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 >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如此平叛
    井里漂浮着几个孩子的发胀的尸体。

    林旭的眼前只有一种景象:白色的灰烬和黑乎乎的余烟。只有灰烬和废墟。再就是刺鼻的糊焦味,这种气味令人窒息,把人呛得咳嗽。

    原本对恩师张芝栋无比尊崇的他,现在对张芝栋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对于张芝栋弃长沙城逃跑的行径,他一厢情愿的相信了张芝栋“保全有用之身以待将来”的解释,对于朝廷给了张芝栋“戴罪图功”的处分,他也认为“长沙全城被焚,责不全在抚军”,但张芝栋随后调集各路大军平叛,却让他的能力彻底现了原形。

    林旭怎么也想不明白,张芝栋于兵法军略颇有心得,为什么会在指挥具体平叛战役时,却弄得一塌糊涂呢?

    而在具体作战方面,张芝栋更是茫然无知,但他却异常的固执,不愿意听取军队中的将领的意见,也不愿意亲自到前线去看一看。他只是在按照自己的臆想进行指挥。

    林旭和杨深秀在将巡抚印信旗牌和藩库存银交给张芝栋后,便分头随军队去了前线,这些天他们看到的,学到的东西,比以前从书本上看到学到的,多得太多了。

    当天夜里,在村后很远的地方进行了一场战斗。传来了炮弹爆炸声和步枪射击声。快到早晨的时候,有一些被打散后冲出包围的官军士兵从村子的街上走过。其中许多人负了伤。不过,在增援部队到来前,由一位总兵带着德国教官收拢的巡防营、提检营溃兵及突围出来的官军士兵组成的军队,已经在河对岸开始准备设防抵御。他们匆忙地挖掘战壕和交通沟,修筑掩体。村里幸存的人们也帮助他们干。林旭拿起铁锹,在黎明时分就来到河对岸,同几百人一道挖到天黑。每天夜里还有人数不多的一批批官军士兵或者是侥幸突出重围的散兵游勇从村里通过。他们搀扶着负伤的同袍,一个个疲惫不堪,满身污泥,蓬首垢面。他们在村里休息个把时辰,把村民们端来的食物狼吞虎咽地吃光,一听说平乱的部队正在河对岸设防固守,就马上赶往那边去找自己人。

    这些人都是本地的官兵,他们对烧杀掳掠的叛军切齿痛恨,一心想要消灭叛军,夺回自己的家乡。

    应该说平叛军队的士气并不算低落,但他们的最高统帅巡抚大人张芝栋,实在是太不给力了。

    究竟该怎么办呢?

    现在的林旭,竟然莫名的感到了一丝绝望。

    林旭正在想着这些,突然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对面叛军的阵地好像有种不正常的变化。仔细听,好像是很多人在骚动的样子。难道对方打算在夜里发动进攻了?林旭腾地坐了起来。

    “都起来!都起来!准备打仗!”一名把总哑着嗓子大喊起来。

    话一出口,那些和林旭一样本来就心事重重没有睡着的人纷纷起身。已经睡着的,或者正迷迷糊糊打着瞌睡的人也被晃醒,他们一个个睡眼惺忪的看着周围的其他人。

    众人纷纷有了动作,林旭已经听不清楚对面叛军阵地的动静了。正在此时,一支火箭升空了。士兵们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火箭,都觉得十分奇怪。

    官军的大炮开始了射击,军官们呼喝着士兵们集合排阵,林旭知道,大炮轰击过后,就是人海冲击了,这种“铳炮齐放”的战法,已然沿习百年。

    有学者说,大乾帝国的疆土,并非全为骑射所得,乃是用大炮轰出来的。

    中土火药、火器理论的发展至眀朝后期,大抵不过是“阴阳五行化生”和“君臣佐使”之类夹杂了传统玄学的看法。一些著作对中土火器冶金、造铳、火药配方及制造进行了论述与总结。但这些“朴素”的火器理论,同欧洲新兴的火器理论相比,表现出较多的神秘性、玄妙与不彻底性,而非科学的数据、过程与细节验证。荷兰红夷炮的输入,使得以徐光启为首的部分中土知识分子视野大开,迫使他们开始转向重视科学实验,强调定性定量研究的新轨道。这种转轨表现在徐光启、李之藻的论兵奏疏,以及孙元化的《西法神机》等论著中,他们屡申新学之要义,如徐光启认为火器研制者要“明理识性、知数懂法”,才能造出精工坚利的红夷大炮。这里的“理”和“性”指的是物质的结构机理和物理、化学特性,间或也有规律之意。为此他曾说,红夷大炮威力大的原因是“所以及远命中者,为其物料真,制作巧,药性猛,法度精也”。西洋“造台用铳,多有巧法,毫厘有差,关系甚大”,必须荐举“深心巧思,精通理数者,信任专管,斟酌指授”,才能制出精良的火炮。但是,人亡政息,他们引进的西方先锐见解和科学观,在缺乏科学土壤的传统体制与儒教庞大系统的气候之下,并未得到普遍的重视,而遑论扎根于读书士子的教育之中。

