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积木 > 第十二章 移民
    82年9月24日,邓小平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阐述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144字摘自互联网)

    之前,姜斌已经抛光了手头的香港股票,开轮滑厂用了一半,剩下的一半,打算用做移民。

    倒不是说姜斌不爱国,最主要的是姜斌一家现在根本就没身份。一张集体户口就是一张纸,上海承认这半张a4大小的印刷表格不是伪造的,仅此而已。这时候,他们是被抛弃的一代。知青问题一直到二十多年后才得以最终解决,那时候这批现在4岁的青壮年,都垂垂老矣。

    有钱就能移民,很多香港的中产阶级都开始往加拿大、澳大利亚转移身份,英国、美国固然是最好的选择,却也是最难的选择。

    英美是不主张移民的,哪怕是办一张旅游签证,都验证一番是否有移民倾向。有,则不办;莫须有,则不办;完全没有,再考虑下。验证的方式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资产。钱太多的,就是有移民倾向的标准;没钱的,……没钱你去国外干嘛?打工?最后还不是移民?……这时候的中国护照完全没有地位。

    姜斌选了加拿大,他不喜欢澳大利亚。上一世他认识一个澳大利亚商人彼得,一身的刺鼻香水味掩盖着怎么也掩盖不了的一股骚臭,就像动物园的味道。此后他对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印象大损,一起澳大利亚,仿佛就嗅到了那位彼得先生。

    最后没花多少钱,5万港币足够一家4口的移民费用,还买了个小牧场。这些钱并不是捐给加拿大政府的,必须落实成为在加拿大的投资。这就叫做投资移民。你可以投资一间房,也可以投资一片厂,只要保证你在加拿大拥有一定的资产,不至于造成政府的负担,加拿大都欢迎你。这就是当时的政策,现在应该也差不多。

    你好我好大家好嘛,其实这笔钱如果投在美国,差不多也够移民了。可姜斌不喜欢看美国人的嚣张嘴脸,他担心看多了晚上忍不住给他们本土丢点大当量的什么什么的……

    中英谈判开始,撒切尔在中南海跌了一跤,香港股市也跟着大跌。这时候移民进程已经结束。

    姜克俭在英语,发音惨不忍睹。姜斌帮不了什么忙,技能里面倒是有个learnalllang来习语言的,可那是联盟语言和部落语言……或许修改一下数据库?这工作量可大。

    暂时的,姜斌也就只有经常和父亲用英语对话来纠正一些发音,同时发动其他两位女士一起,尽量把日常用语改为英语。

    上海话里面有很多用词都是英音译的,只是发音有点怪异,俗称洋泾浜,中国人特有的只用词不语法,更是让以英语为母语的洋人摸不着头脑。经典的例子类似于被后世恶搞的“好好习天天向上(gdgdstudydaydayup)”和“给你点颜色看看(giveyuanylrseesee)”……

    他们没打算常住加拿大,只为要一个方便的身份。很快,这种方便被体现了。

    淮海路的房子,终于可以算到他们名下了(原本挂着吴世祥的名头)。这幢房子最后转到了姚美琪名下,父亲转给女儿。

    移民身份确定后,姜斌开始两家公司的股权结构。姜斌用“顾女士”的名义发了份公函就解决了,通过和轮滑公司置换股权,姜斌拥有两家公司各1%的股权,“顾女士”拥有两家公司各29%的股权。此时服装公司和轮滑公司资产相当,置换股权也就等于一次分散投资。名义上,姜家已经可以完全控股,姜斌和姚美琪在服装公司的股份相加,已经达到51%;而姜斌和姜克俭在轮滑公司的股份相加,也已经达到51%。姜斌成了两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顾女士成了第二大股东。

    之后两家公司开始变更注册地,总部迁往加拿大,严怡君一家,也跟着移民到了加拿大。她的丈夫,也不再做海了,和严怡君一起打两个公司总部,女儿小晶晶和新添的妹妹也跟着一起。

    第二次方便之门,又开始打开。

    这天,姜家接待了一群街道的工作人,有管工商的,有户籍的,还有房管的。

    “听说,成北服装厂要迁出去了?”街道的一个眼镜兄。

    “呃……你听谁说的?”姜克俭奇怪着,没打算搬家啊?

    “工人们都这样说,说服装厂被加拿大人买掉了,要变天了。”

    服装厂的工这时候已经扩充到56名,这对于街道上来说,已经是个很大的数字,如果这批人再失业流落街道里,他们的工作很难做。

    姜克俭看出这是个好机:“哦,我们一家都已经移民到加拿大了,工厂还是我们家的,不过是改了个名义。至于迁厂,我们确实在这样考虑,可能把上海的工厂关闭。毕竟,我在上海一无所有,连这座房子,都还是我老婆家的,我父亲留下的房子,现在我都没有权利居住,还是耍无赖才占了一层。我对上海这块地方,没有一点留恋。”

    姜斌暗地朝姜克俭竖了个大拇指。到底是我老爸,抓着机就上啊。

    街道办的人面面相窥,这也是他们到过的一个方案,没到的是姜克俭那么从容地直接摆在台面上。

    “您父亲姜世康先生在成都北路的那幢楼,我们都查过了,当初是作为敌产充公的,现在不可能翻案的了……三楼你堂伯女儿一家居住了原本属于你的那份房产,这个我们可以协商嘛。通过他们的单位给另外分配一套住房,问题还是不大的。您看?……”这是房管所的。

    姜克俭还在犹豫,姜斌说话了,这时候不能退让了,否则以后更没机:“不行!不管你们什么由,用什么方法,我们要拿回祖宅,原来什么样的恢复原样。否则我们就直接拆厂。事实上我们还有一家更大规模的工厂在金山,这次也打算一次拆走!估计过不了多久金山那边也有人来找你们。”

    谈判陷入僵局。街道办的原本以为姜斌只是看着大人说话好奇才坐在一边,没到这还是一位正主。姜克俭也没什么法,姜斌的意思其实也是他的意思,只是不太好说出口,现在姜斌替他说了,姜克俭也就正好顺着往下谈。

    当时社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平反;小市民眼中关注最多一类人,就是华侨以及有海外关系的人。一个意味着政治势力,一个意味着经济实力。这家人都沾了点边,而且还是敏感的返城知青身份,如果引起什么什么来,他们可还记得不久前的大串联,现在还有很多知青没有安顿好呢,如果这事情传出,不有更多的人要平反,要补偿?不好办呐……

    不管这事也是不行的,已经到了这地步,抽身走人的话,接下来发生什么就很难说。这批在边疆呆野了的家伙!

    “如果,我是说如果,咱们最终把这幢房子的问题解决了,你们的工厂,打算怎么处?”街道办小心地探测一下底线。

    “那就什么都好说,最多维持原样了。”姜克俭的野心也不大,争到口气就行了。

    “好!有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房子的事情,我们这里几位也做不了主,需要回去商议一下,尽快给你们答复的。”

    “这也可以。不过,时间不要太久啊?”姜克俭皮笑肉不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