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北汉 > 第二百零二章安东良策
    第二百零二章安东良策

    说实话,这两战之后,公孙度对刘备可谓是怕到了几点,先是陈宫,接着是刘备,接着是一个刚刚十三岁的美少年郎周瑜,无论遇上谁,他公孙度都是惨败,最后竟然成了阶下囚。眼下,就算是刘备撤兵,公孙度依然还是辽东之王,他也绝对不敢再反了。

    刘备呵呵笑道:“公瑾与两位令郎皆是才智群,只不过所专不同耳。公瑾之才长于领军打仗,统军管将,属帅才,孤有公瑾,扩疆列土,征伐天下,无往而不利也。然则,伯安之才在于统军,乃将才,而仲安则是长于内政。孤虽有公瑾,让伯安与仲安之才仍使得孤心动也,不知升济可愿让他们二人出仕乎?”

    公孙度这才算明白刘备是什么意思,心中暗喜,刘备既然想让公孙康与公孙恭兄弟出仕为其效命,自然也就不会杀了他们的老子,急忙欠身道:“既然王爷能够看到他们,实乃他们兄弟之福气,度怎敢不允。只是,度担心此二子才学有限,会有负王爷之托。”

    此次公孙度自立为王,当然也是出自李儒的手笔,为的就是在刘备最为难的时候,狠狠捅上一刀,虽然不至于要了刘备的性命和基业,却也能够大大损耗刘备的实力,使得刘袁曹实力相当,三雄并立。在接到董卓书信的时候,公孙康兄弟二人便表示过反对,认为董卓虽然曾经权倾朝野,但是已经惹得天怨人怒,更有十四路诸侯讨伐之,杀得他不得不弃洛阳而西向长安。而且,辽东位处幽州之东,与长安相隔何以千里来计,纵然是不奉其命,董卓也绝对奈何不得公孙一门,何况幽州之主刘备便是当年讨伐董卓的两大盟主之一。若是成功还好,若是一旦失败,公孙一门将万劫不复,董卓也不可能出兵相救。

    但是,公孙度却不那么认为,他认为这是千载难逢之良机,中原大乱,群雄并起,刘备的精力势必将在中原大地之上,而辽东却是偏僻之地,地方虽大,人口稀少,与之中原相比,差之不止千里。刘备既然素有野心,就绝不可能弃中原大地,而东进辽东郡,何况刘备一旦东进,袁绍等人岂能坐视北上幽州之机。除了这一点之外,公孙度本身也有野心,辽东固然贫寒,但是他却有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之心,到时候,辽东将不再只是辽东一郡之偏隅,足以与刘备抗争也。后来,袁绍派田丰来此约以夹攻刘备,公孙度更是认为是天灭刘备,遂也就不再听公孙康兄弟相劝,毅然出兵。

    刘备摇了摇头道:“孤自信眼光不差,识人尚未有错者,既然升济不反对,孤就调用伯安为孤帐下大将,日后常随孤征战沙场,仲安则为冀北别驾,负责冀北诸郡县之政务,至于升济,孤自然会如前言,仍为辽东太守也。只是,辽东虽然目前地广人稀,却是孤日后东进、北上、南下之要道,更是孤屯练水军之基地,是以这辽东校尉孤也为升济选定一人,乃是孤手下大将赵风。”赵风之能,刘备并不多知,但是贾诩崇礼关大捷之后,见到刘备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刘备举荐赵风,称其有统帅之才,是以这一次刘备才会大胆启用赵风,也是给他一个历练的机会。

    听了刘备之言,公孙度心中既欢喜又失落,欢喜的是他素知二子之才,跟了刘备这个明主,只要忠心耿耿,尽职尽责,日后绝对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更有可能青史留名,封侯拜将;失落的却是他自己,刘备虽然仍然让他做辽东太守,却是安排了一个辽东都尉,摆明了是将辽东的军权从公孙度手中收走,没有了军权,他公孙度就是有千般万般野心,也是无济于事,只能安安稳稳地做一个专门处理政务的辽东太守。

