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葬宋 > 第十五章 消息
    “奉旨钦差,领太子太保衔,代天子判广州,主掌广东军政大权,大宋国师姜明。亲率义勇万余,奇袭敌寇水军,力竭玉碎。”----行朝邸报

    就在侯强看着手下士卒在岸上将惊慌失措,而又毫无反抗之力的土著挑选精壮有力的捆绑起来,押往自己的船上的时候,赵若梓一行也在陈龙留下的兵卒战船周密的护送下,来到了珠海。

    经过近三天的努力,大宋台湾府政院终于完成了开府以来最浩大的工作,就是坚决的执行禁海令。对于古人的耐受性和服从性,姜明还是感到由衷的佩服,在禁海令执行的过程中没有遇见一个钉子户。但是并不开心。他知道也正是这样的性格,导致了中华近千年的积弱。

    虽然从中尝到了一种权力的感觉,但是并不代表自己可以随心所欲,所以在实现承诺和补偿渔民的过程中,姜明基本上是全程参与,尽量的使每一家每一户得到满意的结果。

    也幸亏是人少,要是人多的话,就算是鸿儿一直在身边帮他,可能也会被累垮的。刚刚算是喘了口气,正在和陈宜中、吕师夔等人商议成立“教导院”。用此来弥补民政人才的缺口一事。许继荣拖着沉重的身子前来禀报,说是五里之外又发现大量船只,看旗号应该是陈龙一军护送澎湖渔民的队伍,但是里面夹杂着几艘商船,显得有些诡异。

    当下几人立即结束了商议,一起到达新建的码头,这个时间船已经进港。在军船的驱使下,有秩序的分别停驻在岸边,人员也纷纷上岸,好奇的看着涣然一心的珠海。中间有不少渔民在追逐鱼群的过程中,也曾经在这里歇脚,但是昔日的荒凉已经被拥堵的人群代替,而沿岸数里都被修葺一新。整齐的停靠在岸边,分别标上记号,作为备案。

    岸上不远处翠绿的竹林依旧,但是随着风儿的吹拂,隐隐约约看见后面横竖成排的房屋,一副即将繁荣的景象。

    将赵若梓等人引到姜明面前后,士卒们纷纷去补充给养,随后就要继续回到澎湖岛完成交托给他们卫戍台湾的任务。还好在澎湖岛上有建好的房屋。别的就不用准备了。

    姜明见到赵若梓时不觉的一愣。仿佛有些不相信似得。在杨太后和皇上没有移驾崖山之前,赵若梓兄弟二人就已经从沙涌集聚乡民,前往崖山准备护驾,当时还是姜明接待他们兄弟的。

    虽然并没有太多的交情,但是也知道他是大宋皇朝宗室之人,现在突然道了这里,姜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难道崖山海战已经提前了?简直有些不敢再想下去,面色凝重起来。

    但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怎么也不能问这样敏感的问题。只得按捺着心里的慌乱,强自微笑着将赵若梓一行人引导到大宋台湾府政院内。在大厅内,将闲杂人等都暂时撤离后,才敢问出来。

    赵若梓并不认识陈宜中和吕师夔等人,他只是宗室身份,并无官职在身,只是在崖山行朝面见过杨太后,被赐予“忠义之士”之号。他也不是长子,没有继承中山郡公爵位的希望,而宗室中人不得参加科举。所以一直在外游历,不曾见过朝廷大员。

    但是见到姜明这么凝重的神情,还是收敛了一下作为皇族的傲气,老老实实的将内陆近期内发生的情况对大家讲了一遍。

    崖山之战并没有提前,姜明的心有重新落回了原处,但是从各种迹象上看,对于大宋崖山行朝的危机不但没有减弱,而是大大的增加了。

    首先,行朝依然是受到包围的状态,阿里海牙在雷州,李恒彻底占领了广州,没有陆地上滋扰的顾虑。张弘范积极在丽江浦附近筹建水军。从各种打探的结果,都是张弘范正在将水军渐渐的前移,目前井澳已经聚集约有五百余艘战船,但是幸亏上次姜明奇袭丽江浦,将大船烧毁带走近七成,一时间元军倒是无船可用,只能再近岸游弋,不能远航。这个也是张弘范没有命令水军再往前进的原因。也是赵若梓能够绕过元军堵截,到达澎湖的主要原因。

    而姜明和他的奇袭军队。在各种传言中,都不约而同的有一个结果,就是力竭与敌同归于尽。而伤敌数目各不相同。偶尔有传言说姜明败走,或者是功成身退,但是始终是由于没有消息而人质疑,甚至连行朝在内。对外宣扬“奉旨钦差,领太子太保衔,代天子判广州,主掌广东军政大权,大宋国师姜明。亲率义勇万余,奇袭敌寇水军,力竭玉碎。”甚至文天祥还作《悼国师》一诗:“气战万人将,独在天一隅。向使国不灭,功业竞何如?”来悼念姜明(ps:水平有限,不会作诗,这首本来是文天祥写给张钰的,张钰既然没有死,那就让姜明用两天,各位大大不会怪罪于害虫吧?)。

