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有警 > 第二二二章 亡国迹象
    忠州城,日军先锋第一军团第二军团诸将正在忠州召开忠州会议,由总大将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两人主持商议进军

    朝鲜王京事宜。

    会议上,小西行长率第一军团接连抢先攻下尚州、闻庆郡、乌岭天险,更是率先抵达忠州城,拔得头功。小西行长

    一脸春风得意,欣然接受一众大名侍大将恭贺奉承。

    对面的加藤清正听着小西行长这水货竟然被众将溜须拍马屁称赞其武功赫赫气得不轻,双目圆瞪对面的小西行长怒

    道:“你不过是先渡海出发方能成功,又有宗义智多次出使朝鲜,熟悉朝鲜沿途地理,并非你功劳。

    殿下令我与你隔日为先锋出兵征伐高丽,你违背殿下军令,自今日隔日为先锋,倒要看看谁的刀更锋利。”

    小西行长对加藤清正公然挑衅不以为然道:“都已快杀到朝鲜王京,不如分路进攻,迅速攻下朝鲜王京。”

    加藤清正气得破口大骂道:“你违背殿下军令,只知贪图私利,倒真像个商贾之人啊!”

    小西行长一听加藤清正出言讽刺自己商人出身,勃然大怒,拔枪就要刺向加藤清正。

    宗义智忙抓住岳父手中长枪劝道:“岳父大人息怒”

    加藤清正也毫不示弱正欲拔出腰间佩刀,被一旁的锅岛直茂拉住,锅岛直茂连忙劝解道:“行长公息怒,私斗贻笑

    于外邦,不忠之甚也。”

    后藤信康也跟着劝解道:“殿下令二公共为先锋,思虑周祥,非我辈所能揣测,二公必然知之,今两虎相搏,利敌

    损我,就算杀死对方也是有罪之人。”

    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这才有所收敛,不再争吵,悻悻然怒视对方,二人之间的裂缝已再难以弥合。两人随即分路进

    攻,小西行长经北路出兵,加藤清正经南路出兵,两路大军直奔向朝鲜王京汉城杀来。

    朝鲜王京汉城,申砬战死的噩耗传到王京汉城,王京汉城内乱成一锅粥。李镒最先败逃回来禀报朝中君臣,得知战

    败的朝鲜百姓纷纷荷担而立,无不对李昖君臣腐败无能愤恨不已。

    李昖得知前方战败顿时茫然无措,单独召见领议政李山海商议紧急应对之策。

    领议政李山海向李昖表明勤王大军一时难以赶来勤王,毫无应对之策的李山海献上‘去邠之策’。所谓去邠之策就

    是逃跑路线,李山海让国王李昖暂时离开王京汉城北狩开京,甚至西狩西京,以待勤王大军赶来,大军齐聚再收复失地

    ,中原唐宋两朝皇帝就没少逃出京城。

    朝鲜王廷实权都在两班大臣手中,或许是李昖故意为之,想趁机夺权。去邠之事泄露,随即引发朝堂公愤。弹劾李

    山海的奏疏雪花般而至,直陈李山海祸国殃民国,不罢李山海,难平众怒。

    紧接着海丰君等一帮老宗室带着近百人聚集在景福宫大门外,哭哭啼啼哀求呼道:“求殿下不要放弃王京祖宗宗庙

    基业,……。”

    李昖顶不住宗室及两班文武大臣压力,立即召开朝会,朝堂上群臣更是对领议政李山海提出的‘去邠之策’群起攻

    讦。

    李昖原本是想与群臣商议逃跑路线,哪知群臣一上来就反对逃跑路线。李昖不想待在汉城当俘虏被抓去日本东狩,

    奈何王廷实权都掌握在两班大臣手中,李昖看着两班大臣歇斯底里问道:“倭贼不日将至,京城守军兵力单薄,如何能

    守卫京城。”

