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唐朝贵公子 > 第三百二十一章:大喜
    李世民看了戴胄一眼,倒是显得心情平静。

    说实话,他也算是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识过了,只微笑道:“卿家要奏何事?”

    戴胄便道:“陛下,现如今部曲逃亡愈演愈烈,听闻都出关去了。一时之间,群情激愤,想来这一次读书人之间的殴斗,也是因为如此!秀才之间内斗,其根由还是因为有许多的秀才对陈詹事有所不满。所以臣以为……当务之急,还是解决当下部曲逃亡的问题。”

    李世民颔首。

    他怎么会不明白,大量部曲逃亡大漠,和现在的矛盾分不开呢?

    正是因为大量部曲逃亡,使世族受到了损失,而那些中了秀才的世族子弟,心怀不满,这才是那个叫吴有静的人收获人心的原因。

    于是李世民便道:“卿家打算怎么做?”

    戴胄想了想道:“不妨多设关卡,盘查出关的人员。”

    李世民若有所思,而后看向房玄龄:“房卿家以为呢?”

    房玄龄此时只惦记着自己的儿子,正有些心不在焉呢!现在陛下突然询问,他倒是把陛下的话听进去了,可他也措手不及。

    沉默了很久,他才想好了措辞,道:“难道朝廷此前就没有设置关卡吗?可这样的事,依旧还是屡禁不止。老臣听说,许多商贾都牵涉到协助部曲逃亡的事中,他们收买了官兵,将大量人口迁徙出关去。不过对于此事……臣有一些浅见……”

    看李世民一副等他说下去的样子,顿了顿,房玄龄便又道:“既然戴相公认为秀才内斗是表,而世族对陈氏不满为根,想要解决内斗的问题,首先要解决部曲逃亡的问题。可老臣却以为,部曲逃亡也只是表,真正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些部曲们在世族管制下的日子过得不好,他们缺衣少食,生活艰难。故而,哪怕令他们离乡别井,出关前往大漠为生,他们也为之欢欣鼓舞。想要治理这个问题,首先还是世族们能够善待部曲啊!若是善待,他们又何至于愿意长途跋涉地到遥远的关外去,又何至大量逃亡呢?”

    “老臣也曾过问一些事,据臣了解,有的世族家的部曲,逃亡日众;而有的世族,却鲜少有逃亡者!这说明什么?仁义不施,逃亡者自然也就多了。某一些世族,他们待部曲如猪狗一般,如今世族的众多部曲逃亡,却还寄望于朝廷多设关卡,希望官府能够协助追索,这又怎么可能完全杜绝得了呢?至于那些心怀怨恨的秀才,就更是可笑了。大考在即,读书乃是最紧要的事,他们却成日滋事,不专心于读书!那个叫吴有静的人,既为大儒,就该广播仁义,却每日躲在书铺里,投秀才所好,说人是非,这也可以称之为儒吗?”

    “何谓儒,仁义者也,若以此为衡量,吴有静此人,实为狡诈取名之徒!陛下宽厚,没有追究此人,已是大恩大德,现在还提倡什么多设关卡,这并不是朝廷当务之急要做的事。”

    房玄龄的一番话,可谓入情入理!

    当然,不可否认,他是有报复心的。

    真以为他房玄龄是吃素的吗?

    他平日虽然是老好人,可是他对于部曲逃亡,其实观感并不太糟糕,一方面是房家已经开始将财富的重心转移到了经营,而非是耕种上。另一方面,这群混账家伙居然打了他的儿子!

    他家房遗爱还只是个孩子啊,你们居然敢下这么重的手,这群猪狗不如的东西!