    不过,转而一想,公孙一门不但能够得保性命,公孙康与公孙恭兄弟更是得了刘备的重用,自己也保住了太守之位,已经是他在下马投降的那一刹那根本想不到的结局,夫复还能何求呢?于是,公孙度便散去了心中所有的野心,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自此之后,公孙度便安心做不管军权的辽东太守,正是因为心情的无欲无求,使得公孙度后来在八十高龄的时候才因病辞世,在当时绝对算得上寿终正寝,算得上高寿。

    刘备在一场酒宴中分离了公孙度父子三人,更是轻夺了公孙度的兵权,完全化解了辽东隐患,更是得了公孙康与公孙恭两个人才。但是,襄平城的百姓却是不知道,他们担心刘备会杀了极受辽东百姓拥戴的好太守,于是便选了几个有名望的老翁,持着万民帖来到太守府请命。

    这几个老翁来到的时候,刘备刚好处理好了公孙度父子的问题,而公孙度也尽释心中担忧,五人正在开怀畅饮(除了公孙度父子之外,在场的还有周瑜)。听说此事,刘备急忙命人将那几个老翁请进来,这种事情多年前他在舒县也经历过,是以他明白这就是民心,刘备更庆幸自己没有杀了公孙度父子,须知杀了他们父子容易,但是日后无论再派谁人来辽东当太守,都不可能再有如此之民心。

    这几个老翁进来之后,俱是一愣,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公孙度父子竟然与刘备在此饮酒,而且看公孙度父子的脸色,哪里有一丝的惶恐不安或者待罪之身,反倒是个个春风满面,似是有喜事在身。

    公孙度见这几个老翁了呆,急忙喝道:“燕王在此,汝等何以如此失态,快快见礼。”

    这几个老翁这才觉自己的失态,急忙上前向刘备恭恭敬敬地磕了几个头,然后在刘备的“平身”声中站起了身,却又不知该如何开口,毕竟眼前的情况已经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

    刘备明知这几个老翁的来意,却是故意问道:“不知诸位来此求见于孤,所为何事?”

    “这个……”这几个老翁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该不该再提起万民帖的事情,其中一个老翁反应也是极快,说道:“回王爷,小民等人久仰王爷的威名,今知王爷来到襄平,受了万民之托,特来瞻仰王爷尊容。”

    刘备哈哈大笑道:“汝等欺孤也,汝等此来,乃为献万民帖而来,意在让孤饶过公孙太守父子,不知对也不对?”

    “王爷如何知道?”那老翁大惊,实话脱口而出,待到现不对却是来不及。也难怪这个老翁如此惊讶,在太守府门前求见的时候,他们并没有说出万民帖之事,只说是有事求见太守。

    刘备笑道:“此事易猜耳,国贼董卓家传圣旨,立公孙太守为辽东王,并令其兴兵讨伐于孤,这才有孤与公孙太守山海关与辽隧城两战。眼下孤与公孙太守胜负已分,董卓之阴谋也随之破产,是以孤如何处置公孙太守也就成了万众关注之焦点。孤素闻公孙太守在辽东为官清正,能真心为民造福,身受辽东百姓之爱戴,汝等担忧孤会将公孙太守父子斩,是以便动襄平众多百姓,弄出了万民帖,以为孤能够饶过公孙太守。”

    这个老翁轻叹一声,说道:“王爷真乃神人也,小民等佩服。”

    刘备轻笑一声道:“孤昔年曾有‘神断’之名,观察与推理较之常人稍强一些,是以才能根据当下时局以及汝等来此之时间猜出这一点,算不得什么。既然汝等来到,不妨说一说,襄平城内百姓对此事之建议。”

