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立隋 > 第二十七章 暗涌(十九)
    太原郡。

    杨浩微微皱眉,案几,摆放着几份军报,有从山东转由清河快马传递而来的,也有从河东郡送来的消息。山东李靖部大捷,大隋收复齐郡、鲁郡,兵锋之盛,前所未有。目前,李靖部正在休整,准备攻打彭城郡。

    李靖的军报之中,详细的记录了山东的情况,除却东莱、琅邪等少数的郡县,诸如齐郡、鲁郡,甚至东平、北海郡都受到相当严重的破坏,这就意味着,隋军的补给将需要由河北提供,才能满足隋军李靖部的需求。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隋军数万雄师,若没有充足的粮草,可能旦夕就溃败了。

    当然,山东已经基本平定,余下的都只不过是一些守着一两个郡治的“郡丞”,之所以说是“郡丞”,是因为这些人,同孟海公差不多,都是本地的豪强,为了保护家族的利益而倾尽家财,组织起一支军队,以抵御民变军的骚扰,抢劫。并不是明帝在时,直接任命的官职。

    虽然这些人,同无数的“王薄”一样,都有着“造反”的性质,可是毕竟还有所不同,这些人,多读过,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有着极强的“忠君”意识。这些人,都是大隋争取的对象。杨浩的目的就是要重振大隋,然后打造出一个名震世界的大隋,他要让突厥、高句丽都臣服在大隋的脚下,就像明帝初期一样,万邦来贺,四夷咸服。

    所以,一味的蛮干是不行的,战争只是一种手段,如果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那自然是最好不过。当然,对于那些可恶地篡夺者,诸如长安的李唐、洛阳的王郑,杨浩绝不会饶过。该杀的,杨浩会杀,该饶恕的,杨浩也不会滥杀。

    孟海公可以说是杨浩第一批争取到的当地势力。当时,杨浩感受到了李唐的危机,这才偷偷派人前往济阴郡。前世的他,对于孟海公并没有什么印象。毕竟在原本的隋末历史中,孟海公虽然也算占据一方的势力,可是总的说来,却没有翻起什么大浪。不像刚刚死去的王薄,用他的才华创作了一歌曲,拉开了反隋的序幕;也不像徐元朗、高开道之流,投降了又叛变,很是不安分。

    杨浩对孟海公虽然没有印象,可是他已经暗中将孟海公的底细打探了个清楚,经过分析,魏征认为,孟海公虽然割据一方,可是并非像王薄、徐元朗一样,是可以争取的。果然,如魏征所言,前往济阴郡的密使带回来的消息,是令人振奋的。

    那个时候,郑军与王薄、徐元朗两大势力关系暧昧,所以,孟海公暗中投效隋军的消息,被牢牢的封锁,就连大隋之中,知道此事的大臣,不过两三人而已。消息不公开,是因为杨浩在等待,等待一个良机,一个能够给予王薄、徐元朗两大势力,甚至是郑军重大打击的良机。

    果然,王薄临邑大败,派出密使向孟海公求援,孟海公将计就计。假言已经出兵攻下济北郡,暗中却在着手攻打徐元朗的老巢:鲁郡。同时,李靖部假装后方被偷袭,为了避免两面受敌,匆匆撤出历城县得摸样。

    王薄以为孟海公果然如计划一般,出兵攻取了济北郡。求胜心切的他,果断出兵,准备利用历城县的复杂地势埋伏隋军,结果反而中了隋军的埋伏,被乱石砸死。而徐元朗则被一箭射中后脑勺,命丧当场。在历城县北部生战斗的时候,北海郡刘兰成部,自亭山出,一举攻下兵力不足的历城县,自此,山东诸县,大致纳入了隋军的版图,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对山东诸县进行整编。

    只是,与山东的情况相比,河东的情形似乎要困难一些。苏定方部虽然成功的将李唐李孝恭部赶出河东,可是,因为多年的战争,蒲坂县城墙受到极大的破坏,农业凋零。而其他诸县,诸如夏县、安邑等各县更是受损不小。

    可以说,河东郡已经是一片荒凉,村子之中,几乎没有活人,只有在县城中,还可以看到百姓,但是也是十室五六空。这样的后果,是河东郡并没有粮食可以食用。虽然苏定方在击败李孝恭之后,缴获了一批粮食,可是那点粮食,就算省吃俭用,也最多只能支持两个月。

