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 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脆弱的和平
    林逸青学会的“熊语”曾在他去西伯利亚执行任务时帮过他的忙,那冰天雪地的两个月是他一生当中非常难忘的时光之一,只是他没有想到,在这个史时空,“熊语”在俄国又救了他一次。

    维特看着口上还带着血的棕熊不住的轻舔着林逸青的手,在心里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

    他知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林逸青,阿列克塞耶夫那个笨蛋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9091年(大干光旭十七年,日本明治二十四年)10月12日,干俄双方在叶卡捷琳堡签定了和平友好条约,史称《叶卡捷琳堡和约》。由于和约中明确了干国和俄国西北边界一些未定地区的归属,又称《续订堪分西北界约》。在这份条约中,干俄双方约定:

    一,两国和平友好相处,全面恢复以前的贸易关系,干国除允许重开恰克图互市贸易之外,又增开伊犁为通商口岸,“允两国商民自由贸易”。恰克图为两国共管城市。

    二,俄国承认霍尔果斯河以西约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干国所有。

    三,俄国退出帕米尔地区,“原俄军所占之地悉归干国”,承认该地区为干国所有,干国支付俄军“居所营房及车船用具等费”白银50万两。

    四,以上地区所有俄**民,限定5年之**迁。

    五,双方确定界址,立定界碑之后,河源在两国境内的河流,两国均不得借故使河流改道。

    六,双方不得收留叛逆,凡有叛逆入境,双方均有义务解除其武装并引渡回本国。

    《叶卡捷琳堡条约》是干国和俄国之间的诸多条约之一,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实际上对两国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条约的签定缓和了长期以来干国和俄国的紧张状态,干国和俄国在这一条约上都表现出了相当的大度和克制,可以说相互都做了很大的让步,干国没有要求收回当年被俄国割去的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是只收回了其中的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且经过评估后付给了俄国50万两白银的基础设施及军民搬迁费用,俄国也没有要求象国内一些扩张派人士经常叫嚣的那样要求以霍尔果斯河为界,这一条约可以说体现了两国高层希望两国能够达成真正的和平的愿望。

    《叶卡捷琳堡条约》是干俄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它同两国人民大众的生活需求和边疆开发结合在一起,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干俄两国、特别是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双方的贸易增多,有效增加了两国国库的收入。这一条约签定后,由于边疆真正实现了和平,为干俄两国人民的接触提供了场所和条件,增加了干俄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两国的许多商人成了老相识甚至多年的朋友。每逢干俄重大节日,双方商人还在一起欢庆佳节。同时也为两国商人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此外,这一条约的签定有助于保持干俄边境局势的相对稳定。俄国在执行其扩张政策时,不得不顾及它在对干贸易上所取得的巨大利益。因而直至9104年干俄战争以前,俄国在干俄边界始终未敢轻举妄动。

    但一个不争的可悲事实却是,在9104以年前的这段和平时期里,干俄两国都在不遗余力的修筑铁路,扩充海军,加紧备战,9104年西伯利亚铁路全部完工,干国国内的铁路网也基本建成,在和平时期里的建设成果反而成了战争的诱因。干国于9087年的丁酉战争中击败了日本,更加刺激了俄国。为了争夺东亚霸主的宝座,战争终于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附:大干帝**工部枪械局局长许含光《大干帝国枪史》:节选:

    “9095年,罗马尼亚王国政府向福州自动枪炮公司订购8毫米曼利夏口径的马克沁式机枪。罗马尼亚陆军希望所得到比9071式施耐德-加特林机枪更轻便的武器,以便于在崎岖的喀尔巴阡山区运输部署。9094式机枪进行了一些减重方面的设计,许多沉重的铜质部件被钢质零件取代。黄铜质地的冷却水套也改用镀锌钢板冲压制造。感到压力的奥斯曼帝国随即也向福州发来订单。他们所订购的机枪与塞尔维亚型号几乎完全相同,除了改为发射7.92毫米毛瑟弹,以可调节火线高低的四脚橇式枪架取代了类似炮车的大直径双轮架。奥斯曼土耳其对这种机枪十分满意,前后追加的订单使购买总数超过了5000挺。在与土耳其争夺克里特岛的三十日战争中吃了败仗后,9098年希腊王国便向福州自动枪炮公司发出订单,购买1000挺8毫米口径马克沁式机枪。”

    “外销型号上的改进措施也被大干帝国的军事部门所采纳,帝国陆军的9097式机枪同样大量使用钢制零件与冷却水套,但换用了锻钢制造的前二后一式三脚架,重约53磅,非常坚固,射手可以从容地选择坐在后方单脚架的鞍座上,或者是卧姿开火。不过由于定型和生产上的延误,当帝国与日本在朝鲜爆发战争时,赶赴朝鲜作战的帝**队大多装备着9090式马克沁机枪,它们已经足够让日本陆军大吃苦头了。”