    这些老翁见刘备虽然贵为王爷,却并没有什么架子,也不是盛气凌人、傲慢不可一世的样子,心中害怕之念也去了不少,那个反应最快的老翁说道:“既然王爷问起,小民也就实言相告了。小民今年七十有七,小民自曾祖父一代便在辽东居住,究竟世居辽东几代,小民也不太清楚,但是,据小民自从懂事起开始,经历了辽东太守本已有十任也,即便是算上小民家谱中所记载,辽东郡数十任太守,没有一任太守能比得上公孙太守。先前小民等不知公孙太守为何起兵对抗王爷,毕竟王爷之名声尚在公孙太守之上,刚才听王爷一说,这才明白。公孙太守既受董卓传假诏,自然也是受害者,最多是遇事判不明,虽有罪,却是罪不容诛。是以,小民等才冒死写下万民帖,恳求王爷能够体顾辽东军十万百姓之心愿,让…让公孙太守继续做辽东郡太守。”他们此来的目的本来是希望刘备能够饶过公孙度父子的性命,但是看到刘备的神态以及厅内的情况,这个老翁便将目的临时改了。

    刘备听了,哈哈大笑道:“汝等之提议甚佳,孤甚欣慰。”

    这个要求本来是这个老翁临时改的,说出之后便已经感觉到有些过分,虽然他不是从政之人,也明白公孙度已经反叛过一次,无论是什么原因,刘备能够饶过其性命已经是很大度了,若然其再继续担任辽东太守,绝对是无礼之极的要求。这个老翁见刘备突然大笑起来,更是对他的提议赞同,以为刘备是故意说的反话,当即吓得便“扑通”一下跪在地上,磕头如捣米道:“王爷饶命,王爷饶命,小民之意是恳求王爷饶过公孙太守性命,至于谁做辽东太守,自是王爷说了算。”

    刘备见状,知道自己的举动吓到这个老翁了,于是便停下笑声,挥了挥手道:“老人家,快请起来,这辽东太守之位依然还是公孙太守担任。”

    “这个……”不但是跪在地上磕头的老翁,就连站立着的五个老翁也是呆了呆,皆是一副不相信的神情,跪在地上的老翁颤抖着声音问道,“此…此话当真,王…王爷不是在骗小民吧,不…不是,小民是说…是说……”这个老翁想来是太激动了,转了几个意思也不知该如何措辞。

    刘备对公孙度道:“升济,看来此事非得汝亲口说出来,他们才能相信。”

    公孙度心下也是感动万分,虽然他也自认深得民心,却不想这些百姓竟然会为了他的性命不惜来到刘备跟前献万民帖。听了刘备之言,公孙度急忙站起身来,先是朝这六个老翁深鞠一躬,然后再站起身来说道:“诸位长者,公孙度在此多谢辽东百姓之厚爱。公孙度不辨是非,妄动刀兵,惹来燕王神兵东进,以至于兵败被俘,度本以为必死无疑,不想燕王殿下并没有取公孙度项上人头,而是让度戴罪立功,仍为辽东太守。”

    这几个老翁这才相信刘备之言非虚,另外几个老翁也是急忙跪下,口呼燕王千岁。刘备急忙命几人起来,让他们退下去,并且每人赏五金,这几个老翁哪里肯要,万般推辞,但刘备欲以此树立威信,每人五金自是少不得分毫。

    这几个老翁退走之后,刘备让公孙度重新落座,笑道:“不想升济竟如此得辽东百姓爱戴,孤深感欣慰,有升济坐镇辽东,孤也放心也,自此之后,孤便可全力南下与东进,再无后顾之忧也。”

    公孙度急忙又谦逊一番,刘备又问:“升济,不知辽东与之周边鲜卑、高句丽以及三韩关系如何?”

