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戈壁水世界 > 第232章 最后的准备(一)
    第232章最后的准备(一)

    转眼间,三年时间过去了。

    这三年对于李大山和八鲤集团的员工来说,异常的繁忙,甚至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忙。这三年,八鲤集团创造的财富也是非常惊人的,当这家来自中国西北内地的企业突然登上全球五百强,李大山、李春花、刘强、李贺、刘福、刘善成、宁强等人登上世界或本国福布斯财富排行榜的时候,很多人都跌掉了眼镜。

    在农牧业方面,八鲤集团可谓是一年一大步,年年翻一番。福成公司下辖的丁零农场已经展到了最佳状态,但就是这样,也才堪堪满足一千多万头良种杂交滩羊的需求。而农场每年出产的优质小羊达到了五千万头左右。为了消化掉这么巨大的数字,李大山不仅将灵石农场治理开了一半左右,而且还把牧业学校每年毕业的学生全都安置到灵石农场,从事滩羊的养殖工作。近年来,牧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高,学生们自觉学习,必学赶的氛围也越来越好,所以毕业生的质量完全能够达到农场的养殖要求。由于这些年轻人根本没有经济基础,李大山甚至免除了他们为此的贷款利息,帮助他们展。

    除了灵石农场之外,李大山还对巴雅尔他们部落的展给予了高度关注。最初,由于滩羊生育率的限制,只能保证灵石农场的需求,不得以之下,李大山只能让他们饲养常规的小尾寒羊以及奶牛、肉牛等品种。可是因为饲养水源的特殊性,以及养殖规范的推广,当地人饲养的牛羊等牲口肉质非常可口,很快就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由于他们养殖的品种更多,出肉率更高,李大山最终反而放弃了让他们逐步展滩羊或是和牛的想法。并且他还要巴雅尔等人每年选出一些优质种畜共牧业学校进行良种培育。目前这项工作得到了一批教授、专家的高度支持,相信很快就能形成产业优势。

    八鲤高竣工以后,李大山开始实施金帐国的扩张计划。由于李大山购买的全是荒地,所以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价格也出得非常便宜。仅仅花了不到十亿元,李大山就买到了五万平方公里的荒滩戈壁。在李大山的示范下,灵石农场那些先富起来的承包户也紧随他的步伐,在其周围购买了几平方公里到十几平方公里不等的荒地。就连巴雅尔等金帐人,也或多或少的买了一些。最初的那批承包户仅仅用了一年多就还清了贷款,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多的挣到了上千万,少的也有二百万左右,买点荒地对他们来说,太简单了。

    在此之后,李大山开始“挖井找水源”,很快就有了好消息传来,而且据说水量还非常丰富。这个消息经过李大山的刻意宣传,很快就在实验区、草原市乃至北庭省产生了轰动效应。因为在这个消息之后,李大山还告诉大家,虽然水源地在自己的领地之内,但是他将提供土地治理和水源保障,价格绝对优惠,而且不论远近,全都一个价。

    很快,大批的北庭人到金帐国购买荒地,很多人甚至看都没有看自己的地就签合同了,因为他们的要求只有一个,尽可能的离李大山的领地近些。华夏人的力量异常恐怖,当北庭人购买的土地过二十万平方公里的时候,金帐国才意识到不对,他们紧急提高了土地销售价格,但就是这样,还是止不住大家的热情。最后,当外销土地过三十万平方公里的时候,金帐国果断出击,宣布除已经销售的土地之外,永久性停止一切土地转让,当然,这只是针对外国人。

    政策一出,原来已经销售出去的土地应声飞涨。一些人看到已经收获暴利,于是将手中的土地转让。可是直到内情的人都在骂这些人傻蛋,不过在骂人的同时,他们自己也在悄悄的收购这些傻蛋的土地。到了最后,很多土地都集中在一些实力较强,技术过硬的专业养殖户手中。这其中也包括牧业学校的很多教师,本来他们是不想经营实业的,因为李大山已经给了他们非常好的待遇,但是经不住李大山的暗示和众多毕业生的怂恿,他们还是拿出压箱底的钱,或是贷款,买了一些土地。

    等到金帐国的控制政策一出,李大山也开始安排相关的土地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灵石农场改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治理经验,培养很多施工队伍和专业人员。只要把他们派过去,按照原来设定的标准开展建设就可以了。改造当然还是先改造自己的,这样示范效果好,而且节约资源。

    而农场另一养殖对象和牛的展态势也非常不错。原本几千头的数量也因为繁殖度快,并且没有出售一头,存栏量已经达到了二万多头,而且很多和牛都是和纯种和牛杂交,繁育出来的是非常优秀的第二代。以这批和牛为母本,农场加强了对其后代的选育工作,为此李大山专门邀请了牧业学校的相关专家参与其中,目前来看,知识的力量在和牛的繁育工作中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繁育基数已经不小,李大山准备逐步向承包户提供小和牛,让他们养殖。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农场现有员工数量有限,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承包户多掌握一些养殖技术,以后的适应能力也要强一些。

    至于沙鸡和蜜蜂,李大山已经将它们交给丁零人饲养。这两样东西技术要求不高,而且属于半野生的状态,比较适合他们的情况,要知道丁零人中的能人、年轻人全都被李大山安排到其他地方工作去了。剩下的这些老弱,李大山本意是自己养着他们,但是这些人全都不愿意,最后李大山只好把这份“重要的工作”交给他们。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效果也很不错,沙鸡的年出栏量已经达到了一千万只,用于繁育的种禽也维持在八十万只左右,光是这一样就能为农场盈利5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