    “日本陆军既占领朝鲜首都,控制朝鲜王国的王宫后,士气高涨。按照日军将领的看法:干**队已经放弃朝鲜,龟缩到鸭绿江防线。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一路向北行军,占领朝鲜北部最大的城市平壤。日军很快便发现了妄想和现实的差距,他们在平壤以南约12公里的的黑桥里遭遇到一个前哨阵地的阻击,帝**队只在这里布置了两个步兵营,却额外配属了一个装备4挺9090式机枪的重机枪连。当他们耗尽弹药,主动撤退以后,日军最终占领了黑桥里,却无力追击。与微不足道的战果相比,代价是可怕的,担任主攻的混成第12旅团几乎伤亡殆尽,协同进攻的第六师团也损失了近1000人。当日本第二军司令部得到伤亡超过4000人的战报时,司令部的参谋们甚至怀疑是下级军官写错了伤亡数字,多加了一个零。”

    “日本人哀叹着‘皇国输给了马克沁’。因为使用了无烟火药,干国人又通常将马克沁式重机枪安置在隐蔽良好的阵地上,在白天协同步兵进攻的日军炮兵根本辨识不出机枪的位置。日军引以为傲的夜间突袭也会被勐烈的机枪火力所遏制。日军也将战前购置的加德纳双管机枪、柯尔特-加特林机枪配属给步兵部队,却发现这些手动机枪在对射中完全被干**队的自动机枪所压制。日本人也想出些临时措施来应急,兵站总监川上操六将军设计了一种带有步枪射击孔的钢质盾牌,大坂炮兵工厂用锅炉钢板紧急赶造一批配发前线。可是一线作战的步兵发现哪怕把两层盾牌叠放在一起也照样会被重机枪射穿,而且手持钢盾冲锋的部队也会遭到敌军炮兵的优先照顾。日军士兵丢弃了无用的钢盾牌,将其讥笑为‘川上の竹束’。”

    “为无视机枪技术发展的顽固愚钝付出了惨重代价以后,日本政府试图亡羊补牢,紧急向维克斯公司订购2000挺马克沁式机枪就在一年前维克斯公司购买了马克沁机枪的生产许可证,成为英**队主要的机商。恰在9097年法国陆军开始装备本内特-莫西设计的气冷式机枪,于是巴黎近郊的圣丹尼斯军械制造公司也从日本政府得到了1500挺机枪的订单。当然处于战争期间,英法两国政府都援引中立法案扣留了所有日本订购的军事产品。直到战争结束后日本才得到这些机枪。经过对比,日本最终将本内特-莫西机枪列为制式装备,并购买了生产权。生产型机枪发射日本陆军的6.5毫米有坂步枪弹,然而战败使日本实力大降,甚至难以实现机枪的更改设计和国产化工作。直到9105年,才正式定型为三八年式6.5毫米重机枪。”

    “西方军事史学家通常会在型号繁杂众多的福州产马克沁式机枪的型号中列出9102式。其实这个型号并不存在。只是换装尖头枪弹后,原有的9090和9097式机枪都改用与新弹相适应的新膛线,相应的表尺射程也由2000码增加到3000码以上。”

    “帝国陆军对马克沁式自动机枪的使用起初同林-加特林式机枪一样,每个步兵团和骑兵团下属一个机枪连,为进攻和防御提供直接火力支援。9097-9098年的丁酉战争却说明了自动机枪还大有可为之处。帝国陆军参谋部的少壮军官们得出结论,一个机枪连在弹药充足的前提下,在防御战中能发挥的作用超过一个齐装满员的步兵营。在进攻作战中,机枪能够越过散兵线的头顶射击,以密集的弹幕压制敌人的阵地,提供比炮兵更为密切可靠的支援火力。要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机枪射手必须受过特殊训练,具备优良的专业素养。帝国陆军部终于批准参谋部的建议设立了陆军机枪学校。按照首任校长荫昌的建议,9102年开始的帝国陆军编制改革中,每个步兵师都在师部下直属一个机枪连。这是富有传奇色彩的独立机枪部队创设的开始。”

    “9104年的对俄战争引起西方观察家的极大重视,它极大地影响了十年后的世界大战。这场战争中首次出现了自动机枪之间的对决。受法国的影响,沙俄帝国在9100年左右决定购买本内特-莫西气冷式机枪取代高尔洛夫式手摇机枪(俄国版的柯尔特-加特林机枪),并开始在图拉兵工厂仿造。俄国机枪与法国原产品的区别是发射7.62x54毫米r枪弹,使用30发金属弹板供弹,法国人用的是24发弹板。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产的本内特-莫西机枪配备上了索科洛夫设计的轮式枪架,并加装了防盾。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它依然是俄军装备的最主要的重机枪。”