    更何况,还有嗷嗷待哺的百姓。杨浩立国的根基,就是百姓,以民为本,这是大隋的基本国策。在杨浩看来,百姓才是国之柱石,所以,大隋在河北初立,他就定下了农赋永不加税的政策。

    如今新收河东,这个政策尤其显得格外的重要。伪唐在河东已经立足两年,拥有了一定的势力。而且,李渊此人,颇有政治头脑,降低了河东的赋税,收买了民心。定杨军与唐军的战斗,其实并不是单单的打仗。其中也有各方的利益牵扯,所以,为了笼络河东的百姓,更因为河东的战事连绵已近一年,百姓深受其害,农田已经荒芜,生活很是艰难。所以杨浩在进驻太原之后,随即令人往各县贴榜,告知百姓,河东复归大隋所有,并且,皇帝体恤民情,免除河东一年的赋税。

    一切都是为了争夺人心哪!为了避免像定杨军一般的结局,杨浩只能走出这一步,只要熬过了这段时间,河东稳定下来,就可以成为进攻关中的桥头堡。

    苏定方部缺粮,只能从其他地方运输粮草,太原虽然存粮不少,可是几方用兵,国库日渐萎缩,杨浩又不能如王薄等人一般的抢劫,是以才显得极为的困难。宋金刚北伐马邑雁门,需要粮食;秦叔宝、杨叙追击李世民,收复河东诸郡,需要粮食;苏定方在河东郡抵御关中,更需要粮食。幸好太原乃是伪唐的根本,存粮足有十年,这才能满足隋军四处征战的需要。

    “陛下,河东郡的粮食绝不能少!”凌敬看着杨浩思索的表情,出言劝道。

    轻轻的叩打着案几,杨浩点头。凌敬的意思他自然明白,虽然苏定方击溃了李孝恭,使其退回了关中。可是李唐自然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蒲坂落入隋军之手。蒲坂于李唐,有鲠在喉,不拔掉蒲坂的隋军,李渊恐怕睡觉也不安稳。

    只是,路途遥远,一路,西河郡、临汾郡等地,应该还有不少的县治,尚未归附,其中又有多少的民变军,打着粮食的主意?杨浩不是不送粮食,而是要保证送一批,就能到达一批,不然毫无效果,反而资敌,那岂不是大大的不妙?

    想了一想,杨浩决定让张达前去送粮食,毕竟,榆次守卫战中,这位前唐车骑将军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如果是个可用之才,倒也不妨用用。同时,也是给伪唐的将帅做出一个表率,只要愿意弃暗投明,复归大隋的,杨浩一定会量才录用。

    凌敬很快的出去,前去召唤张达。杨浩这才看着案几的军文,微微的皱眉,瞧了半响,还有厚厚的一叠,所以他都是优先选取山东、河东郡两地的军文。喝口水,润了润喉咙,杨浩这才打开清河传递来的公文。

    这个时候,杨浩才主意到,公文之,贴着红色的纸条,那是加急的公文。他的心忍不住一抖,难道,是清河出了什么事情?杨浩出征之时,留下两万禁军留守清河,后来更有来整在恒山郡的隋军,并未随军远征,而是回到了清河,拱卫大隋的临时国都,总计约有四万隋军。

    毕竟,若是李唐不顾一切,从魏郡攻打河北,还是有些麻烦的。拆开火漆,杨浩看了下去,忍不住,脸色一变,屏住呼吸看了下去。

    王伏宝居然中伏,身受重伤。虽然涿郡尚有一万士卒,可是,将乃兵胆,若是大将有失,整支军队的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虽然,当初杨浩建军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可是谁又知道,涿郡的守军能够趁着冷静的抗击高开道吗?

    该死!早就知道这厮是个不安稳的主,若非攻取河东的事情刻不容缓,幽蓟需要安定,杨浩早就找个借口,将高开道一刀斩了。

    站起来,踱了几步,将公文看完,杨浩的心中稍定,只是,以燕王小小的年纪,能够击败高开道吗?旋即,杨浩又自嘲的笑笑,或许,燕王能够做到呢?还真是关心则乱啊。杨浩还记得,纵横江淮的杜伏威可是十四五岁就成为了义军的领了。

    也罢,有老谋深算的宋正本和忠心耿耿的老臣王琮相助,应该不会出什么乱子。就算不济,应该也能守住城池,不至于让高开道攻陷河北。玉不雕不成器啊!多些磨练,对燕王也是好事!

