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挑灯看剑 > 第96章 是非
    ()    大金国的“战神”完颜亮,虽则亦自统着占大金一半的军队,与西辽征战经年,也将手下军队练成了一支铁骑雄师,但他治下的军队终究是强征各族丁壮而成,眼下大金能维持一统诸部的局面,那些军士在完颜亮的调教下自然如臂使掌,一旦大金因元气大丧而分崩离析,诸族叛金而起,这些军士无论多崇拜完颜亮这个军中战神,却也必然有大部分会选择回归本族,为族人效力,而绝不可能帮着女真人,去镇压屠杀他们的族人。

    更可虑者,契丹辽人虽然失国,却未曾尽丧元气,在契丹一族不世出之奇材耶律大石带领之下,辽人精锐远征西域,压服西域各族,重新立都建国,亦以“辽”为号,却也自创下了偌大一份基业,时下正无日无刻,不想着如何击垮大金,复其故土,眼下“战神”完颜亮据数十万铁军并东胡各部,与耶律大石所率大军相争,亦不过互有胜负,虽然耶律大石难以挥军西下,完颜亮却也没有绝能力平灭西辽,一旦女真大军生变,只怕第一个挥师东下的,就是与女真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契丹大军。

    契丹因女真人而失国,其君王天祚帝亦为女真人羞辱万端,方自加以虐杀,而耶律大石之家人亲友,亦多有惨死于女真人之手者,耶律大石对女真人,实怀有不死不休之分,一旦强弱之势逆转,只怕耶律大石追索之下,女真一族就此亡族灭种,也并不是完全的不可能的事情。

    大金失国,半壁天下势必群魔乱舞,亦不免波及宋室,这确是实情。然则宋人终究元气未失,只要闭关自守,在北方诸族兀自相争未息,无暇南顾之时,自保自是绰有余裕。

    而以宋国天子之明,宋国将帅之勇,纵使今日宋室这四支铁军损耗再大,能有个三五年功夫,只怕却是不难让其恢复元气,甚至更甚从前,亦属份内之事。

    到时北方乱相横生,诸族相互征伐,势必元气大伤,而宋室经此休养生息,只怕却是不难趁着北方大乱之际,一举出兵,从中渔利,则如此一来,宋室进可以一统天下,慑服四夷,重现汉唐之雄威;退亦足以取幽云十六洲,光复故土,一雪百余年受尽屈辱之耻。

    想来宋国的天子官家心中,只怕亦自做尽了如此盘算。

    是以若是金兀术拒和求战,虽则宋军势必行险相拼,损耗极大,对于宋室长远来看,却是有着至大的利益。

    一念及此,完颜雍心下对于当前的和议,却是心意已决,不再有其余的想法。

    耳畔又传来辛弃疾悠悠的话语:“副帅雄姿英发,正是好男儿甫登庙堂,亦为国建功立业之时,此次之败,原本便自是败于金兀术太过自矜声名,轻信骄纵,与副帅丝毫无涉,然则眼下金兀术却仍自持迷不语,却又自欲为一己之声名,而不惜拉副帅乃至眼下女真数十万生灵一同陪葬?!金兀术爵封亲王,名动天下,且年过五旬,早已是阅尽浮生繁华之人,今日轰轰烈烈一战生死,更能留得下青史几行名姓。而副帅呢?副帅帐下这数十万生灵呢?只怕……”

    “别说了”,完颜雍一摆手,止住了辛弃疾的话,他望定辛弃疾,淡淡说道:“本帅纵是有和谈之诚意,却又如何相信,宋人亦是真有和谈之心?”

    辛弃疾一笑,蓦地肃容,不知从什么地方取出一份黄绢手书:“这便是我大宋天子官家意欲交付副帅之和约,副帅即是有意和谈,还请副帅亲自过目。”

    完颜雍为之一愕,他却是未料到辛弃疾手上,居然就手持了南国天子要交给他的和书。

    如此看来,只怕自己的心思变化,也同样是早已被算计得清楚明白了。

    这南国的天子皇帝,到底还是不是人?!

    他心思复杂地接过辛弃疾手上的和书,展开细看条款,却是不由得一时青筋暴起,抬头禁不住叫了一声:“什么?”

    …… ……

    勾龙如渊为首的那群台谏官员跟与他们遥相对恃的一干军士,都自回过了头,望着正快步向这边走过来的包大仁与宗颖。

    那些军士都是曾长年于岳飞帐下效力之人,对宗颖自然都自熟识,此时领头的军士望见宗颖走了过来,虽则军令在身,也忙迎上前见礼,宗颖一把扯过他,跟他到一旁说起了什么。

    包大仁却是径直向勾龙如渊那一干台谏官员走了过去,拱手为礼,那一众台谏官员都自冷眼横扫,恍如视而不见,惟有勾龙如渊微微颔首为礼,淡淡说道:“包大人故地重游,却是得遇斯情斯情,不知可有物是人非之慨?”

    自那日百官群集,共议岳飞之罪的那场朝会之后,包大仁自曝其出身戏子,因万俟卨之力而行科场舞弊之事,方自能够得了一个功名。尽管大部分人都知包大仁之举大半因着为岳飞维护脱罪之意,然则有宋一代,文人士子向以清流自许,虽则其间亦不缺乏如万俟卨之辈一心钻营取巧之人,但至少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都仍自坚持大丈夫不为身谋,纵然并不否认汲汲于名利,却仍不过为国尽忠,为民谋福,对于包大仁如此当堂承认为一己之出身而行科场舞弊之事,实在难以接受,是以纵使未曾有斯后包大仁为岳飞献策而意欲更变祖宗家法之事,这些台谏清流,却也在心理上早就不愿与包大仁为伍了。

    更何况自古以来,戏子地位地下,尤甚于娼ji,而包大仁之言语行状,却丝毫不以出身为隐,却也让这些朝堂文官们对于包大仁这样的异端,更自多了几分鄙夷之意。

    而时至今日,朝堂上下,更是都知道岳飞所推行的加征两项捐赋之法,原本却是包大仁所献的计策,而之后推行加征两项捐赋的过程之中,包大仁甚至帮着忙前忙后,积极参酌一切,丝毫不顾朝堂清流议反对之声浪,等若在这场朝堂文臣武将之间的对抗中,披一席文衫的包大仁,竟尔完全站在岳飞、刘琦他们的那一方,是以此时那些台谏官员,却是早已视包大仁为寇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