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永乐大帝 > 第一章 新年(下)
    顿了一会儿,景秀继续说道:“其二,当今圣上前些日子公布了《武举法》,并下诏特开包括武举的恩科。可见在圣上心中,武功的重要性并不逊于文治。”

    “其三,圣上公布的《爵位继承法》改世袭罔替为减等继承。原先皇族封爵世袭罔替: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诸子则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如今却改为亲王嫡长子袭郡王爵,诸子年十岁,则封镇国将军;郡王嫡长子袭镇国将军,诸子年十岁,则封辅国将军;镇国将军嫡长子袭辅国将军,诸子年十岁,则封奉国将军……袭爵至奉国中尉为止,奉国中尉之后代子孙不再向宗人府请名,亦不再属于皇族,有文武材者,可考验授官,亦可自行从事士农工商等各种职业。”

    周忱打断景秀的话。“此乃圣上英明,世袭罔替的制度在若干年后,将会导致举国一岁之入亦不能偿宗室岁禄的局面。但是这与皇上重文还是重武有什么关系?”

    “我本来正要说的,被你打断了嘛。《爵位继承法》还规定,恢复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制度,每种爵位分一等、二等、三等。注意听好:非军功不得封侯!你品味品味……”景秀微微一笑,加重了语音。“……非军功不得封侯!”

    钱成听得眉开眼笑,而周忱却怅然叹了口气。

    “……年青人,你也不必忧心。”

    景秀和周忱转过头,发现说话的是一个五官端正、高大健壮的陌生中年人。

    “一个国家若无强大的武力,象南宋那样,即便国家财政状况良好,也终究会被北方蛮族替代;但一个国家若无文治,譬如说秦、元两朝,其国祚亦不长远。唯有文治武功并重,才能使得国家更具活力,传承时间更久。你刚才也说过当今皇上圣明,他自然会尽量平衡武将文臣之间的地位。”

    此人言语举止雍容大方,带着一股说不出的贵气。他的身后,站着两位孔武有力的随从。这个陌生人自我介绍是说来南京游历的游客,姓毕名夏。

    景秀客气地邀请毕夏入坐。

    毕夏毫不客气地坐下。然后向众人问道:“你们都是今年应试地举子?考文科还是考武科?”

    周忱有气无力地说道:“我是来考文科地。”

    钱成大声道:“我是来考武科地。”

    景秀自信地一笑。“我打算两科都试试。”

    “哦?”毕夏颇为吃惊地端详了景秀一阵。这位举子年轻、英俊、魁伟。面如冠玉。剑眉人鬓。一双眼睛明亮有如午夜朗星。虽说眼神中有那么点玩世不恭地味道。但仍然令人颇有好感。“没想到你居然是个文武全才。怎么着。有出将入相地打算?”

    “愿借兄台吉言。我确实有这个念头。”

    “唉。”周忱用力叹了口气,似是自言自语,又似向毕夏询问:“武将立大功可入功臣庙,即便未立大功,只要是为国捐躯便可入烈士陵园。而且,公、侯两级爵位非军功不可封赏,这明显是重武轻文嘛。这样下去,将来怎么能够平衡武将文臣之间的地位?”

    听了周忱的牢骚,钱成不由咧嘴一乐。

    毕夏睃了眼钱成和周忱,一个是威猛的虬须大汉,另一个则是俊美的少年人。若在后世进入影视界,前者可走硬汉路线,而后者显然能够很轻松地获得奶油小生的称号。

    “第一、功臣庙和烈士陵园只是身后尊荣,而且要是真论起来,哪里还有比配享太庙更大的荣耀呢?毕竟没有边患或是边患较少的年代,配享太庙的名额基本上都会归文臣所得。第二、爵位只是对武将出生入死的功劳做出的封赏而已,并无实际权势。若论治理国家,掌握中央实际权力的,还不是文官集团?”

    听到这里,景秀若有所思地摇摇头。

    “洪武年间,太祖皇帝在宫内镌铁牌,严禁内臣干政。可是靖难之役中宦官多有军功。当今圣上因此认为家奴可靠,不仅对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等军政大权,而且登基之后便立即设立了东厂特务机构,由亲信太监掌管。东厂和锦衣卫一样,只对皇帝负责,不必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

    “在我看来,设立东厂并且由太监掌管,其本质就是宦官干政。如果皇帝勤政,大小事务皆亲自管理,那么宦官还不敢擅权。但将来的事谁又说得准呢?如果将来某个皇帝怠政,那么宦官便可以乘机弄权。所以说,掌握中央实际权力的,未必会是文官集团。”

    毕夏深深地看了景秀一眼,满脸地欣赏。

    “年轻人想得很深远嘛。不错,按现今的制度,如果将来某个皇帝一旦怠政,确实可能导致宦官之祸。”