    但是,就在悼念姜明和敌军压境的时候,行朝突然起了分歧,据后来分析,可能是由于少了姜明制衡的原因,文天祥和张世杰的矛盾激化起来,首先是崖山附近集聚各地勤王之士日益增多,对于粮饷分割双方起了重大的争论,再则前来勤王的人中,有仰慕文天祥风采而来,有佩服张世杰的忠勇而至的,虽然抱着同样为大宋尽忠的思想,但是不可避免的发生派别之争。

    特别是这些人不是训练有素的将士,他们中间有的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名士,有的是原来落草为寇的强梁。有从海外归来的游子义士,甚至不排除有的人是元朝派出的说客细作。这些人没有军纪的约束,心中的缝隙一天天加深,渐渐文天祥和张世杰也被牵涉进去,有的时间忍住心中的不快,为投靠自己的人说话辩解。

    终于有一天矛盾激化了起来。变成了朝堂之争。经过几次不欢而散之后,在陆秀夫的调解下,不知道怎么回事,文天祥竟然离开行朝,在北江沿岸一带驻扎,作为卫戍行朝的第一个关口,重点在佛山、中山附近防止张弘范的陆上力量。

    而张弘范的前锋,也就是由其弟弟统帅的军马,已经离开惠州,过东莞。和文天祥的大军隔粤江对峙,目前双方都在等待时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杨太后做主,丞相陆秀夫拟旨。发出“国难诏”,号召大宋皇家宗室子弟暂避海外。以保存赵氏血脉。

    赵若梓道:“不但是我们兄弟二人分别避于安南、日本,还有很多宗室子弟暂避暹罗、蒲甘、吴哥和婆罗多等地,甚至连西域、大食等都有宗室子弟的去处。非我等不愿为国效力,只是奉旨行事。”

    言谈举止之间,可以看出还是有些逼不得已的模样,话说完后摇头叹息不止,但是姜明、陈宜中和吕师夔等人心里却是波涛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陈宜中和吕师夔是没有想到杨太后会沮丧到如此地步,看来关于崖山行朝的危机远远不是像赵若梓所说的那样表面,到底暗藏着什么呢?一时间也想不透。

    而姜明却是心里有些黯然,想到自己辛辛苦苦的将文天祥和张世杰揉捏在一起,希望他们能够同心协力为大宋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能总是去争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在他的心目中,两个人都算是一个为国尽心尽力的人。而张世杰热衷于权力。文天祥热衷于名声。这些在平时可能是无伤大雅。但是在这个关头还是自惜羽翼。执着心里的那一份理想。有什么用呢?

    自己觉得创造出的大好形势,在知道文天祥离开崖山行朝后,又一次感到了危机,都是一方大员、封疆大吏。为什么看不出合者利,而分者两败这个道理呢?

    想着想着,姜明头上竟然出了一层细汗。现在文天祥面对的还是张弘正,如果要是再落败被擒的话,那么相比较自己所经过的历史,不过是换一个地点而已。要是张世杰也再重蹈一意孤行的历史,那么自己做了这么多,还有什么用呢?

    历史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没有了皇命号召,自己独守台湾,首先就少了一个大义的旗帜,反元复宋成了一个笑柄。“怎么也不能让他再回到过去的轨迹。”姜明心里这样想到。突然直身站起问道:“关于在清远败退的凌大人和王大人可有消息?还有,就是合州钓鱼城的张钰张将军呢?有什么消息传过来吗?”

    本来就是离崖山行朝有千里之遥,限于交通路远,在台湾消息算是闭塞。想从赵若梓处得到一些消息,也有利于形式分析。但是听姜明问及,赵若梓却是尴尬的笑了一下。回道:“我们宗室子弟,是严禁参与朝政的,所以具体有什么消息,我也不知道。朝廷不会对我们说的。”

    姜明失望的又坐了下去,只听那赵若梓继续说道:“不过我们一路行来,乘坐的是好友经商所用之船,那鞑子皇帝随时暴虐成性,但是对于行商者确实很是宽松。好友曾经在广州沦落后去过,听传闻讲,那元将李恒现在也是颇为头痛,韶关至广州沿线现在很是不太平,以至于元军的粮饷都是从张弘范部筹借。说是被击败的残兵败将现在遁入山中。经常下山袭扰其粮道,剿之不尽。要是大肆发兵,则不见其踪影。小为之,但被其击败。徒受损伤。”

    停了一下,又说:“我的那个朋友叫姓郭,现在正在外面,如果需要,可将其唤来详细询问,他在广州和一些胡商关系颇为熟络,想来知道的会更加清楚一点。不过还望大人不要为难于他。我这个朋友只是行商而已,别无他心,且心系我大宋,不会出卖大人的。”

    赵若梓看到在澎湖岛上的那个架势,情知道事情不好处理,此次朋友仗义将他送出,反而受到了连累。心里有少许不安。借着这个机会求一下情,说不定能将朋友放回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