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粱三国》 王允传(看不看无所谓)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也。[一]世仕州郡为冠盖。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二]遂与定交。 注[一]祁,今并州县也。 注[二]史记曰,田光谓燕太子丹曰:“臣闻骥壮盛之时,一日千里;至其老也,驽马先之。” 年十九,为郡吏。时小黄门晋阳赵津贪横放恣,为一县巨患,允讨捕杀之。而津兄弟谄事宦官,因缘谮诉,桓帝震怒,征太守刘□,遂下狱死。允送丧还平原,终毕三年,然后归家。复还仕,郡人有路佛者,少无名行,而太守王球召以补吏,允犯颜固争,球怒,收允欲杀之。刺史邓盛闻而驰传辟为别驾从事。 允由是知名,而路佛以之废□。 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三公并辟,以司徒高第为侍御史。中平元年,黄巾贼起,特选拜豫州刺史。辟荀爽、孔融等为从事,上除禁党。讨击黄巾别帅,大破之,与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等受降数十万。于贼中得中常侍张让宾客书疏,与黄巾交通,允具发其奸,以状闻。灵帝责怒让,让叩头陈谢,竟不能罪之。而让怀协忿怨,以事中允。[一]明年,遂传下狱。[二] 注[一]中,伤也。 注[二]传,逮也。 会赦,还复刺史。旬日闲,复以它罪被捕。司徒杨赐以允素高,不欲使更楚辱,[一]乃遣客谢之曰:“君以张让之事,故一月再征。凶慝难量,幸为深计。”[二] 又诸从事好气决者,共流涕奉药而进之。允厉声曰:“吾为人臣,获罪于君,当伏大辟以谢天下,岂有乳药求死乎!”投杯而起,出就槛车。既至廷尉,左右皆促其事,朝臣莫不叹息。大将军何进、太尉袁隗、司徒杨赐共上疏请之曰:“夫内视反听,则忠臣竭诚;宽贤矜能,则义士厉节。[三]是以孝文纳冯唐之说,[四] 晋悼宥魏绛之罪。[五]允以特选受命,诛逆抚顺,曾未期月,州境澄清。方欲列其庸勋,请加爵赏,而以奉事不当,当肆大戮。责轻罚重,有亏觽望。臣等备位宰相,不敢寝默。诚以允宜蒙三槐之听,以昭忠贞之心。”[六]书奏,得以减死论。是冬大赦,而允独不在宥,三公咸复为言。至明年,乃得解释。是时宦者横暴,睚鴺触死。[七]允惧不免,乃变易名姓,转侧河内、陈留闲。[九] 注[一]更,经也。楚,苦痛。 注[二]深计谓令自死。 注[三]内视,自视也。反听,自听也。言皆恕己,不责于人也。 注[四]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守,下吏免。冯唐为郎中署长,奏言曰:“臣闻魏尚为云中守,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帝即日赦尚复为云中太守。 注[五]左传曰,晋悼公之弟杨干乱行于曲梁,魏绛戮其仆。公怒之。绛曰:“臣闻师觽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臣惧其死,以及杨干,无所逃罪。”公曰:“寡人有弟不能教训,使干大命,寡人之过也。子无重寡人之过。”与之礼食,使佐新军。 注[六]周礼朝士职,三槐、九□,公卿于下听讼,故曰“三槐之听”。 注[七]睚音五懈反。鴺音士懈反。前书曰:“原涉好杀,睚鴺于尘中,触死者甚多。” 注[八]转侧犹去来也。 及帝崩,乃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召允与谋事,请为从事中郎,转河南尹。献帝即位,拜太仆,再迁守尚书令。 初平元年,代杨彪为司徒,守尚书令如故。及董卓迁都关中,允悉收敛兰台、石室图书秘纬要者以从。既至长安,皆分别条上。又集汉朝旧事所当施用者,一皆奏之。经籍具存,允有力焉。时董卓尚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 允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故得扶持王室于危乱之中,臣主内外,莫不倚恃焉。 