    戴胄乃民部尚书,本以为自己提出这个来,也不算是错。

    可哪里晓得房公竟亲自站出来,表面上是说治表还是治里的问题,实则却是狠狠对着他的脸一阵狂扇。

    戴胄顿时心里警惕,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在这个时候说这些话不合时宜。房公乃是中书令,当朝宰相,现在房公出来表了这个态,他若是再坚持,只怕以后难免要背黑锅、穿小鞋了,于是便不再言语。

    李世民听罢,也笑了。

    房玄龄的一番话,还真是正合了他的心意,于是不由道:“此乃谋国之言耳,房卿之言,说中了问题的根本。朝廷岂可称为世族的私器,专用来给他们追索逃奴?这大漠艰苦,本就不是善地,可现在不少的部曲宁可逃亡大漠,也不愿为世族所用,可见平日某些世族,对于部曲苛刻至了何等的地步,才令他们纷纷前往苦寒之地!朕以为,他们应当好好三省吾身,不要总是怨天尤人。”

    长孙无忌连声在旁说是。

    戴胄已是无话可说了。

    这殿中,最尴尬的恰是那虞世南和豆卢宽了。

    房玄龄出了面,现在反而那大儒吴有静成了过街老鼠一般,这就有点令人尴尬了。

    豆卢宽此时心里不免暗怪吴有静这家伙居然跟他牵涉上了关系,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的面子抹不开,便忍不住道:“只是,若是大家都逃亡去了大漠,关中耕地的人势必少了,而大漠之中又无产出,长此以往,臣恐粮食减产,影响国计民生啊。”

    这倒是一个巨大而不可忽视的问题。

    部曲的事,朝廷若是不管,世族这么多土地,缺少了人力,就只怕种不出太多的粮来了。就算关中土地肥沃,减少这一点产量,不会缺粮。可大漠里那么多人,不还是得靠关中调粮吗?

    难道朝廷能对大漠中的人不闻不问?一旦大漠灾荒,那可就糟了。

    李世民和房玄龄听罢,也都阴沉下脸来。

    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陛下……其实臣也有事要奏。”陈正泰咳嗽一声道。

    终于,听完了大伙们的一番对话,在大伙们的一片忧愁中,陈正泰找到了说话的机会!

    于是君臣们纷纷看向了陈正泰。

    陈正泰便道:“臣在昨日,刚刚接到了臣弟陈正德送来的消息。”

    李世民只当陈正泰想要转移话题,只淡淡地道:“什么消息?”

    陈正泰郑重其事的道:“此前,臣弟在大漠中选育良种,不断的实验朔方土地的粮食种植,其实这件事,从一年半前就已经开始了,他选育了许多粮种,经过悉心培植,现在刚刚送来了好消息,他选了一批耐寒的土豆,已在大漠中长成,而且长势还算不错,虽只一年一熟,可亩产却也达千斤。”

    亩产千斤……土豆。

    土豆其实已经开始渐渐的推广了。

    当然,推广是要时间的,这两年来,人们发现这土豆可以在关中做到两熟,且亩产可达一千多斤,在江南某些区域,甚至可至两千斤,这巨大的数目,真真让人叹为观止。

    当然,土豆也不是没有缺点的,比如……它不好储存。

    可在这缺粮的时代,显然这些都不成问题。

    只是……大漠中居然可以收获亩产千斤的土豆,这意味着什么?

    关内的问题,永远都是人多地少,而在关外,人们缺的永远不是土地,而是人口。

    一旦那个地方可以种植土豆,那就意味着,在大漠,汉民们也可养活大量的人口!

    而一旦人口增加,便可以靠着广袤无垠的土地慢慢渗透,百年之后,还会有胡人的什么事吗?

    李世民的眼眸不由自主地张大了几分,心头顿然一震,同时猛地想到当初陈正泰对他所说的话。

    他顿时心里了然了,陈正泰所说的经略大漠,原来就在于此啊!

    而现在很显然……这经略大漠,已开始展露出一丝曙光了。

    李世民猛地觉得有了几分希望,心头一阵火热!

    而此时,群臣已是哗然。

    显然谁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你的那个堂弟,叫陈正德的那个人?”李世民不禁对这个人有了几分印象。

    陈正泰便回道:“正是,臣弟这些时日,一直都在大漠之中带着人,亲自在大漠中选育良种,亲自耕种。”

    要知道,选育良种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李世民对于农耕,略有一些了解,即便理论上,土豆在大漠中繁殖可行,可毕竟不是每一个土豆生出的芽都可在大漠中存活!

