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横明 > 492 强横的凝聚力
    换句话说,1941年的军队与1943年的军队是两波人,1943年与1945年还是两波人。

    不仅士兵换了两轮,指挥官战损也非常惊人。

    师一级的高级指挥官,1941年的师一级的指挥官,除去库兹涅佐夫,基本全灭。

    如此残酷的战争,苏联几乎将一代人全打光。

    都不用如果,挨着他的欧洲二五仔大波波,早就跪下投降。

    换成其他欧洲的国家民族,当然也只有跪下投降的命运。

    但是苏俄没有!

    成年男人死光,老人上!老人死光,妇女上!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前仆后继,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是何等的凝聚力?

    战前,小胡子打着如意算盘,按照他的计划,苏俄简直就是四面漏风的破茅屋,只要稍微伸一根指头,整个茅草房子就会化成细粉。

    不过,小胡子没想到,他这一脚丫子下去,踢到的是铁板,直接将第三帝国的半块脸崩没了。

    同样的例子,还有一个。

    不用说,那就是一样红色传承的共和国。

    在方书安的时代,不少人说,红色军队所谓的长征,也是和常凯申一样的转进。

    但是啊,长征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过荒草地,翻大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

    让常凯申的军队来一个这样的行军?

    别开玩笑可,没有两次围剿,早就算不缴枪了。

    当时的情况,数万人的军队,没有补给,没有修整,周遭十倍以上的敌军围追堵截。

    在蓝星上所有能想到的复杂的地形上转战上万公里,连续作战长达两年!

    最后的结果,军队没有溃散,还能保持良好的军纪以及旺盛的战斗意志!

    不可思议的奇迹!

    奇迹的背后就是惊人的凝聚力。

    相比较之下,历史上也有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的先例,比如唐末的黄巢,明末的张献忠。

    但是,农民起义军流动作战靠什么来维持士气?

    烧杀抢掠!

    蝗虫一般,一路走来就是尸骨盈野。

    历史上农民起义大部分时候,看不到前景,造反的农民军无组织无纪律,长期在生与死边缘挣扎。

    精神压力极大,没有烧杀抢掠刺激,便会很快溃散。

    即使有烧杀抢掠来提振士气,也会断溃散。

    烧杀抢掠的恶果,是消灭生产基础,让更多的农民无法生存,只能被裹挟其中。

    表面上看过去,似乎是滚雪球一般扩大。

    但是结果很明显,在遇见成建制,并且作风还算不错的军队时候,基本上就是一败涂地,兵败如山倒。

    相比之下,红军长征保持良好的军纪。

    从红军到解放军,军纪无可挑剔。

    战争年代,强大的凝聚力不仅带来良好军纪,更能带来惊人的战斗力。

    华夏大地上,同样一拨人,几年前还被小鬼子按着摩擦。

    等到换身衣服,在潮鲜战场上,完全就是另一种样子!

    志愿军在当时已经达到人类历史上轻步兵的巅峰!

    足以抵消美军在海陆空优势以及装备、机动性、火力等等各方面所有的优势!

    兵者,能聚能散为要!

    志愿军将“能聚能散”做到极致。

    聚集起来强过猛虎,,散开来水银泻地。

    任何变态地形都可迅速机动,不依赖后勤,不需要重装备。

    并且,轻步兵居然可以打出大纵深快速穿插!

    在二战当中,也是第三帝国的装甲兵团能打出这样的战术。

    军一级野战部队变成风暴突击群,成军成师的打出胡蒂尔战术!

    二次战役,113师山地穿插七十余公里,先敌赶到三所里、龙源里。

    两个阻击点上,113师聚成一块砸不烂的铁板,轻步兵硬抗数倍于己的重装部队反复冲击。

    一线部队基本打光,对手士气也打崩。

    一个“聚”就打出二次战役大胜。

    五次战役,铁原阻击战中。

    为完成无地形优势,无野战工事却要阻击7倍于己的重装集团3天。

    怎么看都是,不可能的任务。

    189师毅然解散部队,以天女散花的阵,用不满万的轻步兵硬抗7万重装集团3天3夜!

    一个“散”扭转五次战役。

    为何能将这个“能聚能散”做到极致?

    因为部队非凡的凝聚力!

    和平年代,政府凝聚力代表广泛强悍的动员能力。

    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华夏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我们具备任何政府都不具备的动员能力。

    虽然平时,喷子和键盘侠你来我往,毫不客气。

    但是当遇到天灾人祸之后,政府超强的动员能力以及迅速反应的应急机制,总会让人民迅速团结起来,表现出一种空前的凝聚力。

    不只是灾难面前,在平常的建设当中,也能表现的十分明显。

    曾经,有一段时间,网络上流行“印吹”。

    简而言之就是,阿三人口众多,年轻化,可以复制华夏发展道路,靠人口红利崛起。

    人口众多就一定崛起?数量不是力量。数量要凝聚起来才有力量。

    三哥没有华夏的凝聚力,没有华夏政府的动员能力。

    他们的效率极为拖沓,怎么跟华夏比较?

    当年,中原城市郑州为争取某企业到当地办厂,市长亲自牵头成立工作组“追求”三年,

    六七十名政府官员分组与企业反复洽谈,从各方面尽全力满足企业需求,建厂施工的1o多天时间里市长、高官、高官又连续4次到工地“督办”解决问题。

    这只是一个省及省会政府官员的日常,而在整个华夏,类似为经济发展奔波的地方官员数以万计。

    经济学家们发现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时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便是政府的低效、无能、不作为。

    但是,华夏地方官员那种招商引资……的热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

    究其原因,华夏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2851个县级行政区。

    相邻区域的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都有着很强的同构性和相似性,一个项目最终花落谁家,项目方都会拥有足够长的候选名单。

    想要突围而出,只有使出浑身解数。

    如此,才能在职位上更进一步,或者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中国湾湾籍陈立宜,当年号称湾湾液晶产业“第一叛将”。

    被大陆挖来做领军人物,直接促成华星光电成为液晶产业龙头。

    他毕竟也是吃过见过的主,作为一个见过世面的高管,也对内地强悍的动员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来大陆不久就亲眼目睹,深圳政府在一天之内调度2万人进场作业,48小时将日本设备直接运到工厂!

    高速公路拆收费站为设备让路,市交通建立绿色通道保证工程畅通无阻……

    以上一系列变化让他眼光缭乱,以至于说出了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

    “我以为我的剑法了得,谁知道你们都是端着冲锋枪!”

    方书安想要的,自然就是后世共和国那样的超强凝聚力。

    现在大明的读书人,虽然还没有烂到家,但是也差不多。

    等到家国危难时候,他们能干什么?

    或许大部分是:头皮太痒,水太凉吧。

    不管是扫盲事业,还是他要做的邮政快递系统,亦或者是学院以及将来想要搞的基础教育。

    目的都是同样的一个,就是塑造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

    即便是达不到共和国的那种状态,最起码也要有联合王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