允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密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乃上护羌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并将兵出武关道,以讨袁术为名,实欲分路征卓,而后拔天子还洛阳。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内瑞为仆射,瓒为尚书。 二年,卓还长安,录入关之功,封允为温侯,食邑五千户。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一]允纳其言,乃受二千户。 注[一]老子曰:“和其光,同其尘。” 三年春,连雨六十余日,允与士孙瑞、杨瓒登台请霁,复结前谋。[一]瑞曰:“自岁末以来,太阳不照,霖雨积时,月犯执法,[二]彗孛仍见,昼阴夜阳,雾气交侵,此期应促尽,内发者胜。几不可后,公其图之。”允然其言,乃潜结卓将吕布,使为内应。会卓入贺,吕布因刺杀之。语在卓传。[三] 注[一]说文曰:“霁,雨止也。”郭璞曰:“南阳人呼雨止曰霁。” 注[二]执法,星名。史记曰“太微南四星曰执法”也。 注[三]帝时疾愈,故入贺也。 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吕布又欲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允又不从。而素轻布,以□客遇之。布亦负其功劳,多自夸伐,既失意望,渐不相平。 允性刚棱疾恶,[一]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髃下不甚附之。 注[一]棱,威棱也,力登反。 董卓将校及在位者多凉州人,允议罢其军。或说允曰:“凉州人素惮袁氏而畏关东。今若一旦解兵*(关东)*,则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义真为将军,就领其觽,因使留陕以安抚之,而徐与关东通谋,以观其变。”允曰:“不然。关东举义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险屯陕,虽安凉州,而疑关东之心,甚不可也。”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遂转相恐动。其在关中者,皆拥兵自守。更相谓曰:“丁彦思、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并尚从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卓部曲将李傕、郭汜等先将兵在关东,因不自安,遂合谋为乱,攻围长安。城陷,吕布奔走。布驻马青琐门外,[一]招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二]临难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 注[一]前书音义曰:“以青画户边镂中,天子制也。” 注[一]朝廷谓天子也。 初,允以同郡宋翼为左冯翊,王宏为右扶风。是时三辅民庶炽盛,兵谷富实,李傕等欲即杀允,惧二郡为患,乃先征翼、宏。宏遣使谓翼曰:“郭汜、李傕以我二人在外,故未危王公。今日就征,明日俱族。计将安出?”翼曰:“虽祸福难量,然王命所不得避也。”宏曰:“义兵鼎沸,在于董卓,况其党与乎!若举兵共讨君侧恶人,山东必应之,此转福为福之计也。”翼不从。宏不能独立,遂俱就征,下廷尉。傕乃收允及翼、宏,并杀之。 允时年五十六。长子侍中盖、次子景、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见诛害,唯兄子晨、陵得脱归乡里。天子感恸,百姓丧气,莫敢收允尸者,唯故吏平陵令赵戬□官营丧。[一] 注[一]戬音翦。 王宏字长文,少有气力,不拘细行。初为弘农太守,考案郡中有事宦官买爵位者,虽位至二千石,皆掠考收捕,遂杀数十人,威动邻界。素与司隶校尉胡种有隙,及宏下狱,种遂迫促杀之。宏临命诟[一]曰:“宋翼竖儒,不足议大计。 [二]胡种乐人之祸,祸将及之。”种后眠辄见宏以杖击之,因发病,数日死。 注[一]诟,骂也,音火豆反。 