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李斯与秦王朝 > 第九十七章 师出同门
    浮丘伯者生于邯郸巨富之家。少时游手好闲狂赌**导致家产败尽这才投奔荀子门下学儒求道也算是给自己谋一条出路。

    浮丘伯来投荀子正赶上时机。当时正值李斯和韩非相继离荀子而去。两大得意弟子的离开让荀子甚是落寞而浮丘伯的到来正好填补了老夫子心中的空缺。浮丘伯天性聪颖不在李斯韩非之下荀子甚爱之。荀子已经年老自知来日无多他就像一个老迈的艺术家将浮丘伯看作是自己艺术生涯中的最后一件有待完成的艺术品倾尽心血竭力调教。在武侠小说里一般以关门弟子的武功为最高以其最能得其师之真传也。这就好比一个男人可以娶许多任老婆但能得到他全部遗产的通常是最后一任老婆。

    荀子善教浮丘伯好学一晃六年浮丘伯自度学业已成这才辞别荀老夫子而去回归赵国。在荀子门下的六年熏陶使浮丘伯性情大变一改旧日的轻浮风流胸怀宰割天下之志。临别之际荀子给浮丘伯写了封热情而美誉的荐书希望他投奔他的学长或李斯或韩非。浮丘伯久仰李斯、韩非大名却并无意借他们的羽翼来庇护自己。他相信自己的天才不在当今任何人之下。而真正的天才正如诗人济慈所言总是自己度自己。

    浮丘伯学成归赵而赵王不能用浮丘伯仅有的一点爱国热忱在这次打击中化为乌有。这次耻辱的经历也让浮丘伯更加坚信自己不仅仅属于赵国更是属于天下。浮丘伯盘留邯郸正好遇见姚氏得知其来历之后他和吕不韦一样也立即起了奇货可居的念头。浮丘伯于是把姚氏养起来等待有用之日。

    成蟜继任为将军的消息传到邯郸浮丘伯乐得就和杜甫老先生一样“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浮丘伯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浮丘伯携姚氏一起秘密潜入咸阳直奔成蟜而来。

    浮丘伯游说的风格和李斯颇为相似。他根本不知道何为退缩何为惧怕。他可以和世上任何人进行对话而且还能确保自己的姿态是居高临下。

    而在性格和抱负上浮丘伯和他的两位学长----李斯和韩非更是有太多的相同之处。慷慨激烈强悍刚硬恃才自傲目空四海以天下为砧板以众生为鱼肉。分析他们三人的身世背景分别为少爷、布衣、公子却能有如此多的相似原因无它只因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导师。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一师授九徒九徒有相似。如此之师方足为名师。今日培养之学生千人千面各行其是貌似正印证着罗素的那句名言:幸福来自于人生的参差多态。然而有知者总是相似的无知者却各有各的无知。一个低层次的参差不同又怎比得上高层次上的相似?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今之师者或可受业或可解惑而能传道者鲜也。师如此弟子可知。人们在忘掉所学过的知识之后常自嘲道都还给老师了。是啊都还给老师了。那是因为老师并没有教给过你任何你所不能还给他的东西。再重复一遍那是因为老师并没有教给过你任何你所不能还给他的东西。

    荀子所教给李斯三人的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智慧。用荀子自己的话来说是君子之学“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对李斯三人而言荀子不是老师而是导师。对世人而言荀子不仅是大师而竟是大宗师。跻身于这样的大能者乃至全能者之门下即便愚钝冥顽之徒也能脱胎换骨受益终生。正如如来佛前油灯的灯芯长日久之也能感其慈悲大能幻化成精。持此以观今日之所谓为师者持此以观今日之所谓大学者可一叹。

    年幼得亲年少得师年壮得妻继而得子。这样基本上可以算是幸运的一生了吧。这其中除亲之外犹以得师为难。李斯能得荀子为师实乃李斯一生之大幸。微斯人吾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