    眀末之际,内忧外患,国事日非。眀与渤海部进行了初次的几次战斗,眀军士气低落,虽有渤海军所没有的佛郎机、鸟铳等发展初始期的火器,但粗制滥造,且练兵不实,施放技术不见娴熟,故在渤海骑兵的冲击面前往往败北,尤其野战非城战,当时的火炮水准往往不得其利。直至渤海部从投降的眀军手中获得了火器和工匠,学会了制造火器的技术,双方形势反转,此消彼长,火器反而成了日后渤海军攻伐守城眀军的利器。

    渤海军的首门红夷大炮是自制的“天佑助威大将军”,有了3门天佑助威大将军后,乾军就凭借火炮的射程与威力优势,缴获了李鸿基农民军参战所用的所有红夷炮,后来又缴获了眀军残留的原装荷兰红夷炮,进行研究改进,仿铸了新型的“神威大将军”,其射程为眀朝同名后期红夷炮3倍,所以能够横扫天下。

    现今很多人都认为大乾帝国不重视火器的发展,在宁煦时代后期开始重弓马轻火器,使得乾军一直以冷兵器为主,火器则逐步荒废,到禁烟战争时大乾帝国火器水平连眀朝都不如,已不知火器为何物,于是手持刀矛的乾军在洋鬼子的火器面前一败涂地,这就导致了战争失败,也就是说乾军失败是因乾朝保守顽固在对火器发展不重视,甚至是害怕火器技术发展使渤人的弓马优势受到威胁,而有意扼杀火器的发展,只重视弓马肉搏,这就使中土的火器技术大幅度衰退,从而远远落后于西方,最终导致了禁烟战争失败,使中土落入黑暗时代。一句话是因渤人重骑射,轻火器造成了中土的火器技术大幅度落后于西方。

    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渤人才是最重视火器的,至于弓马骑射,刀矛肉搏才是渤人荒废最快的项目,乾军对弓马骑射,刀矛肉搏训练的荒废速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速度,可以说乾军在禁烟战争时期甚至战争之后,一直是全球火器作战思想最严重的国家,几乎完全废除了肉搏战,根本就没有肉搏战能力,打仗全靠火器对射。如果乾军真是弓马立国,骑射为主,那禁烟战争反倒不会失败。

    乾军对火器特别着迷早有传统,早在渤海时代乾军就表现出了对火器发展使用的强烈兴趣,对火器技术的兴趣以及接受使用的兴趣高的惊人,远远超过了眀朝。那还是在乾军肉搏战能力的鼎盛时期,放眼中土当时乾军骑兵肉搏战能力几乎无人能及。

    世界最强的火器力量与最强的肉搏战力量相结合,自然是势不可挡。乾朝初期,平定各方残留势力,因此火炮技术继续发展,此时期乾军的火炮装备数量有增无减。宁煦时期的初期则太平了一段时间,乾朝的火炮制造生产速度放缓,但随着西南叛乱,乾军战事再起,火炮生产数量再度大增,乾军平西南,平噶尔丹,并西藏,并青海需要轻炮,而驱逐沙俄,灭苔湾郑氏则需要重炮,此一时期乾朝的火炮种类迅速增多,在重炮方面,制出了当时最好的铸造火炮“武成永固大将军”,轻炮则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自宁煦时期以后,乾朝由于外来压力小,基本没有重炮的需求,所以重炮的生产变的非常少。但轻炮的开发生产却异常兴盛。乾代轻炮发展兴盛是因为自宁煦时期北边驱逐沙俄占了黑龙江,西南东南削平,周围已无敌手,重炮需求不大。而对付南方零星邪教作乱以及土司割据,也用不了重炮,而是轻炮最好用,加上乾朝宁煦之后相对稳定,乾军久不作战,疏于训练,贪图享乐,哪里还愿意操练劳苦的弓马骑射,刀枪肉搏。所以都是希望装备训练火铳,当时的火铳训练比射箭简单的多,装上药啪的一响,把个铁丸打出去就可以了,又轻松又好玩,是个人都可以完成,而射箭那真要累死人,不用上百把斤力气根本就拉不了硬弓,刀矛训练杀杀杀的那也绝对是苦活。所以乾军从这时起,火器的装备率越来越高,至于弓马骑射刀矛肉搏则逐渐荒废,过渡到了主要用火器作战时代,大量的鸟枪与轻炮取代了弓箭长矛。

    乾朝荣正时期,荣正皇帝清楚的看到,当时的八部军越来越火器化,但火器的性能却绝对没到可以让战斗完全不需要肉搏战的地步,所以曾对八部军有“以渤海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的指示,重新强调刀矛弓箭的作用。但荣正皇帝关于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的指示根本得不到遵守,除了驻京八部与畿辅驻防八部军因需要参加秋季狩猎大典,而不得不勉强保留弓马骑射训练外,各地驻防八部都成了鸟枪队与小炮队。全隆时期以后,乾军不但八部军,就是青旅军也开始全面火器化。倒了佳庆时期,实际上整个乾军基本都接近完全失去肉搏战能力,闹出了不少笑话,不过整个佳庆时期,总体太平无事,所以乾军肉搏战能力衰退到了极其虚弱的地步,并没有造成多大严重后果,这一时期乾朝的重炮制造的极少,重炮制造工艺也被简化,由于简化工艺后制出的重炮性能恶劣,且重炮的需求又极小,所以乾军也经常干脆直接在澳门或广州购买西洋重炮,这样来的简单快速,也就是造不如买。