注[二]竖者,言贱劣如僮竖。 后迁都于许,帝思允忠节,使改殡葬之,遣虎贲中郎将奉策吊祭,赐东园秘器,赠以本官印绶,送还本郡。封其孙黑为安乐亭侯,食邑三百户。 士孙瑞字君策,扶风人,颇有才谋。瑞以允自专讨董卓之劳,故归功不侯,所以获免于难。后为国三老、光禄大夫。每三公缺,杨彪、皇甫嵩皆让位于瑞。 兴平二年,从驾东归,为乱兵所杀。 赵戬字叔茂,长陵人,性质正多谋。初平中,为尚书,典选举。董卓数欲有所私授,戬辄坚拒不听,言色强厉。卓怒,召将杀之,觽人悚栗,而戬辞貌自若。 卓悔,谢释之。长安之乱,容于荆州,刘表厚礼焉。及曹操平荆州,乃辟之,执戬手曰:“恨相见晚。”卒相国钟繇长史。[一] 注[一]钟繇字符常,魏太祖时为相国。 论曰:士虽以正立,亦以谋济。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引其权,伺其闲而敝其罪,当此之时,天子悬解矣。[一]而终不以猜忤为衅者,知者本于忠义之诚也。故推卓不为失正,分权不为苟冒,伺闲不为狙诈。及其谋济意从,则归成于正也。 注[一]庄子曰:“斯所谓帝之悬解。”悬解喻安泰也。 赞曰:陈蕃芜室,志清天纲。人谋虽缉,幽运未当。[一]言观殄瘁,曷非云亡? [二]子师图难,晦心倾节。[三]功全元丑,身残余孽。时有隆夷,事亦工拙。[四] 注[一]缉,合也。易下系曰:“人谋鬼谋。”言蕃设谋虽合,而冥运未符也。 注[二]殄,尽也。瘁,病也。言国将殄瘁,岂不由贤人云亡乎?诗大雅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也。 注[三]谓矫性屈意于董卓。 注[四]诛卓为工,被杀为拙也。 校勘记 二一六0页七行埏隧今人墓道也按:汲本“人”作“入”。 二一六0页一一行稍迁拜尚书按:校补谓案文“拜”上当有“召”字。 二一六一页六行当伏*[重]*诛据汲本、殿本补。 二一六二页一行而令天下之论按:刊误谓案文“令”当作“今”。 二一六二页九行车驾幸广*(城)**[成]*校猎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城”当作“成”,马融上广成颂,即此。 今据改。注同。 二一六二页一0行无教逸游按:“教”原斗“放”,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二一六二页一二行有三空之□哉按:校补引柳从辰说,谓御览四五二引本书,“□”作“危”。 二一六二页一三行又*(前)*秋*[前]*多雨据殿本改。 二一六三页一0行文武兼姿按:刊误谓姿是姿貌,此当作“资”。 二一六三页一五行时小黄门赵津按:钱大昕谓据王允传称“小黄门晋阳赵津”,此传“小黄门”下无“晋阳”字,则“二郡”文不可通矣。 二一六三页一五行南阳大猾张*(汜)**[泛]*据汲本、殿本改。下同。按:岑晊传作“张泛”,泛与泛同。 二一六四页一行而并竟考杀之按:刊误谓案汉、魏鞠狱皆云“考竟”,此误倒。 二一六四页三行蕃与司徒刘矩集解引惠栋说,谓考异云时胡广为司徒,非矩也,栋案刘恺传,考异非也。今按:刘矩未尝为司徒,考异说是。刘恺传亦误,参阅刘恺传校记。 二一六四页一一行营惑圣听按:何焯校本改“营”为“荧”。 二一六五页四行长*(吏)**[史]*已下多至抵罪刊误谓案文“吏”当作“史”,太尉府有长史,故因蕃见谴也。今据改。 二一六五页五行□字幼平陕人按:“陕”原斗“陜”,径据汲本改正。 二一六七页一一行说菀曰汲本、殿本“菀”作“苑”。按:苑菀通。 二一六八页七行不能相持殿本“持”作“治”。按:“治”作“持”,避唐讳改。 二一六八页七行为立王者以统理之*(故)*也据殿本删,与前书谷永传合。 二一六八页八行法度尚存按:汲本、殿本“存”作“在”。 二一六八页一五行使皇天震怒按:“震”原斗“振”,径据汲本、殿本改正。 二一七一页七行并连匡兄中常侍车骑将军超按:校补谓宦者传又谓匡为超弟之子。 二一七一页一一行而人伦莫相恤也按:李慈铭谓治要“莫”下有“能”字,当据增。 二一七一页一一行及遭际会按:李慈铭谓治要“遭”下有“值”字,当据增。 二一七二页一0行复还仕郡人有路佛者按:张森楷谓“郡”下当更有一“郡”字。 二一七二页一三行上除禁党按:李慈铭谓“禁党”当作“党禁”。 二一七三页二行而让怀协忿怨汲本、殿本“协”作“挟”。按:协挟古字通,党锢传“怀经协术”,黄琼传“黄门协邪”,皆借“协”为“挟”也。 