支用项进行审查每年春秋会在尚书行省做完报告之后也做个审查报告以供承议郎们参考对照。而在平时审计署一旦现尚书行省某部门或者某地出现度支问题也可以提请门下行省审查然后进行对质弹劾。过程和效果跟中书行省差不多。

    门下行省还有一项很特殊的权力那就是对中书行省制定的律法制令有封驳权。按照规定中书行省通过的律法草案不能直接呈交给曾华批准而是必须经由门下行省转呈。在转呈过程中门下行省有权力审阅该律法草案一旦现不妥并有过半的承议郎同意其有伤民之嫌门下行省的主官-太中大夫会将该律法草案封起来退回中书行省。中书行省要想该律法草案被批准施行必须修改至门下行省同意经由其主官太中大夫转交给曾华这样才能被送呈到曾华手中最后批准颂行。

    ------------------------

    北府的三省制度是老曾根据唐朝的三省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混合而成虽然几经修改但是仍然有不足和疏忽之处敬请各位书友讨论建议。

    下一章会提到司法、军队和地方等方面的制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