    公孙度闻言一愣,随即便明白了刘备之意,急忙答道:“回主公,东鲜卑有三大部落,彼此制约,互不信服,是以数年来,从未有过鲜卑铁骑南下之事。三韩之情况与东鲜卑相差不多,也是彼此制约,没有北上之雄心。东部除了高句丽之外,还有夫余、娄挹、沃沮三国,辽东人称之为塞北四国,此四国中,高句丽强,而夫余、娄挹、沃沮三国为弱,高句丽常常对其余三国用兵,疆界不断扩大,其余三国虽然又恨又怕,却又因各自利益而无法联合共敌之,日渐被高句丽蚕食。然高句丽国王的野心并不单在塞北三国,更是常有进犯我大汉之心,度做辽东太守之后,曾经查过辽东记载,现五年之内,高句丽曾经七次犯境,使得辽东郡之北的玄菟郡尽陷于高句丽也。”

    刘备点了点头,暗道,果然与自己所知一模一样,看来轲比能身亡之后,幽州之患已经不在鲜卑,而在于高句丽也,若是不能有一安东亮策,只怕必然会对自己日后争锋中原有所牵制。

    刘备问道:“不知升济可有安东良策?”

    公孙度在刘备问辽东与周边之关系的时候,便猜到刘备接下来会有此问,于是便不假思索道:“主公,且允许属下介绍一下辽东周边诸国情况。中鲜卑轲比能部败于主公之,轲比能也在那一战中身亡,使得中鲜卑部落群龙无,其部众分别被西鲜卑步度根以及东鲜卑的阙机部落所并,使得东鲜卑三部落均衡势力被打破,虽如此但对幽州局势并无影响。三韩彼此制约,也是依然,并不畏惧,唯一可虑者乃高句丽也。高句丽虽然是一个国家,却是由沸流部、多勿部、椽那部、贯那部、桓那部五个部落共同组成,也就是五部之政治联合体,高句丽王对各部之统治主要表现在对各部官员之任免。高句丽王与大汉皇帝制度不同,并非是终身制,最多在位二十年,更不能将王位传给子女,而是要在下台之前开一个“会群臣”,也就是五部部长会议,共同商议出下一任国王之人选。是以,每一代高句丽国王都算得上是英才之辈,这也是为何高句丽能够在短短数十年中成为塞北四国之冠。”

    介绍完毕之后,公孙度又道:“至于安东良策,属下倒是不敢夸口,自任辽东太守便开始思索如何对高句丽用兵之事,后来竟也让属下想到了一个计策。因高句丽实力最强,每年都让其余三国对其上贡,旦有不服其号令者,其便约以另外两国联合攻之,直至其割地赔偿,进贡道歉才算罢。是以,塞北三国对于高句丽可谓是既恨又怕,却偏偏因为都随着高句丽侵犯过另外两国而无法联合,是以,若是主公能够分别结交三国,约以四面攻打高句丽,约以瓜分其地,则一战可灭之。”

    刘备听了,击掌赞之:“好计策,约以夹攻,瓜分其地,此确是灭掉高句丽国之上上之策,只是,高句丽被灭,幽州便要多出三个敌人,当如何应对?”

    公孙度笑道:“此事易耳,约以夹攻,瓜分其地,却非是均分其地,到时候主公可以故意使得娄挹得高句丽疆土之大半,夫余和沃沮共得之小半,如此一来,此三国又成原四国之势也,如此可灭娄挹。主公试想,高句丽与娄挹皆灭,夫余和沃沮又如何能与主公抗衡也?”

    刘备大喜道:“好一个联弱击强之计,而且是连用两次,此事孤便交由升济来办,先挑拨高句丽对三国用兵,再暗中结交三国,待到时机成熟,孤便会派大军前来,与三国共同夹击高句丽。若是辽东诸国能定,孤自然会上表朝廷,封升济为辽东王也。”

    公孙度闻言一震,看着刘备*光灿烂的笑脸,似乎从此言中感觉到了什么。

    !!!!!!!!!!!!!1!

    !最!!小!!!!!!6!

    !新!!!!说!!!!k!

    !!!最!!!!网!!.!

    !!!快!!!!!!!!て!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