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新中华再起 > (42)挽留
    欣其实不如他的四哥那般对张华轩放心虽然说张华应对合乎情理坚辞安徽布政使也不希图巡抚或是总督的位置如此自断羽翼看起来是没有野心比之湖南与湖北、云贵等地的那些汉人团练还要让人放心。

    只是反常即妖奕欣自己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年纪正是心高气傲把谁都不放在眼里的年纪。将心比心自然不相信张华轩与他年纪相当却是一星半点儿的野心也没有?

    只是他虽然是领班军机大权却操在咸丰手里况且张华轩确实是小心谨慎奕欣也抓不着他的错处文祥受他的嘱托一直与张华轩书信往来两边联络不断对奕欣的私心而言反而是盼着张华轩野心大上一些这样他才能把这个年轻干练的汉员抓在手心。

    在北京与淮北的几次奏折与上谕往来之后咸丰四年的秋天很快来到淮北的气候与出产相对于苏北要差上一些捻子大举起事也是因为去年的灾荒让很多人过不下去张华轩的赏赐敲定下来他力辞安徽布政使后显然不必再留在北太平军的西征主力在秋天时已经放马南下现在吃紧的是湖北与湖南、江西等地庐州城里留下了两万多精锐与安徽的清军成对峙的姿态太平军无力北上清军一时半会也奈何不了庐州这样一来安庆与庐州两处重地就全部在太平军的掌握之中安徽地局势显然不是一时会儿能扭转过来的。到了十月中旬时张华轩自舒城出沿途收拢淮军然后由怀远、蒙城一地武装游行震慑已经偃旗息鼓进入分散状态不再攻州掠府的捻子们。

    由淮入泗再由泗州返回淮安淮军这一次出征耗费了数十万两白银的军费。在安徽各地平乱做战接近四个月的时间盛夏出兵深秋返回沿途一路的郁郁青色已经换过了落叶满地。进入苏北境后因为未遭兵火一路上只见满地的稻草铺陈三三两两的农人正在田间忙活。稻子已经收获完毕现在播种的却是小麦。

    经历了北地战乱景像看到眼前情形却不得不教沈葆大感慨。他与张华轩一起并骑而行满眼看过去尽是萧瑟沈葆却是没有什么悲秋之感。手中马鞭一指。向着张华轩笑道:“看看。玄著兄看看这样的景象。才是太平盛世的模样儿!”

    张华轩却没有他这么兴头瞄一眼在夹堤两边劳作的农人张华轩摇头笑道:“看什么看?十口之家六十老人还在劳作七八稚龄女童也需帮忙还有四五壮劳力自己有田三五亩还要佃上五六亩辛苦一秋一冬一春来年夏天每亩收六百斤左右地麦子交皇粮是多少交田主是多少自己吃用多少?换盐换布这都是必须的一家子没病没灾勉强能过活要是有个水灾旱涝或是有个头疼脑热家破人亡还是有的!就这还是我没有加农田厘金江南大营在苏州松江一石米加到四十文的厘金老百姓饭都要吃不上了能不跟着长毛造反吗?”

    这一席话虽然是经济之道不过也合儒家惜农爱农地传统一番话说完沈葆也是沉默不语半天过后才呐呐道:“这有什么法儿呢……苏北和江南还算好的要是云贵陕甘怕是连这样的日子也过不得国朝永不加赋已经算是千年之下没有的恩典了。”

    “嘿!”

    张华轩冷笑一声向着沈葆道:“国朝永不加赋当然也是永不减赋况且正赋之外摊派无数黄榜之外有白榜自秦汉以下历朝不能免国朝也不例外。”

    沈葆倒被他说起了兴头来两人相处久了他知道张华轩从不喜做惊人无用之语只要有话必定就是有地放矢绝不是那种空言国事一无所陈的腐儒书生。

    当下笑问道:“玄著既然有如此说法想必是感而请有以教我。”

    他到是不怕折面子堂堂翰林学士就这么往张华轩一拱手在马上一躬身然后笑道:“请不要藏私请说!”