二一七三页三行明年遂传下狱按:校补引柳从辰说,谓“明年”二字衍,盖黄巾起事及允之讨击黄巾别帅,发张让之奸,皆中平元年二三月事,下狱会赦,还复剌史,旬日闲复以它罪被补,仍不出元年三月也。 二一七三页九行太尉袁隗司徒杨赐通鉴考异谓隗、赐时皆不为此官,恐误。按: 通鉴系此事于中平元年冬十二月,故考异云然。柳从辰谓隗、赐之与何进共上疏请,乃在元年二三月闲,其时袁隗为司徒,杨赐为太尉,不过官名互误耳。 二一七六页八行今若一旦解兵*(关东)*刊误谓案文多“关东”二字。今据删。 按:集解引王补说,谓通鉴作“解兵开关”。 二一七六页一一行丁彦思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并尚从坐按:集解引洪亮吉说,谓丁彦思不知何人,陈、范二史于卓传俱不载,裴松之注极详,亦不及此。又引王补说,谓通鉴无“丁彦思”三字。 二一七八页三行封其孙黑为安乐亭侯按:校补引柳从辰说,谓袁纪“黑”作“异”。 二一七八页四行士孙瑞字君策按:集解引惠栋说,谓“策”一作“荣”,见三辅决录 通知 唉!今天上午正在写书,突然又停电了,还好,刚到十一点就又来电了。 下午一点,正开机准备码字,来了一个电话,电话里我那个朋友恭喜我,说我的盗版vip章节终于面世了!上去一看,嘿,还真的有五章盗版的! 郁闷中!!!! 写书的心情一下子就没了。 所以决定暂时闭关一天,好好的反省一下自己! 刚好虎牢之战也马上要结束,接下来就快要写诸侯争霸了,我也需要一点时间好好的考虑一下后面的情节,所以今天就不更新了!找机会再把今天的这一章补上! 唉!郁闷呀,骂我的这么多,怎么还有人去盗版呀! (另:本书进入了三国龙潭本周书评,欢迎大家前去拍砖!) 更新通知和答读者 第一:我会尽量的每天更新两章!但是最近我们这儿老是停电,所以如果白天停电的话,那就只能更新一章了! 当然,如果有一些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象上次我刚发表一章,电脑就被人黑了,那么我也很遗憾. 第二: 答读者 r7:□说实话,硬伤太过明显。一个现代混混,能知道造纸、诗、歌、辞、赋,明确黄巾之乱具体时间,偶无言,最最起码,也要是一个高级混混,文学痞子吧! 我的回答:“一个现代混混“不知道r7兄有没有好好的看我的书,读了四年大学的待业青年怎么就变成混混了,至于造纸,主角也是在看了别人的作坊以后才和马钧一起改进的呀!诗词歌赋的确有点牵强,但我不知道前面的《咏鹅》和《草》又有几个学生不会背?知道黄巾之乱就更笑话了,玩过三国游戏的人都知道呀!当然最后还是谢谢你的评论! 灌水狂人:众人听了大惊,一则没想到黄巾军中竟然还有懂设伏的人,再则也没想到黄巾军的数量有这么多。原来不是说总共才三五十万吗,怎么现在光波才部就有十几万大军了。这段文章是不是写错了啊,原来不是说总共才三五十万吗,怎么现在光波才部就有十几万大军了。是不是啊 我的回答:的确!我少打了一句,现在已经改过来了!谢谢! xiarifeixyu:对于主角的年龄过小有点担忧,因为,根据许褚的表现可见将来名将难收哦,尤其是勇气型的。另外,主角的功夫应该加强,以便将来可以亲自上战场呀。 我的回答:会加强的,但不会变成吕布那样的牛人,这不现实! 王乌:貂禅什么时候出场?主人好久长大呀?加油!~ 我的回答:快了,到谯以后就会马上出场了.主角长的应该够快了吧! (另外:今天下午有点受气,第十章更新得改在晚上了!抱歉!) 答读者 我按时间顺序回答吧! 先是离离影兄的问题 我在写之前,确实不知道钻石多少度会变成青烟,当时只是想既然有掺和了金刚石成分的刻刀,还有钻头,所以应该是能够有办法把金刚石和那把剑掺和在一起的,呃!说一句,我说的是掺和,而不是融合! 至于金刚石粉,这样写到是有根据的,因为几个月前看综艺大观。里面主持人问一个参与者,“金刚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那么用什么东西才能把他切割开来?”那个人最后回答说是什么激光,但是主持却告诉他,不是什么激光,而是金刚石本身! 不过想要把一颗金刚石磨成金刚石粉,的确有点难度,所以就当它是直接从钻石原矿中分选出来的吧!-_-! 我会再去找找相关的资料,但是vip章节修改很困难,所以如果真要改的话,那也得是在公众章节了,所以还请大家见谅! 