    因此乾朝中后期重炮的制造逐渐濒于停顿,但轻炮制造发展却一片兴旺,几百斤的神威将军炮,冲天炮,九节十成铜炮,铁心铜炮,得胜铜炮,发贡铁炮,子母炮,武威炮,奇炮,龙炮,行宫信炮,抬炮,回炮,迅武大神炮,宣武大神炮,绥武大神炮,耀武大神炮,成武大神炮,常胜威远炮,御制金龙炮,御制制胜将军铜炮,御制威远将军炮,浑铜炮,劈山炮……等等纷纷问世,这类炮比以前重达数千斤甚至万斤以上的红夷大炮轻巧的多,并出现了后膛多管铳炮的设计,子母炮,奇炮均是后膛炮,这类火炮在山地携行方便,训练轻松,大受早已经整日提笼架鸟浪荡街头,疏于训练的八部军与青旅军欢迎,当然这类火炮在射程与威力方面就远不如重炮的。到禁烟战争爆发之时,乾军实际上火器装备率已经超过70%,根本就没有多少冷兵器了,而且几乎没有部队进行过肉搏战训练,刀矛只能用来摆样子,作战基本全是靠“铳炮齐放”。

    乾军久疏训练,仓促间就算拥有更加精良的火炮,也不大可能在发射速度,命中精度方面达到英军水平。但这也绝对不是乾军失败的原由,实际上,英军打败乾军靠的不是什么先进火器,而是靠原始的肉搏战。当时无论英军还是乾军,都没有办法完全依靠火器阻止对方的肉搏冲击,由于当时火枪准头不好,发射速度不快,在敌人步兵冲到跟前时,实际打不死几个人,所以当时欧洲的军队无不苦练肉搏战,方阵步兵刺刀冲锋是最终决胜手段。而乾军则由于火器交战观念过于强烈,完全放弃了肉搏战,佳庆后期就根本就没进行过肉搏训练,此外乾军的鸟枪上并无刺刀,而英军士兵身材高大,手中洋枪上还有把明晃晃的刺刀,当看见英军士兵列阵端着刺刀洋枪冲来后,乾军无不魂飞魄散,远远放上几排枪,见英军没被吓炮,乾军就立即丢下大炮四散逃奔了。这时的乾军已经完全失去了曾是其最强项的专长----肉搏战能力,而且几乎整个乾军都是如此,只要对方没被乾军的排枪吓跑,端着刺刀枪接近了乾军阵地,乾军立即就会溃散,而首先发现乾军这个弱点的就是英军。

    英军首先发现即使是使用简陋火器,并且用劣质火药的乾军士兵,也能在大炮旁忍受开花弹的攻击,用火器顽强的与英军对射,打起来伤亡根本没法控制,更何况乾军还火炮众多。但是英军只要一发起果断的白刃冲锋,乾军士兵就崩溃了。英军攻下的一系列要塞炮台,实际基本都是靠白刃战夺取的,如定海那么多八部青旅将士守城,同样是英军白刃突击拿下来的。至此英军发现了击败乾军的诀窍,那就是非常划算的白刃战,英军从此可以极小的代价在陆地上击败乾军任何陆军部队,根本不需要再去用战舰与乾军炮台拼死对射,这样英军在地面上所向无敌,截断乾朝的大运河航道,迫使乾朝与之谈判,达成了作战目的。

    对于先进武器的着迷,大乾朝是中土历代之最,作战观念之超前是前所未有,但放弃肉搏战太速,全面倒向火器战法,却并没有增强乾军的战斗力,尤其在使用后膛装填线膛连珠枪前,战斗力并没因全面火器化而提高,相反还比禁烟战争时期更差了。虽然就火器发展而言,乾朝成就极高,但“坚决只用火器射击,绝不近身肉搏”这一绝对火器作战观念,也一直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乾军作战只是远远猛放排枪,一旦敌军刺刀兵接近,就轰然而散,长毛教匪之乱,教匪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横扫大半中土,与乾军的这种作战习惯不无关系。

    而直到现在,虽然装备了大量的西式枪炮,内地乾军的战法仍然没有太大的改观,当然也增加了一些新东西,比如西方经典的“排队枪毙”战术。

    现在林旭的面前,即将上演这样的一幕。

    乾军士兵们排出了整齐的队列。部队分为三排站列,指挥的军官站在第一排,在三排手持各式火器的部队后,是拿着长矛的近战部队。

    这种战法,出自于巡抚张芝栋的“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