    领中枢府事金贵荣率先出列声泪泣下奏道:“宗庙园陵,皆在此,去将何往?当固守京城,以待外援。”

    右承旨申磼出列慷慨激昂禀奏道:“臣家有八十老母,欲自刎于宗庙大门之外,不敢从殿下去也。”这一听就是文

    化流氓,与大明朝申时行一帮文官集团逼宫何其相似。

    修撰朴东贤更是失声痛哭奏道:“殿下若出京城,便会人人自危,弃城而逃。”

    两班文武大臣一个个都大义炳然不愿逃,实则不愿背黑锅,君臣一时僵持不下。李昖听着这帮老流氓威胁,脸色瞬

    间铁青,顿时没了对策,气冲冲地拂袖回内殿。

    李昖不想坐以待毙,随即复出对扬言抬出老娘的申磼怒道:“古亦有避去者!”

    两班文武大臣见殿下态度坚决,随即对提出去邠之策的领议政李山海群起攻讦,一个个目光中恨不得将李山海生吞

    活剥。

    李昖眼看着‘去邠之策’就要被两班文武大臣破坏,随即搬出中原古代分野、星占学说劝说群臣道:“岁星(木星

    )入分野,入侵者必遭殃。今岁星在燕(幽州,即北京)分野,倭贼必将不攻自灭。”

    倭贼大军将至,两班大臣也不想在汉城坐以待毙,都不想背这口大黑锅,轻言弃城。既然殿下主动背黑锅,纷纷顺

    坡下驴,也不再争论,两班大臣开始定下西狩之策。

    李昖随即派遣李元翼、崔兴源先期到北方平安道、黄海道准备西狩下榻之所。

    左议政柳成龙禀道:“殿下,臣提议王室成员分头出京,一路以令金贵荣、尹卓然护卫临海君李珒前往咸镜道,另

    一路以韩准、李墍护送顺和君李(酉巨)前往江原道。”

    老臣都承旨李恒福跟着附议道:“臣附议”

    自从去岁建储之争到如今朝鲜王李昖尚未立世子,面对国破危难之际,两班大臣纷纷奏请册立世子,以防不测。王

    妃朴氏也劝李昖早立光海君李珲为世子。

    李昖在此国破危难兵荒马乱之际也无暇多顾,于四月二十八日宣布立光海君李珲为王世子,四月二十九日匆忙举行

    百官朝贺仪式,草草册封十七岁的光海君李珲为世子,连册封诏书都没有颁发。

    面对国破危难之际,国君被迫乘舆播迁,即将弃城西狩,俞泓痛哭流涕问道:“祖宗社稷,臣民尽在此,殿下欲往

    何处?”

    “孤还能去何处?”听了俞泓之言,一脸痛苦万分李昖深受感动,决心誓死守城,看向两班大臣免礼一番道:“孤

    愿与诸卿拼死一战,誓死保卫王京,兵曹判书金应南速召集城中军民防守。”

    “是”兵曹判书(相当于尚书)金应南领命立即征集城中百姓守城,城中百姓早已逃出城去,只征得三万余人,且

    多是老弱病残,可堪一战者仅七千人。被征守城百姓无不怨声载道,都想趁机溜走。

    李昖颁布戒严令,紧闭四门,禁止出入,却毫无作用。城中百姓无论贵贱纷纷上城缒绳出逃,一夜之间尽数逃光。

    连城中士兵也趁机逃走。王京混乱不堪,无赖之徒趁机作乱,纷纷组团破门入室,大肆抢掠美女、财宝一空。

    李昖得知城上城内情形,已对守住王京汉城不抱希望,暗中吩咐宫人准备随时出城北逃。

    李昖当晚召集大臣商议西狩,两班大臣大多建议西狩西京平壤府。

    权悏跪着上前到李昖面前恳请道:“请殿下固守王京”

    左议政柳成龙颇为不满怒斥道:“倭贼将至,城中大乱,谈何固守。”

    权悏疾呼道:“连左相也如此说,果真要抛弃王京吗?”

