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挑灯看剑 > 第164章 人心
    ()    “父亲”,早已守侯在门外的秦喜,看着秦桧缓步踱出宫门,连忙迎了上去,扶住秦桧的手臂:“父亲这些天清减了!”

    “嗯”,秦桧并没有太过理会秦喜的殷勤,他微眯起眼,望着空旷的大道,轻轻一哂:“岳飞应该也刚刚离开不久吧!”

    “是”,秦喜恭谨地低头,答道:“他与刘琦低语半晌,就一齐纵马,匆匆离去,似乎是有什么急事要办!”

    “急事?!”秦桧哑然失笑,似是自言自语地问道:“他们终于也坐不住了么?!”

    “自刘琦胆大妄为,强行引军入驻临安各有司部院以来,现下临安城中,尽是岳飞、刘琦的耳目”,秦喜随着秦桧的眼光望了过去,向秦桧说着,言下颇有几分愤愤不平之意:“尤其是这些天来,父亲身入宫禁之中,更是一时之间惹得人心惶惶,如若再任由刘琦他们如此猖狂,只怕我大宋天下,不日之内,要尽数沦入这干武夫之手了!”

    “呵呵”,秦桧听得秦喜那充满愤然的语调,却并没有接话,只是淡淡一笑,他抬起头,看着那片尤自被不断点亮的夜空,若有所思地说道:“今夜的临安城,可还真是不一般地热闹啊!”

    “不过是一群愚夫愚妇,自娱自乐罢了”,秦喜有点儿拿不准秦桧到底是真的不知道今天的临安城是为了什么而沸腾,又抑或只是故做姿态罢了,是以很有点儿模棱两可地顺口接了句话,抬眼观察着秦桧的神情,小心翼翼地说道:“为些天来,临安城中倒还真是发生了不少事情,还请父亲先行上车回府,由喜儿向父亲一一禀报!”

    “嗯?”秦桧终于有了些意外的神色,微微皱眉,眼神转向秦喜,在他脸上凝定了片刻,这才轻轻颔首,举步走向停在不远处的马车。

    秦喜恭恭敬敬地跟在秦桧身后,搀扶着秦桧上了马车,这才紧跟着跨入那宽大的车厢之中,放下厚厚的幕障,隔绝了外面那不断炸响的烟火焰光,也同时隔绝了那不断传来的一阵阵山呼海啸般的喝彩声,这才如释重负般地重重出了口气。

    不知道为什么,他这些日子来,总是很有些怔忡不安的感觉,尤其是在今天这种全城沸腾狂欢的日子,秦喜却总是没有办法感觉到任何一丝欢喜的心思,反倒是觉得那些呼喊欢庆的声音,听起来总是让他心神不宁。

    事实上秦桧直到今时今日,也都未曾真正向他吐露过一丝半点有谋夺赵宋天下的意味,然则这么些年来跟随在秦桧身侧耳濡目染,秦喜本也不是笨人,自然多少也觉得自己已经能够隐约窥得见自己这个义父的心思。

    早在数个月之前,他都一直还是为着这样的发现而暗暗振奋着,毕竟他这位义父把持朝政垂十余年,绝对说得上是权倾天下,门生故吏,遍布朝堂,自借着与女真金国的和谈之议,而令那位庸怯懦弱的天子官家不得不在许多事情上妥协退让以来,自己的这个义父更是连开科取士之大权也一并揽入怀中,天下官员,大半出于门下,以这样的权力根基,若说真要哪一日想皇袍加身,改朝换代,在秦喜看来,也绝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所最缺乏的,不过就是军方力量的支撑罢了。

    随着这几年来,秦桧借和谈之名,对于岳飞、刘琦、韩世忠等军中支柱般人物的成功打压,秦喜总觉得他们离成功的希望,也自是越来越近,毕竟在这些个当世名将被投闲置散,而他们一手带出来的几支铁军,也被分离整编之后,军方体系也自然要由此经历一次大规模地震荡,这也就恰是他们上下其手,重新安插自家人手的大好时机,军方虽说一向自成体系,但秦喜也相信,人心有私,绝大部份人还是识时务的,至少绝对不会如岳飞之流那般又臭又硬。

    然则也就在这么短短的几个月之间,时局似乎就这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已然必死的岳飞,居然就在风波亭中被救了回来,那些军方的名将,就这么重新回到了军中,回到了朝堂,而在女真金人举大军压境的时候,那个原本一直庸怯怕死的天子官家,居然就这么决意御驾亲征,带着大军亲上前线,与女真金人连番血战,而最不可思议地是他居然还就这么以弱胜强,居然还就这么赢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秦喜觉得,眼前的这个大宋似乎就这么变了,变得一切如此陌生,变得一切都让他有点儿捉摸不准。

    但这些都还只是其次的,最可怕的,却还是秦喜依稀感觉到了一些让他只觉得完全无力作为的东西。

    那就是人心!

    他也曾沉沦下僚,他也曾自问怀才不遇,直到机缘巧合,被秦桧收为义子之后,从此一步登天,青云直上,直到现在位列中枢,成为大宋朝堂之上炙手可热的人物,这些年来的沉浮经历,让秦喜一向觉得自己已经看透了整个大宋官场,看透了官场之上的这些规则,也看透了在官场之中打混的这些人,那一脸道德文章背后,所掩盖的那些共同的东西。

    阿谀媚上,扶高踩低,只认权势,不计是非,在秦喜看来,这才是最真实的官场众生相,只要处于强势地位,只要手中握有着真正的权柄,就自然会有一群应声虫攀附上来。

    所以秦喜自跟随着秦桧,被收为螟岭义子以来,参赞机密,无所不预,当然也知道他们的许多所作所为,多有于礼义廉耻不合、与圣贤教化相悖之处,但自秦喜觉得自己已经想明白了之后,这么多年来一面读圣贤之书,一面行小人之事,心下却再未曾感到些许矛盾挣扎。

    圣贤教化不过是用来说来,不过是是用来摆在神位之上,供后人千古膜拜,而真正要做得成事,真正要成一代人杰,要立千秋功业,却惟有这些小人之行,惟有这些利益争斗,惟有这些蝇营狗苟。

    除了那只存在于传说之中的三代之治,历代君王,历代权臣,又有哪一个不是踏着累累的尸骸爬上高位的,又有哪一个不是在那种充满了血腥与残酷的争竞之中,将无数对手踩在了脚下,才终于成就了他们的功名与伟业,而只要他们最终握有了权力,只要他们是最后的胜利者,那么不管是当世子民抑或是千载后人,都会不再留意他们身上的那一身鲜血,都不会去记得他们曾经有过的阴暗,他们在史书之中留下来的称谓,不是明君圣主,也是千古名臣。

    而至于那些天理正义,那些昔日孔孟四处奔走,辗转于诸侯之间却始终坚守不变的坚持,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那些现实之中所有人都可以体味得到的官场规则面前,都不外是些迂腐不堪,不合时宜的东西罢了。

    秦喜是这么想的,他也以为天下读书人,在这么多年来的争求科举,这么多年来的官场蹉跎之下,必然也是这么想的。

    然而也就是在这短短的数月之间,秦喜却是开始有些感觉到,一切似乎开始变得有点儿不对劲,开始有些感觉到,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似乎都开始变得有些陌生了起来。

    或许,这样的转变,就是从那天那个该死的朝议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