    张华轩噗嗤一笑看着沈葆满脸求教之色一时半会却是说不出话来。

    他如何与沈葆解释资本的原始积累如何谈及工业化地初始又如何解释工商与农业之间地关系又如何能制作出杂交稻种来解决千百万农民地吃饭问题?

    在杂交粮种出现之前中国要解决农民的富裕

    只能是一厢情愿就算是工业化能使城市富庶能使甚至零农业税粮食却是要一粒一粒收上来地没有杂交粮种在清季想让农民富裕起来确实是痴人说梦绝无可能。

    而工业化让农民流入城市进而获得财富的同时农民还是农民吗?这个问题张华轩自认绝无办法解决将来两淮进入淮工业化的轨迹时粮食问题却只能靠外来雇工或是外购来解决这一条也是他在一年前就考虑好了。

    只是这一点却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向沈葆解释清楚无论如何不是同时代的人再怎么杰出也不可能一下子理解过他理解能力百年的思维方式。

    他闷头想了半天一时间竟然不知道如何措辞是好看着沈葆热切的眼神张华轩只得苦笑道:“知难行易啊玄著兄如何着手我已经有了成算让我一下子向兄长解释清楚却是太过困难不知道如何措辞是好。”

    沈葆略觉失望却也知道张华轩所说是实当下只得笑道:“那便看玄著如何行事吧等我到了江南道后也会建议当道大佬有样学样便是。”

    他一个江南道的监察御史自然不能久留在淮军幕府之中这一点沈清楚张华轩更是明白。沈毕竟不同那些普通的官员或是在家赋闲的士绅一经幕府任用加官保举就能让幕客们欣喜异常他是翰林外放朝廷是要予以重任张华轩的淮军看来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大仗去打算上保举这一块也是绝不合算上次顺义集一战沈葆已经被加了知府衔如今再去上任以他的名气与能力几年内没准就能做到司道留在张华轩军中确实是有些屈才。

    只是他的任用张华轩已经在心里有了定论。这一次行军做战他已经看出来沈葆没有军事才干不过眼光敏锐敢于任事也不辞劳苦而且行事时没有顾忌雷厉风行又颇能接受新的泰西思想与做事方式这样的人确实算是难得的人才不留下他张华轩岂不太过憨傻?

    倒不是张华轩有什么搜罗历史名人的癣好实在是这个时代文盲太多淮军已经在一年前扫盲可是能认得三百个字以上的人仍然是寥寥无已繁体字难记难写读书在当时是一个很耗费资产的投资一般的农人百姓吃饱肚子就属不易有点余钱也会让子弟去做学徒将来出师后便能养家糊口读书投资周期长成本大风险高万一考不中举人进士所有的前期准备就是打了水飘所以愿意横心咬牙走这一条路的太少。

    以淮安府来算徐溜镇有五六万人其中文盲占了九成以上读书识字的人中有的专门读几本周易算书之类装神弄鬼骗钱有人是为了做状师或是朝奉掌柜认得几个字会记账便可只有少数人通读之后应试去考科举这一类人中做律诗做八股还成问他世界大势则茫然无知问其天文地理则一窍不通问其历史掌故清季的读书人不知道唐太宗是谁的比比皆是……

    就是这样一些人还是当时的人才是国家的元气要好生做养这些人有的读书有成考中了举人进士到北京或是地方为官有的人成天钻研官场学问打定主意要少做事少说话一静不如一动讲究的是养称体居移气熬白了头熬白了顶子这样的人与朽木无异而偏是这种人最反对国家有任何形势上的变革也以这一类人势力最大最为腐朽。

    也有一类确实天生聪明读书之后见识广博开始开眼看世界魏源与林则徐当是清朝第一批倾向于开放国门的一批汉人士大夫而沈与李鸿章之流却又紧随其后。

    他们能够出类拔萃确实是家学渊博然后自己又不因循守旧所以才在后世留有大名张华轩一心收罗招致确实是因为当时人才太过难得实在是百中无一而是万中选一的原故。

    当下听得沈葆有去意之后张华轩却是并不着急而是嘿嘿一乐向着沈葆笑道:“且不必急等咱们到了淮安府后我有事要与振岳兄商量到了那会子振岳兄是要到江南上任或是与朝廷解释就此留在淮安帮我做事任凭振岳兄一言而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