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公元1042 > 第一八四章 汴梁如画
    “是,微臣遵命!”吕夷简深深一揖。

    “陛下,微臣知道,这是好事,可是每一季都做这个报告的话,是不是、是不是多余了,微臣的意思是一年一次就好了,其余的时间叫三司做成折子呈给陛下过目就是了”

    “哎,老王爷的主意倒是不错,可是朕这样做也有朕的道理,这叫防微杜渐,也可以叫时时自省,我朝每月收入的钱帛都是有数的,如遇到天灾**还会大减,身为一国之君或者众辅政大臣,必须心里有数,否则的话,朕之前也说了,各部各司在制定方略的时候得有个参照,哪里都需要用钱啊,打仗、赈灾、发饷、俸禄…我朝的支出太大了,如果不量入为出总有一天会崩溃,朕的话不是危言耸听,众爱卿都好好记住,时时自省啊!”

    镇王没话了,就算有他也不敢说了,因为吕夷简瞟了他一眼,意思是见好就收,不要多问。

    既然,插话的人没有了,章得象就继续做自己的报告,先挑今年的大事,说了一说,其中有河北路密修边备,国库出钱十五万。

    西北庆州,安抚招讨使范仲淹在安疆寨以东,华池水以北,保安军以西修筑大顺城,国库出钱十万。

    七月,富弼出使辽国带去增加的岁币十万,银十万。

    同年五月,西夏宥州(今陕西横山西北)侍中默香及其属下堪嵬、布遇乞归附我朝,陛下赐钱十六万。

    六月,杭州知州郑戬征调杭州三万丁夫整治西湖(钱塘湖),以利民田灌溉,国库出钱三万。

    除此之外,还有每个月各州各县的支出,耕具、粮种、灌溉、雇佣等等,到了节日还得花上一大笔,请和尚道士做场法式,吹吹打打热闹一番,像四月八日佛生日,端午,六月六日催府君生日,七夕,中元,立秋,秋社,中秋,重阳,天宁节,立冬,冬至,十二月除夕!

    最后,是那最为烧钱的战争,只见章得象大袖一甩,来了个狮子大开口,说道:“今年我朝边关战事,国库支出一千七百九十八万二千一十二贯,民间损失未计”

    “有这么多?”殿下文武惊呆了。

    “当然有这么多”章得象不动声色地回答,好像一尊泥菩萨一般。

    “众卿家都看到了,这就是我朝的现状了,大家以为如何啊!”仁宗在最后出了道难题留给朝中百官。

    有心的人早就从仁宗的语气里嗅出了风雨的味道,不过这场风雨会从哪里开始,那得看仁宗怎么想了。

    也许庞大的帝国需要清扫一下了,需要找个人,帮她洗个澡,换身衣服,让她重新焕发光彩,亮丽动人!

    庆历二年十月末,宋帝国的黄金时代来到了,随之而来的是分娩时的阵痛,重见光明时的喜悦,以及千年之门的开启,风靡世界的宋风即将漂洋过海,也许这就是未来吧,正如世人们即将看到的样子。

    巳时(9点)

    太阳热情不减。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汴梁城依旧热闹、繁华。

    明媚的汴梁郊外

    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旧宋门走来。不远处跟上来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随着一位骑马的老者、两个边走边说话的小书童,他们从京郊的田野里一路走来。。

    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里船只往来,粮船云集,满载货物的商船吃水很深,有的已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仍在河中行驶逆流而上,纤夫们的吆喝声,船夫的摇橹声此起彼伏,仿佛一曲天然的交响乐,回荡在汴河的两岸。

    岸边,汴梁的百姓们悠闲地漫步在街头巷尾,喜悦之色难以言表,早就写在他们的脸上、身上,举手投足之间。要说挥汗如雨是他们的最爱的话,那摩肩接踵就是东京庶民生活的家常便饭,这样的情景在大宋朝可不多见,全国上下,能够数得上名号的也不过六座大城能达到如此庞大的规模,那就是:开封、洛阳、临安(杭州)、大名、应天、镇江。

    其他的城池还处在发展之中,不论是人口还是商业的活跃程度、文化的氛围,远没达到以开封为首的六大城市的水平。

    暮然回首间,不难发现一桥飞跨在汴河两岸,姿态优美,精巧动人,宛若宫中苗条的舞女,在作飞虹之状,极尽柔美轻盈之态,让人遐想不已。

    闲来无事之时,沿街率性而行随处玩赏、不拘一格,打发着时光,愉悦着身心,或是在茶馆中品茗休憩,或是在路边看相算命,或是在饭铺就餐。能够身居在汴梁,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

    生机勃勃的街市

    雄鸡报晓之时,皇宫里也听到了。宣德楼前的豪华店铺随即洒水净街,敞开了宽敞的门面,店门上扎起了彩楼欢门,沿街的铺子也路陆陆续续开了门窗,挂上了锦旗幌子,擦亮了招牌柜台,小二哥出现在店门前吆喝着招揽生意,作揖鞠躬不在话下。

    午时,街市中的行人多了起来,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闺秀,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人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总之一句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至于城中的代步工具:有轿子、骆驼、牛车、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当然最吸引人眼球的还要属庐州产的自行车。

    这车子不但外形美观,还坚固耐用,很受当地豪门子弟的追捧,连儒林士子们也有不少人迷上了自行车,以至于外出游玩时一定要边推着自行车,边同友人吟诗作乐。当然,这只是开端,至于那些不能随便走出家门的大家闺秀,一般是托人买回家中,在平坦的院子里跟丫鬟婆子们骑车嬉戏,这样一来她们的日常生活中又多了一样不可思议的活动。

    当自行车这一新鲜的事物出现在汴梁街头时,骑车的服饰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自从庐州兄弟作坊在汴梁城的‘风光脚踏车行’开张以来,一家名为‘贵人锦衣铺’的大商家也大张旗鼓地在皇城东角楼街巷北去宝箓宫的闹市街上安家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