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我是八贤王 > 第一四八章 父子论政
    看着王皇后和赵德芳离开,赵匡胤笑道:“我们还是到亭子中说话吧。”

    两人坐定,赵匡胤开口问道:“说吧,什么事情连你也不敢拿定主意了?”

    赵德昭回道:“父皇,孩儿这几日想了几件事情,特意来让父皇指正。”

    “哦,什么事情让你这么慎重?”赵匡胤也来了兴趣。

    “这第一件就是关于皇室宗亲。”说到此,赵德昭小心翼翼地看了看赵匡胤,深怕自己的这个话题影响了赵匡胤如今刚刚平复下去的心情,好在赵匡胤没有任何变化,然后他接着说道:“自古皇室宗亲就是一件很难处置的事情。三国曹魏鉴于东汉刘姓宗亲执掌各郡国造成中央权势剥落,所以驱逐宗室,重用外臣,造成司马懿兵变后大权全部落在了司马家族手中,曹魏皇帝纵使想摆脱司马氏的傀儡身份都没有可以借助的力量;司马氏代曹魏而有晋朝,晋朝鉴于曹魏压制宗亲造成的后果而大肆分封司马宗亲家族,虽然天下有兵权的都是司马家族的成员,然而一旦晋武帝司马炎逝世,晋惠帝不能把持朝政,终于造成了司马家族各个有势力的王爷竞相起兵夺位,最终造成五胡乱华之祸。是以,如何对待宗亲始终是历朝历代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说道此处,赵德昭先停了下来看着赵匡胤赵匡胤连续点头:“不错。皇室宗亲确实是一件颇为棘手地事情,昭是如何想的?”

    “儿臣这几日思来想去,认为堵不如疏。皇室宗亲若是有才能的。一定才能可分为三个去处。其一是文,若是果有治国辅政之能,当可治理一方百姓,既不会埋没了才能,也可以为一方百姓造福。此文臣之道。没有兵权之祸。宗室可以提高分封地爵位,但是在职位上最高只能任六部中尚书,不可担任宰相之职。若为宰相,到时权倾朝野,有了非分之想,后果不可估量。其二是武,我朝武将有三个去处。一是边疆主将。二是郡县团练,三是禁军将领。边疆主将和禁军将领都是手握实权之位。宗室不可担任之。有从军之能者,可着担任郡县武将,爵位同样可提高,但是实权不可过重。三是商。测试文字水印5。我大宋重商,宗室中有经商天赋者,自可容许经商。可由宫廷和宗室合力办理,一可观察宗亲能力,二可防范宗亲与大臣武将私下结交。总而言之,可让皇室宗亲挥其所好所长,可以锻炼宗亲能力,但是不可赋予重权,其中也要有监察之处。”

    “皇室宗亲可以如此待之。但是朕觉得其中也有一不足之处。若是皇室宗亲锻炼了能力。而继任皇位者能力不足。岂不是引起皇室宗亲心怀不满,到时候岂不是如风助火势。恐引起大祸?”赵匡胤问出了自己心中的一个疑问。

    “父皇所言不差。人人皆有争强好胜之心,此点不可不慎。然天下之君者,可以没有突出的能力,就像是汉高祖刘邦,领百万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张良,慰百姓、募兵士、积粮草不如萧何,但是只要能识人用人,则可立于不败之地。后世继任皇位者也要在继位前有所历练。”

    “不错。这也是当前最有效的方法了。”赵匡胤点头赞道。

    “第二件事则是关于我朝兵将的事情。我朝禁军兵员皆是从天下各县挑选地精锐,当前禁军兵力强大,为我大宋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待得他们衰老,最终也会拖累了禁军的战斗力。到那时,我朝禁军兵员数百万,不仅兵力衰弱,而且空费朝廷钱粮。儿臣想以后凡是军中普通士卒年过五十或者伤残者,都由户部按士卒要求在各州县分配土地、以钱财,让他们能够安稳渡过余生。这样可以保持我禁军都是天下精锐,又可以妥善安排退下去的禁军生活。”

