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唐李承明 > 第二百一十七章 兵困义井
    长乐王李幼良这两个多月来神情疲惫,心力交瘁。

    他投靠李建成已经有七年了,以前他一直得不到李渊的重用。直到今年五月,前任凉州都督李神符败给了党项人。他才在李建成的支持下当了凉州都督。原以为等李建成位以后自己也就可以享受面南称孤,荣华富贵的好日子了。谁成想自己刚刚任一切都改变了。

    先是他的靠山在六月四日被李世民所杀,没几天李渊又将皇位让给了李世民。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他把屁股向李世民那边挪一挪也就可以了。怪只怪他先前与李建成的关系太过密切了,彼此之间有太多的信往来,而且他在信多次向李建成表示过效忠。他很害怕这些会成为李世民日后收拾自己的罪证。

    不过根据最近传来的消息,李世民的日子也不好过,山东、河北、幽州、巴蜀处处都数起了反帜,最要紧的是长安也被突厥的二十万大军围困。李幼良深知机不可失,失不在来,的重要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也决定起兵响应李承明。

    不过自从他决定起兵以后,他也发现凉州一万多守军的队伍里,下下都充盈着一股怨气,一股愤懑之气,各级将领官佐也感到前程渺茫,无精打采。这让他打消带兵入关与李世民做战的想法。

    可惜的是反帜已竖,他没有回头的机会了,他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据城坚守。李幼良知道,自己切不可流露出一丝的沮丧,负责他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他得打起精神,让他的部众相信,跟着他造反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李幼良与几个心腹属下经过数日的讨论以后,达成了共识,凉州向来是防北不防南。要在这块土地立足,守住凉州,最主要的环节是要搞好西南面的防务,要筑起一道坚实的高墙,抵挡李世民的大军。如果这一点做不到,他和他的心腹就都会命赴黄泉。

    于是,他在与下属们商量后,决定将防线前移到凉州南二十里处的义井。义井虽然只是一个小镇,但它左右两面都是山,易守难攻。

    然而,要以义井为中心,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又谈何容易。这儿原先只是一个小镇,根本没有城墙,凉州边境又地广人稀,从物资到人力都严重匮乏。但李幼良明白,这件事再难也得干,像是一家一户过日子,总得有个院墙、有个门窗,才能安心过日子。更何况他即将要对付的是李世民的精锐部下。于是他调集军队,征集民伕,动员所有闲杂人员,甚至亲临工地指挥,修城墙、筑工事,干得热火朝天。

    诸事刚有个头绪,担任卫戍任务的大将温喜赶来禀报,据斥候的侦察,长孙顺德带着三万大军赶来,有向义井进攻的迹象。

    听到这消息,李幼良大吃一惊,连连说道:“这下糟了,这下糟了,李世民的人来得太快了、太快了”

    的确,凭谁也想不到李世民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能分兵到凉州来平叛。而且还这么迅速。

    长孙顺德果然大举进攻了,一万铁骑在下府折冲都尉的长孙劝的率领下向义井扑来,在厚实的黄土地卷起了一股股浓烈的烟尘。

    李幼良毕竟也是一员历经战阵的大将,这些年也打过不少硬仗、恶仗,也是在生死线闯荡过来的一条汉子。经过了最初的慌乱,他很快镇定下来,一面赶紧调动军队布防,一面让将军温喜率三千骑兵出城迎敌,去摸一下长孙顺德的底细,以决定下一步的对策。温喜为人机警,因此李幼良将这个火力侦察的任务交给了他。

    温喜刚出义井十余里,即与长孙劝的前锋遭遇。机敏的温喜从隐蔽的一道山梁后发起了突然袭击,一下形成了战场的优势。然而,长孙劝在突然遇袭后并没慌乱,很快组织起有效的防御。相持一段后,他们马开始了反击,两翼迅速展开,有将温喜包裹吞没之势。

    两军一交锋,温喜便发现来敌是一支久经沙场,骁勇善战的队伍,且数量也超过自己。他决不能恋战,否则将难以脱身。于是,他倚仗着对地形的熟悉,连忙把队伍撤了出来。

    李幼良得知温喜败退,赶快让人率三百骑将他接应进义井。他下令所有的关卡隘口加紧修建工事、严加防备,又马召开军事会议商议对策。

    会议,温喜详细地把他与长孙顺德的前锋遭遇经过讲述了一遍,最后他对李幼良说道:“来的应该是李世民的洛阳精锐,他们的行军布阵、进退行止都极有章法,率军之将也成熟老练,队伍既运动神速又不急追躁进,战术素养很高。至于战力,他们不仅弓马娴熟。且十分勇猛,单兵的作战能力强于我等,故而末将以为我们没有兵力的优势,机动能力也不如他们,无法与他们进行野战。”

    李幼良仔细听着温喜的叙述,温喜是一员富有经验的战将,虽然只是接了一仗,但他的感受应该是准确的。他想了一想,又问了一句:“那依你看,他们有何不足与欠缺呢?”