    为了让土豆渐渐适应大漠的土壤和气候环境,就需要一代代的培育和繁殖良种,这是需要极大耐心的事,其中的艰辛,绝不是口里说来的那般浅薄。

    李世民面带怪异之色,忍不住道:“陈正德毕竟为世家公子,竟如此踏实本分,不畏艰辛,这样的人,实在罕见啊。我大唐,夸夸其谈的人不计其数,可似陈正德这样的人,却是凤毛麟角!世家公子之中,这样的人更是万中无一。可见陈氏的家风,非寻常世族可比拟。他选育出了良种,这是天大的功劳。”

    李世民的话说到后头,甚至透着几分感慨!

    房玄龄等人则是忍不住羡慕地看了陈正泰一眼。

    朔方那块地,才刚刚赐给了公主,这位遂安公主,现在可谓是炙手可热啊,这么一大片可以农耕的土地,再加上占有的二皮沟股份,这位公主殿下可谓是聚宝盆了,谁若是娶了去,那真是可以躺着吃三千年了。

    只是太上皇对遂安公主的婚事,已明确的下旨,将下嫁给陈氏,这都已公告天下了,就绝不会轻易更改的。

    何况遂安公主能有今日,陈氏出力也是最多的,自然也无人再敢打什么歪主意。

    可想想大漠中那数不清的土地,几乎没有归属,这就意味着,都可以成为公主府的土地,至于到底是赏赐出去,还是卖出去,都是公主府一言九鼎,转瞬时间,这些不毛之地,价值就一下子的出来了。

    至于那陈正德,其实大多人都没有什么印象。

    可现在……这个人却让人牢记了。

    谁家里出了这么一个人,那真是祖坟冒了青烟了,这可是能在石头缝里让粮食长出来的人才啊。

    也难怪陛下如此夸奖,换做是别人,真恨不得将此人供起来了。

    这中原之地,有史以来,无不为粮食的问题所困扰。

    哪怕是尧舜在的时期,为何要治水?这河水泛滥,人是可以迁徙走的,治水的本质,不还是要保障那些不能迁徙的农田和庄稼吗?但凡能保住大家有粮吃,这便是至高的道德,谁也不敢否认。

    毕竟,这数千年来,太多‘岁饥、人相食’、‘河水泛滥、卖儿鬻女’的记录,成千上万的人以土为食,而后似落叶一般死去。

    粮食对这个时代的人太重要了!

    哪怕是再看不惯陈家的人,面对这陈正德,也不禁颔首,表示了赞许。

    李世民面露欣慰之色,随后道:“此人,足以为县公,就敕封其为县公吧!虽说非军功不赐爵位,可这陈正德,实乃不可多得,朝廷岂有不奖励他的道理呢?陈氏的家风,令朕惊叹,若是人人都如陈氏这般,天下何愁不定呢?海晏河清,也只在朝夕了。”

    这话就有点让人心里泛酸了。

    不过陛下的赞许,显然还是有几分道理的,只是……有些令人觉得刺耳罢了。

    可细细想来,却也无可辩驳,于是大家只好闷着头,一副装死的样子。

    李世民却是兴致盎然,此刻他其实有许多话想要说!

    对于他来说,大漠中生出了粮食,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他坐下,带着微笑道:“如此说来,这朔方的规模,即便再大,也是无碍了吗?”

    陈正泰道:“正是。”

    李世民颔首,便又道:“既如此,这朔方即为大漠第一城,规模大一些,也是无碍的,只要规格不超长安、洛阳,自是让公主府酌情处置。”

    要经略大漠,就得有粮食,有了粮食,还得有人口,用汉民去取代胡人,朔方乃是第一座城市,此前受限于粮食的原因,所以大家都顾虑重重,担心城建规模太大,会引发关中的粮荒,可现在……显然这已无关紧要了。

    既然缺粮的问题已经解决了,那城建当然是规模越大越好!

    毕竟,此城悬孤在外,而大漠中群狼环伺,若没有足够的规模,谁知能否坚持得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