    “但当9104对干战争爆发时,本内特-莫西机枪的国产化尚未完成。除了战前从法国大量抢购的本内特-莫西机枪外,沙皇政府设法从维克斯公司购买了少量的马克沁机枪,从丹麦购买了麦德森式轻重两用机枪。最奇特的是从奥匈帝国购买的萨尔瓦托-多穆斯9093式机枪,这种延迟后坐原理的水冷式机枪由斯柯达工厂制造,用一个造型扭曲的30发漏匣供弹,最快能达到每分钟能射出250发子弹,然而它必须耗用大量的油进行润滑,否则就弹壳就会卡在枪膛里抽不出来。俄国陆军或许是这种奇特机枪的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外国用户。”

    “俄国陆军的七拼八凑使他的机枪部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落后于干国对手。通常一个俄军步兵师只能配置到2-4挺机枪,很多师连一挺都没有。骑兵部队还装备着老式的高尔洛夫式机枪。争夺涅尔琴斯克(尼布楚)的战斗打响时,干军集中200多挺9097式机枪支援步兵进攻,俄军最多只能投入56挺机枪,在对射中完全败北。”

    “不仅是规模,干军使用机枪的战术技巧同样带给俄军巨大的震撼和惨烈的伤亡。以帝国第二十师反攻墨尔根城的战斗为例。墨尔根东北通向瑷珲的战略要地北大岭在此前已经经了惨烈的战斗,俄军投入8.9口径的攻城臼炮才克服了干国守军的机枪阵地。在这片连草根都已烧焦的的高地上,东西伯利亚第五狙击师留下约5000人掘壕据守,并拥有一个装备3.4口径野炮的炮兵连。俄军成功击退了当面敌军的试探性进攻,但试探性的进攻不过是个幌子,以便进攻者有时间从容地布置机枪阵地,制定火力计划。俄军炮兵连的位置也因过早开火而暴露,遭到干军远程炮火的有效压制。第二十师将3个机枪连共计24挺9097式机枪集中部署,阵地选择在北大岭以南相距2500码左右的一处高地,并精心实施伪装。4个连的步兵专门抽调出来向战斗中的机枪部队运送弹药和冷却水。进攻发起后,机枪部队的掩护射击持续了近10个小时,‘俄国人占据的每一寸土地无不覆盖着毁灭性的弹雨’。掩护火力所消耗的弹药是可怕的,效率最高的一个机枪组在不间断地射击中打出了12万发子弹。但是进攻部队得到了相当有效的掩护,伤亡轻微。战斗打响后,驻瑷珲的米辛科骑兵军派出一个骑兵旅的救援部队。然而哥萨克骑兵根本没有机会发起引以为豪的冲锋,每当他们开始集结组成攻击队形时,负责侧翼掩护的两个机枪连便会如消防水龙般地喷来密集致命的枪弹。哥萨克骑兵旅损失惨重却无功而返,只能坐视守军毁灭,北大岭陷落。”

    “‘随处可见的田埂、土堤、灌木林与草地之后,谁也不知道什么地方隐藏着干国人的机枪。看不见枪口的火光,甚至听不见枪声。能听见的只是似乎头顶上传出风掠过草丛的飕飕声,随即便是枪弹击中人体的噗噗闷响,濒死和受伤的士兵发出呻吟。这时人们才知道,机枪在向自己开火了。’一个东西伯利亚狙击团的军官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在富有经验的俄**人眼里,机枪已经成为远比火炮更可怕的武器。干军经常依据地图和侦察情报,使用炮队镜和象限仪对俄军的战壕进行间接瞄准的覆盖射击。由于干军通常会在20004000码距离上构筑掩蔽阵地以便机枪实施间瞄射击,苦不堪言的步枪手对距离如此遥远且掩蔽良好的的敌人束手无策,惟有将炮兵推到前沿阵地上进行对抗。但一待推到前线的俄国炮兵开火,更多部署在隐蔽位置的干军重机枪便会以交叉火力覆盖俄军火炮阵地。俄**人意识到穿越机枪火力线发起的密集进攻等同于自杀;而在静态的阵地对抗中,从通往前沿战壕的各交通节点到前沿的火力阵地,处处都会遭到恐怖且神出鬼没的重机枪覆盖射击。机枪支配了战场。”

    “机枪支配着战斗,这不仅是步兵,也是骑兵的共识。帝国的新式陆军骑兵建立后不久就将林-加特林式机枪列为了标准的机动支援武器。当骑兵深入敌人侧后的纵深地区时,机枪是一种有效地机动火力支撑点,能够协同骑兵炮帮助骑兵坚持到后援到来,夺取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