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神意 > 第一百一十五章、吊脚楼
    没等我把名片琢磨透,只通了几回电话的他,就像一个老熟人了:“今天你的运气好,我们一起到本虚家里去。”

    “陈本虚家里?”

    “是啊,去本虚的家。”

    “陈本虚,他在凤凰哦?”我的心中一阵惊喜,真的是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一到了凤凰城,就能见到了日思夜想的陈本虚。多么地好啊。

    “哈哈!”他大笑:”你是来找本虚的?”

    “是啊。”

    “我也在找他哦。”

    “他不在家吗?那你说……”很失望地看着他。

    “我说的是朝阳宫。就去朝阳宫。”

    “朝阳宫?”

    “对,朝阳宫。到朝阳宫,看我们凤凰的傩堂戏。”

    停了一下,他又说:”作家到我们凤凰,我带你,去住凤凰的特产,吊脚楼。”

    “吊脚楼好住?”

    “当然好住。不亚于东纽约长安白天鹅宾馆。凤凰属山区,居住地方,坡度较大。为了更好利用空间,建房时,喜欢建吊脚楼。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四方格等象征吉祥如意图案。

    “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底端常雕绣球,金爪等。吊脚楼分两层。楼上楼下铺楼板,楼上窗户通风向阳。窗棂刻有双凤朝阳,喜鹊闹梅,狮子滚球以及牡丹、茶花、菊花各种花草。古朴雅秀,美观实用。到过的人都说:苗乡美,土乡美,美就美在吊脚楼。”

    “凤凰城里,苗族,土家族多吗?”

    “多,不过和汉人杂居多年。沱江边吊脚楼,另有情趣,清澈的江水,由城中穿流而过,青如罗带,宛若恬静淑女。吊脚楼悬于沿河两岸,一根根木柱,撑起小巧玲珑房子,撑起甜蜜温暖的家。

    “吊脚楼依山傍水,沿江连绵不断。从窗口闪过的笑脸,不禁会想起沈老笔下,黄昏薄暮中,吊脚楼的风姿。入夜临江窗户灯光,像星星在水上闪烁,吊脚楼倒映在清流中,宛若水下龙宫,十分清晰。挤满沱江的浣衣女,河水弄起阵阵漪涟悠荡开去,像一抹会心微笑。沱江绿树掩映中,更加清冽碧绿。”

    说话时,沿凤凰古城墙,到了沱江边。虹桥下面一条沿河小街,迎面就是私人开的小旅馆。进了门顺眼看窗外,就是清澈明亮的沱江河。面对这小小空间,正担心洗手间吃饭问题,不想挺有经验的主人把我带着,一一看过去。条件比宾馆差不到哪里,收费却便宜得多。

    见我眼神里,显示出来心满意足样子,王建春笑了:”住好,去看戏吧。”

    “有什么好戏看呢?”一路上的火车汽车,让人非常地辛苦。早就该好好休息,真不想再看戏。再说到这山旮旯里,有什么好戏看的。

    “我们沈老先生,从白京回来,都指明说,要看这个戏的。”

    听说是沈从文先生回到凤凰,都喜欢看的戏,一时也来了精神:”什么戏?”

    “傩堂戏。”

    到了凤凰,是人家地头,客当然随主便。听王建春介绍,我才知道,他刚才说的,去陈本虚家的意思。朝阳宫又名陈氏宗祠。位于古城西门坡脚下。始建于明国四年,有正殿一栋三间,廊房两箱,均系砖木结构,廊房呈吊脚楼,配以长排木栅栏。房屋建成,是用于族属祭祖,聚会议事。

    明国年间,湘西统领陈渠珍仕官镇竿,出于宗族繁衍计,修戏台一座。祭祖族议事之日,族属乡绅,本族富员名望人等,在此聚会,唱戏祀祝。进得朝阳宫,两边墙上有精美山水画浮雕,门上的楹联是:

    瑞鸟起蓬蒿,翼抟云天高万里;嘉宾莅边隔,眼观楼台总多情。

    再里面,是青石铺就大坪,正房两边的檐柱上,又有楹联:

    河山多娇,当推东岭迎晕,南华叠翠;人文蔚起,又岂止名流主阁,骁将戍边。

    入大院,再回头,大门上有个小巧精制古戏台,正中嵌得有“观古鉴今”四个字的匾额,台柱子上有醒目的楹联:

    数尺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千秋人物,有贤有愚有神仙。

    “傩堂戏起源于远古子孙对祖先亡灵的祭祀。‘楚人信巫鬼,重祭祀’,酬神祭鬼盛行。祭祀时,由巫师演唱词曲。到唐宋,宗教仪式流行,祭神词曲有很大展。明代,开始演变为‘傩愿神戏’,明末清初,傩堂戏,巫师酬神和剧目扮演上,明确分工,扩大演出范围和剧目。由于演出是在行法事厅堂进行,叫傩堂戏。清末至明国,艺人从巫道跳神中分离出来,组成傩堂戏班。

    “多年来经民间艺人加工创造,剧目分两大类,第一类为始祖戏,有《搬开山》等,酬神还愿戏种。第二类正本戏,分大戏、小戏、折子戏三种。大戏为传统剧目,有《陈世美不认前妻》等。傩堂戏曲调唱腔,主要流行有十二大腔。

    十二大腔有傩堂腔和高台腔之分。包括”开山”、”先锋”、”师娘”、”搬算匠”、”童儿”五大调,是傩堂戏原始唱腔,有浓重巫教酬神色彩。高台腔也称五竿腔。包括”姜郎”、”白望”、”安安”、”卷子”、”庞氏”、”姜女”、”丧堂”七个大腔。富有戏剧情趣,喜、怒、哀、乐曲调分明,为塑造人物创造了条件。”

    “你说那么多,哪能记得住,今天上演的是哪一处?”

    王建春听了,不好意思一笑:”对不起,来的朋友多,尤其是文化人来,我都带着看;一看,尽量地详细地说,不知不觉,竟然变成了旅游团的解说员。”

    “说得好。要是你不说,不在电话里说,我哪能对凤凰,了解这么多。”

    “好,只要你不骂我哆嗦就成。现在都不演大戏。看的人不多,演的人,也不齐整。”

    “为什么?”

    “演戏挣的钱从来就不多,但是又非常地要基本功,于是人员的流失,就相当的大。本来就已经没有什么戏演了。只是这几年来,我们这地方,展了旅游,又成了国家级的文化历史名城,来观光的人多了。正负才把那些老艺人和业余剧团组织了起来,教了一帮徒弟,排些折子戏,专门是演给客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