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后传 > 东汉外交历史
    三韩

    三韩,即马韩、辰韩、弁韩,是朝鲜半岛南部的三国。据《后汉书·东夷传·三韩传》记载:“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这里所谓“国”,指的是当时的部族)……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wei)貊(mo)接。弁韩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后来中国古代史书又把它译为百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辰韩)国出铁,、倭、马韩并从市之,凡诸货(贸)易,皆以铁为货。”

    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

    檀弓,一种制作精良的弓,《后汉书·东夷传》:“乐浪,檀弓出其地。”果下马,也称为果马、果骝,一种矮小的马,因乘之可行于果树之下,故名。《后汉书·东夷传》:(朝鲜半岛)“又多文豹,有果下马,海出班鱼,使来皆献之。”李贤《后汉书注》说:“(果下马)高三尺,乘之可于果树下行。”文豹,豹的一种,皮有斑纹。班鱼,又名鱼,形状似河豚,背青色,有苍黑色的斑纹,“头中有石如珠,出北海”(《太平御览》)。

    倭

    中国古代称日本人及其国家为“倭”。据《后汉书·东夷传·倭国传》记载:“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建武中元二年(57),倭奴国……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倭国王帅升等……愿请见。桓灵间,倭国大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弥呼,长年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群,于是共立为王。”

    大宛

    大宛,为西汉时期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位于今天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葡萄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居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

    康居

    康居,中亚古国,位于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其王都是卑阗城。康居北部居民以游牧为生,其南部居民以农耕为业,南部有一些城镇。康居由五小王分治。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万人。与大宛邻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在南北朝时期,康居被中亚游牧部族(ya)哒征服。

    大月氏

    月氏(zhi)人,原游牧于我国敦煌、祁连之间。前177--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大破月氏,大部分月氏人西迁到今伊犁河上游一带,称大月氏。后来,又遭到乌孙的攻击,再度西迁至阿姆河上游地区。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汉使张骞持使节到达大月氏。回长安后,张骞对汉武帝说:“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今阿姆河)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史记·大宛列传》)又据《史记正义》注引万震《南州志》云:“(大月氏)在天竺北可七千里,地高燥而远,国王称‘天子’,国中骑乘常数十万匹,城郭宫殿与大秦国同。人民赤白色,便习弓马。土地所出,及奇玮珍物,被服鲜好,天竺不及也。”大月氏分为:休密、双靡、贵霜、顿、都密五部翕(xi)侯(古代西域官爵名)。公元1世纪中叶,贵霜翕侯兼并其他四部,建立了强大的贵霜王国。

    安息

    安息,伊朗高原的古国,音译为帕提亚(parthia),中国古代史书称它为“安息”。原本是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后来又先后隶属于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西王国。公元前3世纪中期,阿萨息斯王朝建立,到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帕提亚王国(安息)统治着整个伊朗高原。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安息“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其属大小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后来,安息国王也“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公元1世纪以后,强盛的帕提亚王国(安息)东与贵霜,西与罗马帝国相抗衡,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强国之一。公元2世纪末,安息渐趋衰落。226年,萨珊(sassanidae,或译为萨桑)波斯取代了它的统治。

    大夏

    大夏是一个中亚古国,音译为巴克特里亚(bactria),汉朝称它为“大夏”。它位于今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即阿富汗北部一带。公元前3世纪中叶,狄奥多德建立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定都于巴克特拉城(《史记》中的“蓝市城”),一度非常强盛,势力扩展到印度河流域,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善贾市”,“大夏民多,可百余万”。巴克特里亚(大夏)吸收并传播了希腊文化和印度、中国的文明成就。后来,因其国内发生分裂,国势日衰,大月氏势力入据。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夏先后归附于哒、突厥。

    大秦

    称雄于地中海的古代罗马,在《史记》中记作“黎轩”;《汉书》作“靳”(史学界有人认为,黎轩、靳是古罗马占领过的北非亚历山大港。此处从《史记索隐》《史记正义》和《后汉书》);《后汉书》作“大秦”,并说“大秦一名,在西海之西,东西南北各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魏略》则记述:大秦“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故俗谓之海西”,并说,大秦“邮驿亭置如中国”,当地人文明程度较高,“似中国人而胡服”。

    丝绸之路

    张骞开“外国道”,丝绸之路贯通欧亚大陆。西汉时,丝绸之路有南北两道,“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波河,循河、顺沿河流),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古游牧民族,分布于今咸海至里海一带,东汉时,西迁至今伏尔加河至顿河下游之间)焉”(《汉书·西域传》)。东汉迫使北匈奴西迁以后,又开辟了一条新北道,“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辟三陇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qiuci,今新疆库车),为新道”(《魏略·西戎传》)。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的西传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铁器西传,以其优质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古罗马著名的自然科学家普林尼在他的著作中就指出,世界上没有一种钢铁制品能同中国的产品媲美。

    中国的丝绸驰名世界。随着丝绸贸易的发展,西方把中国叫做“丝国”,古希腊人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其字音就是由“丝”字派生而来的。2世纪时,希腊地理学家波桑尼阿在《希腊纪事》中写道:“赛里斯人制衣服的纤维材料则不是用植物外衣制造,而是另有如下不同的方法。赛里斯人国内有一种昆虫,希腊人称为‘赛尔’,但赛里斯人自己则给它别的名称。它的大小是最大甲虫的两倍,但在别的方面,它却像树下结网的蜘蛛……这种动物的产品是一条细丝,缠绕它的脚下。”6世纪时,东罗马(拜占廷)帝国史学家普罗科皮乌斯的《战争史》记载:“某些和尚从印度来,闻悉查士丁尼皇帝素怀夙愿,欲使罗马人不再向波斯人买丝……他们说,在印度各国的北方,有一个叫塞林达的国家,他们曾在那里度过漫长岁月,确实懂得可能在罗马人国土内产丝的办法。……于是他们又一次到塞林达去,把虫卵带回拜占廷来,并照上面说过的做法,使卵蜕变成虫,这种虫就饲养在桑叶上面,从此,在罗马人的土地上就能够生产蚕丝了。”

    海上丝绸之路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一说在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东北部,一说在今马来西亚的马来半岛西部);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今缅甸勃固附近);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今缅甸伊洛瓦底江沿岸);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今缅甸境内,一说卑谬附近,一说蒲甘城附近,一说曼德勒附近)。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今印度马德拉斯西南的康契普腊姆),民俗略与珠(今广东琼山)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而耦。……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厚遗黄支王。……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一说为今新加坡皮散岛,一说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东部的皮散岛,一说今马来半岛上),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一说今斯里兰卡,一说在今印度南部),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

    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今波斯湾),欲渡,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得二岁,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到达东汉

    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国,一名,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瑁,始乃一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