    放下公文,杨浩轻轻的叹息,从屋里走了出来,感受着夏日的暴烈阳光,杨浩的思绪向南方飘去。

    西河郡,隰城。经过数日的艰苦跋涉,李世民终于到达了这里。

    定杨军南侵之后,太原以南,河东郡以北,只有两个地方还在坚守,一是平遥张难堡,另一个则是李仲文驻守的隰城了。

    李世民利用连绵的群山,这才勉强甩掉了隋军秦叔宝部的追击,可是这个时候,唐军的士气已经低迷到了极点,士卒们又渴又饿,人马困乏。毕竟,前些日子,同定杨军大战之时,为了一举追击定杨军,将他们赶出河东,将士们随着李世民不眠不休的追击,体力已经到了极限。

    当然,如果一切都按照李世民的所想,那么唐军其实是没有什么危险的,可是那里知道,隋军居然神奇的出现在了榆次,并且打了唐军一个措手不及。无奈之下的李世民只能赌一堵,与隋军做着最后的搏斗,并试图带兵击杀隋帝杨浩。

    可惜,还是失败了,李世民还失去了一只眼睛,脸颊之下,也留下了一道让他屈辱的伤痕。

    这个时候,李仲文正在隰城交割事宜,准备带着本部人马,前去太原,准备代替李世民的位置,继续追击定杨军,攻下雁门、马邑等地。天气很是晴朗,李仲文的心情颇为高兴,毕竟,这个时候,接替秦王,可真是天大的便宜啊。李仲文虽然并不清楚其中的原因,究竟是谁又在皇面前说了些什么。可是,管他呢,只要自己能够取得更大的功劳,得到更高的管制,更大的奖赏,何乐而不为呢?

    瞧着天太阳,如火炉一般,烤着大地,李仲文并没有感到炎热,该是出的时候了,李仲文想着,准备拍马而行。

    可是前方,出现了一支军队,人数约有四五千。手搭凉棚,李仲文将目光凝向远方,可是还是看不清楚,军旗似乎也已经被丢弃了,让人辨不出究竟是那支军队,但是那是一支残兵无疑。难道是,定杨军的残余势力?李仲文想着,不由兴奋了起来。

    虽然眼前的残兵人数不少,可是最大唐英勇的将士面前,那些可恶地定杨军又算什么呢?宋金刚够英勇,还不是败在大唐的手中!去太原,固然可能取得更大的功勋,可是只要是功劳,李仲文就不会放过。

    “兄弟们,那些人,一定是定杨军的败军,活捉他们,那可是大大的功劳啊!”李仲文高声的喊着,唐军顿时高声叫喊了起来。

    李世民很是疲惫了,眯起独眼,仔细看了看前方,离隰城已经不远了,可是为什么,短短的这点路径,居然走了这么久?李世民有些心力憔悴的感觉。“儿郎们,马就要到隰城,哪里,有温热的小米粥,热乎乎的馒头,大饼!儿郎们,加油啊!”李世民鼓起最后的力气,高声的喊着,鼓励着士气。作为一军的统帅,李世民无疑是合格的。

    “陛下,李将军来接应我们了!”一名士卒忽然很是激动的站直了本来一直弯曲着的身躯,高声的大喊着。

    其他士卒听见,抬起头,远方,一支军队冲了过来,飘扬的旗帜,一个大大的“李”字,士卒们欢呼起来,可是他们的声音嘶哑,让人听得不是很真切。

    奔驰而来的李仲文皱眉,这些败退的定杨军究竟在乱叫什么,难道他们不怕死吗?很可惜,李世民部的唐军因为连番的征战厮杀,铠甲以已经布满了鲜血和泥土灰尘凝结而成的泥块,使得李仲文并没有看清楚,那些人穿着的是大唐的衣铠!

    大喝声中,李仲文手中的横刀一刀斩向了最前的一名士卒,那名士卒毫无反应,被他一刀将头颅斩下,“噗!”鲜血向着天空喷涌而出,洒满了天空,然后如雨点一般的飘洒了下来。

    “投降不杀!”李仲文大声的喊着,在这一刻,他觉得他很是威风凛凛。当初,他与定杨军作战,可是两度被俘啊。只是可惜,定杨军的军纪非常的糟糕,李仲文才借机逃出。曾经那是他的耻辱啊,如今,在这一刻,他要讨回来!