再是夏天小猪,天高月圆兄,zyzy0620兄等几位,你们的意见根本不必考虑,关羽最后肯定是会跟了主角的。 但是吗,我在看三国的时候,最遗憾的,就是关羽没有跟了曹操。像曹操这么一个奸雄,能这么真心的对待一个敌对武将,实在是很少见的。所以我想在本书中尽可能的补偿他一下,让关羽在曹操那儿多待一段时间。不过等时候到了,关羽自然会回到主角身边。呵呵!我当初就是故意定下那个约定的! 最后感谢懒散兄,星光长在兄,随风飘曳,http97,dark522等几人的意见! 谢谢你们提出的问题,虽然我觉得你们都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想我在书中应该已经讲的够明白了呀,“他刚才本来是想说让自己万箭穿心而死的,只是不知道怎么就想到了孙坚立誓而报应这一件事,鬼使神差的就说成了父母双亡。”“鬼使神差”应该不是说他认真考虑过的呀,实在脱口而出的后果,所以随口说出这样的话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主角当时不是也很后悔吗。 我并没有想过要把主角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但也没想过要把他写成一个眼中无父无母的恶毒之人,所以请你们放心吧! 特别感谢http97,谢谢你看了我前面的书评,至于是否接受你们的意见,我还得再考虑一下,听听其他人的意见,几天后再答复你们。 (另:前几天有一个书评提到了祢衡。我已经准备在书中提到祢衡了,但是他说以前没看到过有人写祢衡。这个我不同意,好像以前在一本书中看到过,那里面还把祢衡写成了一个高级的谋士型人才,几乎可以和郭嘉他们一较高低了!不过我是不会这么写他的,呵呵!) 就刘备问题答读者 今天晚上上来看了一下,发现一个很好笑的回贴,竟然有人因为我把刘备写成这样,而决定把我的书下收藏,我无语了! 这还第一次有人因为我的构思而决定把我的书下架呢! 就此,我决定就刘备说几句。 首先,我对刘某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偏见,只是看他不习惯而已。要说曹操、刘备、孙坚这三人,我并没有特别喜欢的,一定要说看谁顺眼的话,那就是曹操了。不因为别的,他说的那句“宁叫我负天下,莫叫天下人负我!”实在是深得我心呀。当然我对他那些假惺惺的动作也是很不喜欢的,像借别人的人头呀这样的事,我是很看不顺眼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他能说服人家,那也算是一种本事吧。像刘备这样,自己没能耐,还得连累数十万无辜的民众,这样的行为我是看不惯的,你要杀就杀,别既想做婊子,又想立贞节牌坊。曹操经常屠城就是残暴,而刘备这样害人,就是仁义了。 还有人说刘备攻打东吴是什么为关羽报仇,我说老大,请仔细关心一下历史好不好,刘备打东吴时关羽都死了好几年了,他那可不是真的为了报兄弟之仇,只不过是觉得自己的实力已经可以灭掉东吴了,而且只要成功了,那就能成就自己的不世霸业。还能顺便摆脱自己干什么都主要依靠其他能人的阴影。关羽的死只不过刚好为他打东吴找了一个借口。 如果他真是向为关羽报仇的话,那就根本不会不带诸葛亮的,也许有人会说那时诸葛亮刚好在外面,但不要忘记,这中间可是格了纪念。如果说刘备是想趁机剥夺诸葛亮权力的话,那到还有几分可能。 我觉得蜀汉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其实就是刘备害的,他的一场败仗,把川蜀十几年的积蓄打个精光,几十万的英才就此殒命,如果多了这几十完人,诸葛亮还用打仗这么保守吗,他六出祁山,那实在是怕输呀,蜀中总共这么点人,可再也经不起一场大败了! 刘备真的可以说是一个害人又害己的家伙!!!!! 上面说的太罗嗦了,不过说出来了心中好过了很多。 还是先给大家透露一点下面的安排吧,刘备不会死,但也不会再给他留在中原的机会了,至于让他去那里。读者们自己猜吧,我在前面可是又提示的哦!呵呵!给第一个猜中的加精! 至于关羽,我现在还不想说,但是他最终肯定是回归主角的,不过这之前吗?呵呵!大家还是慢慢看书吧! 上面的全是趁兴而作,可能有错别字和语句不通顺的地方,但我不准备修改了,请大家将就着看吧!呵呵! 最后再说一句,你的投票,就是对我的! 就更新说几句 兄弟们!