    柳成龙也很无奈,安慰权悏道:“权悏之言甚忠,但事势不得不然。”

    经过君臣彻夜商讨,最后做出决定:世子光海君随驾。领府事金贵荣、漆溪君尹卓然陪同临海君,前往咸镜道,长

    溪君黄廷彧、护军黄赫、同知李塈陪同顺和君,前往江原道。

    号令全国,勤王护国。以李诚中为统御使,统诸道征兵,以柳成龙为留都大将,镇守王京。

    李恒福随即禀道:“方今廷臣,明敏练识古谊善辞令者,左相一人。今大驾一移,则京城无可守之势。左相留之,

    不过为败绩之臣。护驾必有裨益之事!”

    李昖接受李恒福让柳成龙随驾出行的建议,改命李阳元代为留都大将,金命元为都元帅,申恪为副元帅,负责守住

    汉江防线。

    弃城决议一出,原本慌乱的城中军心民心瞬间崩溃。汉城内局势完全失控,陷入无官府大混乱之中。宫中卫士通通

    不见踪影。

    刚从南方前线赶来的李镒送来一封急报,由于宫中没有宫人卫士点烛火,一团漆黑,李昖无法看阅。最后找到宣传

    官厅,才拿到一根火把。见急报上言:‘倭今明两日间,当入京城。’李昖读罢,仓皇出逃,身边随从尽皆走散。

    李昖放声恸哭道:“两百年王室,如今却不见一个忠臣义士!”

    时夜已四鼓,瓢泼大雨,宫中一片黑暗。王妃朴氏和宫女们摸着墙壁,一步一步往外挪。幸亏老臣李恒福拿着蜡烛

    进来,这才引领她们步出仁化门。

    内三厅禁军则在黑暗中如老鼠般乱窜,相互碰撞。柳成龙紧随着李昖的车驾逃出宫门。车驾经过景福宫前街时,黑

    夜中哭声相闻,异常凄凉!

    城中暴徒群起,四处纵火,抢掠金帛财富。朝鲜王朝无数历史文化遗产也在这次浩劫中被付之一炬。景福宫、昌庆

    宫、昌德宫等被暴民纵火焚烧成废墟。

    四月三十日清晨,暴雨不断。饥饿、恐惧、疲劳,弥漫在西狩队伍之中。人群在泥泞的道路上无不失魂落魄,在暴

    雨中互相呼天抢地叫喊。所幸京畿观察使权征追来护驾,送去雨具、雨衣,李昖这才免遭淋漓之苦。

    李昖和世子李珲骑马,王妃坐屋轿,淑仪以下妃嫔也都乘坐轿子。但暴雨如注,抬轿人怨声载道,淑仪之下只好改

    乘马,随行宫女纷纷哭泣徒行。

    随扈的王室宗亲、文武侍从不到百人。过惠阴岭,大雨如注。宫人皆骑弱马,以青白之物,蒙其头面,号哭而行。

    历马山驿,百姓在田间,望车驾痛哭道:“国家放弃我们逃走,我们该如何活下去啊?”

    朝鲜君臣北逃比之唐玄宗逃亡时处境不逞多让,食物缺乏。只顾逃命的朝鲜君臣及随从午时到达碧蹄馆忍饥挨饿,

    只有李昖勉强果腹。

    兵曹判书金应不得不寻找食物给一众文武随从充饥,京畿观察使权征抱着自己膝盖,瞪着一双饿得冒绿光的双眼,

    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发呆。

    忍饥挨饿,疲惫不堪的李昖君臣及随从王室宗亲宫人逃至临津江畔,逃亡队伍走散大半。登上渡船,逃亡的李昖君

    臣无不抱头恸哭。过临津江后李昖下令沉船,以免为倭贼所获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