    李世民部的唐军一愣,人人目瞪口呆。

    李仲文看着那些人目瞪口呆的摸样,心中更是大怒,他想不到,在斩杀了敌军之后,面对自己的劝降,敌军居然熟视无睹!而且,众人拥簇的那个独眼龙,居然很是愤怒的看着自己,这让他很是不能容忍。

    李仲文捏紧了横刀,正要大开杀戒,给这些可恶地定杨军一个教训的时候,一个声音,如炸雷般响起:“李仲文,你要造反?”

    虽然声音带着嘶哑,可是李仲文突然觉得这个声音很是熟悉,有些狐疑,他定定的看着那个人:头散乱,独目,脸更有一道尚未完全愈合的刀痕。可是仔细一看,有点像----秦王?

    “你是,秦王?”李仲文有些不敢确定,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声音有些颤抖。如果,这个人真的是秦王,为什么,他会在这里出现?而且成了这个样子?还真是悲惨呢!

    “孤正是秦王!”李世民说着,眼前忍不住一暗,昏了过去。刚才的那一声,几乎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黄昏时分,李世民终于醒来。李仲文早就让人准备了吃食,热乎乎的。虽然只是糙米饭,还有一些豆腐、白菜,可是李世民吃起来,却感到非常的香。

    在李世民昏睡的时候,李仲文将事情已经了解,看着李世民狼吞虎咽,李仲文为他斟满了米酒。说起这些米酒,可真是好东西啊,隰城被定杨军围困了大半年,粮食都差不多吃尽了,哪里还有余粮造酒?这些米酒,可是他的珍藏啊,虽然平时未必会尝一口,可是在如今的局势下,却是难得的好东西。

    李世民吃的有些快,差点被噎着,连忙端起一杯酒,一口喝尽,这才好了一些。一碗糙米饭下肚,李世民这才感觉好了一些,进食的度也慢了下来。

    “仲文,浩州注一,还有多少兵马?”李世民放下手中的碗筷,认真的问道。肚子暂时不饿了,可是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啊,秦叔宝,如今到了那里了?

    “秦王,如今只有三千人马!”李仲文显然有些担心,眉头不展,他瞧了一眼李世民,又看了看空空如也的酒樽,为李世民蓄满。

    “三千!”李世民沉吟,细长的手指轻轻叩着案几。在他昏迷的时候,早有人烧好热水,将李世民洗了个干干净净,这个时候,他又如往昔的那般潇洒不凡,当然,独眼让他显得有些恐怖了。

    “秦王,如今情形,恐怕浩州不可久留啊!”李仲文一咬牙,终于说出了心中的所想。

    李世民沉思,一万不到的唐军,士气低迷,如果隋军只有秦叔宝的五千士卒,那还可以勉强一战,让秦叔宝知道唐军的厉害。可是他的身后,还有隋军的一万主力,而且,隋帝如今身在何处?恐怕他带着主力殿后。

    “秦王,浩州已经没有多少粮食了,三千唐军尚且困难,不足半月之用,如今……”李仲文虽然没有说下去,可是李世民已经明白了李仲文的意思。孤城,不可守啊。恐怕若是迟疑,就要被隋军包围了。

    “秦王!”一个声音响起,是杜如晦。

    只见他神色之间,有些忧虑,多日的奔波,让李世民这种战场的武将都有些吃不消,更何况他一介生。声音嘶哑,无比的沉重:“秦王,隋军追来,前锋已经逼近城下。”

    李仲文倒吸了一口冷气,还真是快啊!

    李世民似乎早有准备,毕竟,走出了连绵险峻的绵山,隋军前锋都是行动度很快的骑兵。一路行来,能够拖延隋军半日,对于步兵来说,已经是非常的了不起了。只不过,秦叔宝赶来了又能怎样?他的是骑兵,如何攻城?只要守好城池,秦叔宝部就算英勇,也是无法攻破浩州的。

    所以李世民很是笃定,隋军的主力不可能来的这么快,至少,还有两日的路程,而这就足够了!两日,足够李世民,还有杜如晦想出一个万全之策,摆摆手,李世民示意将酒食撤下,叫过李仲文,让他召集众将,商议大事。

    注一:唐称浩州,为了表述一致,我使用的是隋的称呼,以免造成混乱因为唐初拆分州县,多有重名,统一天下之后,李唐才合并州县,以后不再做出解释,以免有凑字数之嫌。但是重要地方,我会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