我再说一下更新的事情吧!vip章节基本上是每天上午十点半左右更新,而如果当天停电的话,就改在晚上更新。至于公众版,我是选择在每周的二,四,六,日更新。不过能不能请大家在不更新的那几天也投我的票呀!我的更新的字数可是多了很呀!像昨天更新的那一章,一下子就是六千多字,这样的字数可是很可观的! 唉!也不知道当初决定每次更新一整章对不对,我本来想这样做可以让大家读的方便一点,而我更新也更简单一点,只是我发现票数比每天更新时有所下降了,到是点击下降反而不大,也就是说,有新的读者来看本书了,但很多读者却没有投票!唉!郁闷呀!难道是我的书水平下降了吗!如果继续是这样的话,那我只有再次把一章拆成两半来发了! 555请大家投我的票呀! 关于更新 呵呵!在诸位读者大人的关怀下,本书终于进入vip了。 唉!只是非常抱歉,公众版得停止更新几天了!至于什么时候恢复更新,起点关于vip章节解禁有明确的规定: 1、vip章节总字数超过六万字,且vip章节已发布六天以上,可以依次解禁; 2、vip章节已发布14天以上; 当vip作品章节满足上述二种情况之一,作者可以自行将该章节解禁。如果作者觉得不适合解禁,也可以不解禁。 我昨天已经发了八千多字,现在每天更新是四千到五千,估计最多在十二天以后,就会开始解禁了!当然!我会努力码字的,争取在十天之内达到六万字!到时也就可以解禁了,希望大家继续我! 关于vip的更新问题,由于最近新上架,所以我会加快更新速度,一天更新两个小节,不过有读者说这样看不过瘾,要求篇幅长一点,所以将来我会把两个小节合成一整章发表,不过今天的就不改了,那是我昨天就打完的。 至于更新时间,我一般是放在上午十点半左右,因为我这个人喜欢睡懒觉,嘻嘻!不过我们这儿每周都会有一天要停电,所以如果上午我没更新的话,那就得请大家等到晚上再看了!呵呵!请大家我呀! 对了!vip里面好像有个什么推荐票,我是不想得到什么总推荐前三啦,不过你们有票的话,那还是请推我一票,呵呵!我想尝试一下本月新书推荐的前三!如果上了的话,我会更加努力更新以报答大家的! 也请大家有空的话,多帮我宣传宣传这本书! 黄粱三国,我的梦对你说! (对了!大家有好的封面的话,请帮我做一个,发到我的邮箱,我的邮箱地址是谢谢!) 小小公告 我准备在继续保持每天一章vip的同时,对开始的章节进行修改! 以前没去仔细看,现在重新看一边,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尽管提出来,我会尽可能的修改的。当然,给故事结构产生大变化的意见,那还是算了,你就算提了,我也不大可能采用! 已经因为曹操的生死问题,对大纲进行了一次大的修改,再大改的话,就不用写了。 还有就是基本摘自三国演义的那一章,当时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必须得写,但我又不可能写的更好,才直接引用演义中的原“话”,而我只是对一些关键的部分进行修改,现在看来,实在是画蛇添足,把整篇文章的格调都打乱了!这一章准备重写! 请大家多多来发表意见,特别是三国作者朋友们! 关于骑兵数量问题 以前写到骑兵的时候,经常会有人出来说我写得太夸张了。不可能有这么多骑兵。最常引用的证据有两个,一个是说汉朝最强的汉武帝时期,全国也只能养活十万匹战马。还有一个就是说曹操在官渡之战时,骑兵都只有两百。 先要说明一点,我刚开始写到过主角的马场有了五六万俊马。实际上应该只是五六万马,而不是训练过能战斗的马。战马和一般马不同,他们都得经过一定的训练,并不是士兵的骑术好就能随便拉一匹马上战场的,所以这里面的马和上面提到的战马应该不是同一个概念。 再来说说那两个数据。 第一个是说汉武帝时期只能养活十万匹战马的说法。 刚开始还以为是真的,因为印象中好像武帝是没派过十万人以上的骑兵。就拿来《汉书》翻了翻。武帝元朔“六年春二月,大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兵十余万骑出定襄,斩首三千余级。”十余万骑,不是十万余骑,光是这一点,就可以说明这个论据是站不住脚的了。在细细的查一下,发现这已经是武帝派第四次派卫青为将大规模对匈奴用兵了。其他人为将的还有好几次,也就是说,大汉对匈奴几次用兵后,还能出动十几万骑兵。 接着翻,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将四将军出定襄,将军去病出代,各将五万骑。