    温喜沉思了一会儿,答道:“末将没想好,末将以为,眼下的唯一之策就是拒不出战。”

    李幼良听了点点头,温喜的观察很细致,分析也很正确,以自己这一万军心不稳的下属,对李世民的三万精锐的确不能出战。这仗是很难打了,他与众将商议的结果就是布置兵力,全力守城,不在野外与长孙顺德交锋,固守待变。

    长孙顺德的大军很快来到了义井,他们一队队、一列列在义井刚刚建起来的,简陋的,低矮的城墙下驱马驰骋,叫骂邀阵,又安营扎寨,将义井堵了个严严实实。

    三天过去了,长孙顺德日日攻打,李幼良损失惨重。他还能坚持多久?这些只有老天爷知道。眼下,义井的形势已经越来越严重,出现了种种危机。

    第一个危机是城内的粮秣供应日益紧张。义井是个小镇,正在修盖扩建,城内储粮本不多,现在一下子集中了万余人马,耗费极大。出于无奈,李幼良已经下令,自他以下各级官佐士卒粮草均减半供应。此时正是秋粮大熟的季节,田野的黍、糜、豆、稷都已挂果结实,就是无法收获。军粮不足,军心便不稳,这是带兵的大忌,更是守城的大忌。

    其次,长孙顺德的攻击却越来越凶猛。还施放密集的火箭,烧毁了守军不少前沿营寨与工事,攻陷了多处营寨与隘口,战况越来越危急。

    另外就是逃亡现象也频频出现了,他手下的大部分士卒不愿与自己人打仗。于是便三五成群地弃械逃散。为此,军中实施了严厉的连坐法,又制裁了几十个逃兵,将他们枭首示众。这样,逃亡的势头才被遏止住。即使那样,逃散的士卒也有将近两千人。他手下现在能用之兵已经不到五千了。

    李幼良感到了形势的危急。他又召集了几位亲信将领商议应对措施。那几个亲信将领日日夜夜在前沿指挥作战,一个个满身征尘、神情憔悴,都熬红了双眼。

    众将有的低头不语,像是在认真思索,要找出一个好办法来。有的则是伸腿一坐,光是喝水。还有的甚至是开口抱怨,不该造反。

    李幼良心里对这些人也很恼火,但脸却不敢流露:“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只要能给大家一条活路,我一定不怪你们。”

    一名校尉壮着胆子,怯生生地对李幼良说道:“大王,末将倒是有一计,可以让退长孙顺德退兵。”

    李幼良一听说有办法,十分兴奋,连忙说:“将军有办法,那好,好,请快讲、快讲。”

    “眼下长孙顺德攻城日紧,我军又无救兵,末将想,能否派使臣出城与长孙顺德谈判讲和,请他退兵。”那名校尉道。

    李幼良原以为这名校尉有什么锦囊妙计,听他一说,大失所望。原来是让自己屈膝投降。他脸色一变,猛击一下座前案几,喝道:“大胆,你要孤王去投降吗?你要陷孤王于不忠不义吗?孤王起兵是要替先太子复仇的,怎可向叛贼投降,你给我滚出去,快滚!”

    要是照以前的李幼良,这个校尉是死定了的。但现在不一样,他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本不敢冒险,大开杀戒了。

    校尉见李幼良发怒,连忙跪下,一边叩头,一边申诉道:“请大王息怒,末将话还没说完,待末将把话说完,大王若以为末将有罪,任凭大王治罪,末将绝无怨言。”

    李幼良听那校尉还有话要讲,向身边的温喜看了看,像是咨询他的意思。

    温喜回看了他一眼说:“大王,你别发火,听他把话讲完嘛,都到了这种时候,不管是兄弟还是君臣之间,都得坦诚相见。没什么遮遮掩掩的,也别讲什么空话了。”

    李幼良一怔,听他的口气,有责怪自己的意思,也有赞同那员校尉的意思。再瞧瞧其他人,他们似乎也赞成校尉把话说完。

    李幼良深知众怒不能犯,便“哼”了一声,对跪在地的校尉说道:“那,那你起来说,说好还罢,说不好,可别怪我治你的罪。”话语还硬,但口气缓和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