    “不过你想过没有,除开国皇帝那一代之外,后世的皇帝总是生长于深宫之内。太监一定都是坏人吗?至少那些生长于深宫之内的皇帝不会这样看。在他看来,这些从小陪伴自己一起长大、陪自己玩游戏而且十分听话的伙伴,肯定比那些表情严肃、经常批评自己而且干涉自己行为的大臣更讨人喜欢。再者说,太祖皇帝将有关宦官的制度写进《皇明祖训》,规定宦官是天子的私臣,是内官,是皇帝的家人,直属于皇帝。因此皇帝对内官的亲密程度天然就高于外官。”

    说到这里,朱棣突然想到了那位可怜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崇祯在煤山上吊时,唯有太监王承恩陪他殉国。京城里的满朝文武却是闯贼来了降闯贼,建奴来了迎建奴。单就这个现象而言,太监能够比大臣更获得皇帝的信赖却也并非无因----虽说明朝末期也确实有几个官员堪称忠臣,但是在崇祯以及众多妃子、宫女、宦官纷纷自杀的那一天里,相比于当时北京城里官员总数而言,武将死战、文臣殉节的纪录还是太少了。

    “此外,宦官本身是阉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他们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皇帝,所以他们在为皇帝办事的时候往往更忠心,更替皇帝着想。而且根据历史经验,武将可威胁皇权,比如安禄山;宗室可威胁皇权,比如晋时的八王叛乱;农民起义可威胁皇权,如黄巢;权臣可威胁皇权,比如王莽;后妃可威胁皇权,如武媚娘;唯有宦官,即便唐代宦官权势大至可废立皇帝,却仍然需要依附皇权而存。”

    “有了这些天然优势,太监自然能够得到生长于深宫之内的皇帝更多的信任……对此,你有什么办法吗?”

    看到景秀皱着眉头沉思起来,毕夏微微一笑。

    “相见是缘,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翰林院编修杨荣和我相熟,杨荣是天子近臣,深受天子所喜。他告诉我说,当今天子轻制艺、重策论(注1)。如果你们的策论能够得到天子的欣赏,别说是进士出身,便是进士及第又有何难?景秀,想要让后世的皇帝不借用太监去制衡大臣,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信心,这次会试你便以《论预防宦官为祸》为题写策论吧。”

    周忱笑道:“毕兄,你说的‘当今天子轻制艺、重策论’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这个消息在进京赶考的举子当中已经传遍了。我还听说,这次恩科考试之后,将来的科举考试不仅会出四书五经里面的内容,还要考《大明律》和《大诰》。因为《大明律》和《大诰》是太祖皇帝编制的,而当今皇帝要尽孝道,因此要将《大明律》和《大诰》抬高到与四书五经同等的地位。”

    景秀插嘴道:“也不一定是当今皇帝为了尊崇太祖皇帝。国子监的学习课程就是《大诰》、《大明律》、四书、五经和《说苑》。可见本朝本来就很注重《大诰》和《大明律》。再说,反正中进士后有可能去当地方官,提前熟悉一下《大明律》和《大诰》,对将来判案也有好处。”

    周忱却不服气。“那当今皇上宣布从今年正月起,‘宗室女子缠脚则其父除名,官宦女子缠脚则其父丢官’又怎么说?还不是因为马皇后没有缠脚的缘故!按你的说法,当官又不仅仅只需要判案,岂不是还应该把当官需要熟悉掌握的东西都加到科举考试中去?”

    正常情况下改变科举考试的范围以及禁止官宦女子缠脚均会惹出很大的争议,但是打着尽孝道的幌子就不同了,百善孝为先嘛。

    毕夏一笑,对周忱说道:“不同的官职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同,比如说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若是把当官需要熟悉掌握的东西都加进去,那考试范围也太大了。不过,将来的科举考试会多些知县需要掌握的知识也是可能的。”

    钱成却不参加他们的这个话题。“不公平,不公平。毕夏兄既然说相见是缘,却只出了《论预防宦官为祸》这一个题目给景秀……不如也给我和周忱一人一个?”

    毕夏失笑。

    “也罢,我这里还有两道题目:《论如何实现华夷一家》、《论如何解决游牧民族对中原的骚扰》。你和周忱一人一道。”

    “好了,该说的我都说了,现在不说科举考试的事了。喝酒聊天!”

    “听毕兄的。”周忱爽快地扪了一大口酒。“我们在这里痛快地吃肉喝酒,憧憬着金榜题名,你们谁知道那个连中三元的黄观黄大人现在怎么样了?真是奇怪,当今圣上所公布的‘文职奸臣’名单中黄大人名列第六。可是我听说,黄大人听闻建文皇帝已死的消息后,自知大势己去,便投江自尽。谁知道当今圣上居然派了专人保护黄大人,看到黄大人投江,赶紧就把他救了起来,然后将他送回南京好言相劝。后来还是当今大儒方孝孺亲自出面说服,总算打消黄大人的死志。只是不知道黄大人现在怎么样了……”

    注:制艺即八股文,策论即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