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青至幕北围单于,斩首万九千级,至阗颜山乃还。去病与左贤王战,斩获首虏七万余级,封狼居胥山乃还。”最有名的封狼居胥山之战,出的骑兵数不多不少,刚好是十万人。 我估计那个说汉武帝全国只能养活十万战马的说法,就是来自这里。 可是在这前面,是大汉连续十几次的对匈奴用兵,里面死伤的马匹又有多少,大汉在这之前,还没有缺过马。直到元狩五年“天下马少,平牡马,匹二十万。”马可不是一年可以一换的,从元光元年(前134年)到元狩五年(前124年)的十年间,最高峰的养马数应该不会低于二十万。 下面一个数据,更证实了我的想法。 “元封元年(前110年)冬十月,(武帝)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震匈奴。” 一次出动十八万骑兵,这有力的说明了当时的大汉养马数量绝对不再二十万匹之下。因为还有提供后勤的大量骡马,运粮的不少马都是没法做战马的劣马,加上民间的一些马,总数也应该有几万。 汉武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才不过三千多万,到后来还下降了不少。再看看汉末,顺帝时共计4915万人口,到桓帝时增加到5648万,灵帝初期还是上升,等到经历黄巾之乱,人口还是有五千万上下。当黄巾之乱结束时,正是各地大量扩军备战,训练战马的时候,北方那个武将不是穷兵黩武的买马建军。只不过当时史官无法具体考证,欠缺相关记载而已。出现和汉武帝时期一样的马匹数量完全可以理解。何况还比他少很多呢。(董卓的西凉是武帝后期才有的,它的西凉军不应该算在里面) 上次好像还有人说北方鲜卑,乌桓,夫余三族联合出了六万骑兵不正常。可实际上,匈奴几次小规模入侵,每次也都有好几万骑呀。 第二个就是说曹操在官渡之战时,骑兵都只有两百。 翻《后汉书》,只找到“操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攻破琼等,悉斩之。” 翻《三国志》,有一点眉目,上面有“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这样一段话。这是关于救援白马的遭遇战,不能具体说明曹操有多少骑兵。 再翻,又找到了“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钟繇在官渡之战时曾经给过曹操两千匹马,也许是曹操没好好利用,反正后来再没看到官渡之战部分有关骑兵的叙述。 从上面就能看出,曹操官渡之战时仅有两百骑兵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就算站得住脚,我们再来想想,曹操从招兵发家到官渡之战,他待的都是什么地方,青州,兖州,豫州,唯一可以养马的地方就是司州了,他有出产马匹的地方吗? 曹操的马少,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而且,更关键的一点是,官渡之战时,中原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的动乱。此时就算有好马,只要不是产地,也该战死的差不多了。 我的书中号称要建立十万弓骑,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建立过,真正的弓骑兵是六万不到点,这可是五六年的训练结果。他们的马,也是外购加饲养慢慢培育的。到了现在,包括原来那两万骑劣马的弓骑,全部的弓骑兵也只剩下不到四万人了。这就是战争,如果没有一个高的起点,难道还能越打越多吗,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本事的。更何况,是战马这种非人力可以控制的东西,就算毛先生骑着他打仗,也会有损伤的。 最后要说的是,本书只是一本小说,并不是严格的历史书。各种夸大夸张的描写肯定不少,我只能尽量考虑大家的意见。一定要深追究的话,那也只能说对不起,我不能认同这个意见。 (草草打就,可能有不少错别字,大家将就着看一下,今天太累,得去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