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纨绔霸王闯春秋 > 第十三章 敌友难分
    想不到这窝囊的周天子竟是一个痴情种子姬凌云的这番话心中暗笑略微一思索问道:“这玲珑公主家中可还有什么亲人?又或者现玲珑公主时的村庄现在在哪儿?”

    刘桓公奇怪的看了姬凌云一眼道:“玲珑公主身世可怜他父亲在他出生不久就死于意外。母亲也在玲珑公主八岁那年因劳累而得病去世。玲珑公主身性乖巧而被邻居所喜爱好心收养。”

    “至于那村庄却不得而知了十年过去了王畿变化如此之大……也许早就不存在了也说不定。”刘桓公想了半天还是没有想到那任清璇的具体出生的。

    周天子也许是一个痴情种子但绝对不是一个明君贤君。他能吃能喝能作爱。却不能布控全局在幕后操纵这一切。

    所谓不寻常之事必有其不寻常之原因。

    这任清璇不可能无端的号令诸侯前来为周天子祝寿她一定怀着某种目的才做出了如此夸张的举动。

    这个举动可能对吴国有利也可能将吴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姬凌云暗忖自己手上关于任清璇的资料还是太少只凭借这些东西无从分析她的举动以及背后的主要目的。

    他再次向刘桓公询问道:“刘公可知那现玲珑公主出现的村落大致在什么地方?”

    刘桓公苦思许久才道:“好象是在西北方向的王畿附近。吴王若是真有兴趣可以派人去问问应该可以找到一点儿地迹象。”

    刘桓公接着道:“大王这方法确实少见时人都频频对玲珑公主展现自己的才能以求取得她的青睐。而大王却从公主的身世入手说不定真能抱得美人归。”

    姬凌云大张这嘴巴怪不得这家伙原先笑的那么淫荡原来是有此误会。他将自己当成了那任清璇的追求者了。

    “刘公这是误……”他正想澄清一切。

    刘桓公却一脸明白的笑容道:“吴王不必多说这些刘某人都明白。这是吴王的绝密技巧。刘某绝对不向他人透露。”

    老天。你都明白些什么?还绝密技巧……姬凌云登觉得有些头晕目眩正待张口。刘桓公却道:“吴王不必否认想那玲珑公主生得绝美倾城让人忍不住便生出喜欢之心加上其文滔武略才智也是天下绝顶。如此佳人谁能够不为之心动。老夫若能年轻二十是玲珑公主地裙下之臣。”

    姬凌云双眼一白索性不说了这种事情只会越抹越黑。

    刘桓公打量着姬凌云赞道:“吴王相貌人品才学都是世上无双依老夫所见这最有可能得到玲珑公主青睐地人中你可谓第一人选。”

    姬凌云见刘桓公如此称赞自己给了他一个笑脸。

    刘桓公显然会错了意继续道:“说来这玲珑公主跟吴王还有些缘分。聘礼以收若吴国不生那事情只怕连王子都有了吧!本来这桩婚姻也未必能够告吹。只是吴王又娶了妃子。并且立了西施为后。这桩婚姻才就此打住只要吴王有心愿意废后。还是有希望地……”

    姬凌云听刘桓公越说越过火不悦道:“刘公啥时改行当媒人了?”

    刘桓公诧异在他眼中西施不过是一民间女子而任清璇却是天子义女天下第一才女兼之天下第一美女谁娶得她不但可以享用美人名气大展还可以得到一个不错的贤内助。晋定公就曾扬言若能娶得任清璇他立刻废后另立。

    姬凌云望着刘桓公明白他心底西施可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论容貌哪里会逊色于什么天下第一美女。论才略在历史上她一人深入王宫扳倒了吴国擎天玉柱伍子胥还耗费了吴国无数财力物力。即便是现在她也将偌大的吴王宫治理的紧紧有条不出任何纰漏。伍子胥、孙武子对她也是口服心服这才略也不见得逊色于那任清璇。

    姬凌云“哈哈”大笑:“这些所谓的什么天下第一才女第一美女。不过是一些好事之人随口乱封胡诌的而已。我却不信他见过天下所有女子也不信他将天下女子都一起对比过。至少我觉得这任清璇美艳不如寡人的王妃才干也要逊色一筹。”

    刘桓公惊道:“此话当真?世上竟有比玲珑公主还美地女子?”

    姬凌云笑道:“那还有假的不成天下美人无数这第一可不是说是便是。若将寡人王后与玲珑公主放在一起供寡人选择。寡人看也不会去看那玲珑公主一眼。”他心底对任清璇已有了偏见此刻更加不愿意堕了心爱女子的颜面大大夸赞了西施一番。

    不知不觉众人已经来到了城东的一处大宅子外。

    刘桓公道:“吴王这里便是天子为您准备的府邸。吴王舟车劳顿可在这里休息刘某也不多做打扰。”

    姬凌云道:“刘公寡人何时能够觐见天子?”

    刘桓公道:“明日便可。”

    刘桓公命人带郑声公去城西府邸却不亲自前往。

    郑声公不悦的哼了一声拂袖而去。

    进入府邸里头并不豪华但任何摆设无不恰倒好处令人觉得清爽舒适通体舒畅。

    姬凌云不由点头赞道:“不错简朴而不失高雅确实不错!”

    姬子吴道:“这里的一切都是由玲珑公主亲自设计耗费了一番心血。”

    听得她来姬凌云立刻改口道:“她无聊的没事做吗?这女人弄出如此大地阵战也不知有什么目地。”

    姬子吴摇头道:“也不是如此众诸侯中惟有晋、吴两国得此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