    赵德昭看着赵匡胤认真的听着,还不时地点着头,又接着道:“关于将领,这也是我朝的一个大问题。将领强,则国家强;将领弱,则国家弱。但是若将领对朝廷不忠,则必将是朝廷的大患。目前我朝知兵事的将领大多都集中在边疆,但是禁军将领知兵事者甚少。儿臣思之再三,对此认为边疆将领所率领地兵员要根据各地所在的重要程度配以相应地兵权,不能过重。边疆各镇既要相互监视,又要能相互配合。至于朝中禁军将领也要不定时请边疆上有沙场经验的将领们多多讲授战阵之道。再者,边疆士卒和朝中禁军要三年一换防,一可以防止边疆将领长时间带兵,把边疆将士变成自己的私家部下,二可以让汴京的禁军通过战争锻炼战力。汴京禁军在天下各处之中兵力最为雄厚,此部分兵权一定要掌握在皇上的手中,不可托付于他人。儿臣想在汴京设立讲武堂,让汴京禁军的所有将领不定时地进入讲武堂学习文字兵法,还要让天下立了大功的士卒们都能进入讲武堂学习,这样可以把这些人像那些举子一样收成天子门生,他们在军队中拥有了实权就相当于皇上掌握了天下的兵权。”

    “听起来不错,看来昭真的是用心了。还有吗?”赵匡胤没有反对。

    “第三则是关于科举。儿臣看我大宋这几年的科举所录用人数实在太少,如今荆南、湖南、川蜀、岭南等地刚刚归属我朝,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土地纳入我朝,急需大量我大宋的人才前去治理,儿臣想扩大科举录用地人数。还有就是,儿臣想自此以后科举要分为文举和武举。礼部主理文举,兵部主理武举。中了文举地士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再进入礼部、刑部、工部和三司使衙门,共同为我朝地礼乐、国法和财政赋税做出成就。”

    终于将自己这几天所想的都说完了,赵德昭就等着赵匡胤用他那多年的经验来判定,但是却现赵匡胤已然定在了那里。

    “父皇,父皇,您没事吧?”赵德昭叫着赵匡胤。

    “没事,父皇没事。父皇只是想不到短短的这些时日你能考虑到这些方面当真是不容易。听了你的这些话,朕可以放心得安度晚年了。待得过几年,你再年长几岁,朕就传为于你。”赵匡胤赞道。

    “多谢父皇夸奖,儿臣自当努力。”赵德昭谢道。

    “有你在,朕就可以放心地和皇后,花贵妃去洛阳游幸了。”赵匡胤感叹着,说道这里,方才想起洛阳,然后问道:““对了,去年父皇曾经提过迁都洛阳的事情,你现在是怎么考虑的?”父皇,孩儿知道洛阳是您的故乡,父皇想衣锦还乡,儿臣很是理解。但是关于迁都之事,儿臣还有别的想法。”

    “还有别的想法?朕记得去年之时你也是极力主张迁都的,怎么现在又有了新的想法?”赵匡胤有点不满。

    赵德昭可不敢说实话,毕竟那时候可是为了防备着晋王在开封的势力方才极力主张迁都的,如今在他看来,以后的国都还得迁移到北京还行。现在晋王既然已经不在人世了,他也就只能另想说辞了,想了半晌方才缓缓说道:“汴京诸多不利于建都的方面儿臣前次在洛阳已经说过,儿臣也是不赞成在汴京建都的。但是洛阳经过了多年的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经济衰退不堪,尤其是江南日益富庶,占到了天下财富的四分之三,若是定都洛阳,不利于朝廷接收江南的贡赋,也不利于朝廷就近监管江南。请父皇三思。”

    听了赵德昭的话,赵匡胤没有怒,沉默地想着。看着眼前几乎要跪下求情的赵德昭,赵匡胤忍不住叹道:“既然父皇已经决定传为于你,那么以后的事情就由你来决定吧。洛阳朕是极为思念的。这样吧,既然你现在主理朝政,朕也无事可做,朕就常常带着皇后和贵妃们去洛阳游玩,也解了朕的相思之苦。”

    “儿臣多谢父皇体谅。”听着赵匡胤终于松动了,赵德昭感激地谢道。

    “既然你也不认同在汴京建都,也不赞同朕迁都洛阳,那么你认为在何方建都为好?”赵匡胤终于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儿臣认为如今还在大辽手中的南京城(大辽称为南京,即现在的北京城)可以适合作为我大宋的都城。”赵德昭根据后世的经验说出了北京城。

    “壮哉!”赵匡胤可没有想到北京城的好处,他只是以为赵德昭的志向就是收复久在大辽手中的幽云十六州,所以听了赵德昭的话,忍不住赞赏道:“既然我儿有此志向,父皇就在此预祝我儿他日建都南京城,告慰天下。”

    “多谢父皇,儿臣定不会辜负父皇的期待。”赵德昭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