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1221-1240
    [1221]

    当初李如松布阵之时取兵法围师必缺之意空出了东边。但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何是东面?

    而当日军蜂拥逃出东城城门的时候我相信他们已经找到了答案。

    东城城门外是一条大河波浪宽。

    谁要选这里当攻击阵地只怕真是脑袋进了水。

    于是日军麻烦了要绕着城墙跑只怕是没个头要回头跑进城估计明军不让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百般无奈之下只剩下一个选择----跳河。

    我记得那一天是正月初九北风那个吹……

    朝鲜的天气大概和东北差不多一般说来这个时候是很冷的估计起码是零下几度然而日军依然勇敢地跳了进去。

    虽然气温到了零下但我可以肯定当时的江面还没有冻住因为在朝鲜史料中有这样一句话:溺死者约有万余。

    先被烤得要死不活然后又跳进冰水冷冻。古语有云:冰火两重天想来不禁胆寒。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不死的只有人了很明显日军缺乏这种特种人才。

    逃出去的基本上都死了不淹死也得冻死而呆在城内的小西行长更不好过他很清楚自己已经完蛋了现在他要考虑的不是封赏不是守城而是怎么活下去。

    在生死的最后关头日军爆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小西行长的指挥下明军的数次进攻被打退看那势头不拼个鱼死网破、同归于尽决不算完。

    虽然明军占据优势且人多势众但毕竟打了一天一夜就算不领加班费喘口气总还是要的何况胜局已定赏钱还没领在这节骨眼上被打死也实在有点亏。

    日军虽然人少却敢于拚命生死关头什么都豁得出去。用今天的话说这叫双方心理状态不同所谓穷寇莫追就是这个道理。

    于是一个奇怪的情景出现了在经历了一天一夜的激战后城内再次出现了短暂的平静。

    接下来一件十分神秘的事情生了。

    之所以说神秘是因为直到今天这件事情也没全搞清楚。

    关于这件事在史料中大致有如下四个历史版本。

    [1222]

    按照明军监军及部将战后给皇帝的总结报告事情的展是这样的:日军残部由于抵挡不住明军的攻击全军主动撤退李如松将军神机妙算(料贼计已穷必遁)设下埋伏并派兵追击大败日军。

    第二版本是朝鲜大臣柳成龙给国王的报告说法也差不多李如松料敌如神在日军逃遁之后动攻击大败日军。

    第三版本是朝鲜国王给大明神宗皇帝的报告(他算是明神宗属臣)这份东西可作为上下级的规范文本说到自己的看法都是臣窃念说到明朝都是天兵、天朝大明皇帝英明神武大明总兵神兵天降从头拍到尾。

    而开战后明军是天地为之摆裂山渊为之反覆34;;自己(朝军)是小邦袖手骇缩莫敢助力34;;日军则是螳臂据辙无敢抵敌。照他的意思日军是碍于明军的神威一触即溃了。

    而讲得最详细也最实在的是第四个版本。

    根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事情是这样的:

    在战斗陷入僵局后李如松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派出了使者去找小西行长谈判。

    对于这个决定很多人并不理解人都围住了还要谈什么判?

    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明智的决定因为此时日军主力已被歼灭平壤也已攻克战略目的已经完全达到目前最需要的是争取时间修整以防敌军反扑而城里面放着这么一群亡命之徒硬攻不但耗费精力伤亡也会很大时间一长还可能生变所以还是谈判最划算。

    李如松的谈判条件是这样的:

    以我兵力足以一举歼灭然不忍杀人命姑为退却放你生路。

    这意思是我可以灭了你但无奈心太软(其实是太费力)就放你们走了吧。

    小西行长是这样回复的:

    俺等情愿退军请无拦截后面。

    他的意思是我认输了麻烦逃走的时候高抬贵手别黑我。

    如此看来也算是皆大欢喜双方达成协议明军撤去包围日军在万分警戒之下手持武器逐步退却撤出了平壤城。

    局势展到此看似平淡无奇但怪也就怪在这里既然事情圆满解决为什么在官方报告中却都没有提到这件事呢?

    这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跟敌人谈判把敌人放走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有什么样的结果似乎都是不大好宣扬的。

    而第二个原因应该算是人品问题。

    [1223]

    如果小西行长了解李如松或者听说过半年前宁夏叛乱的经过相信即便打死他也绝不会和李如松谈判。

    因为根据李如松的性格以及宁夏叛军领哱拜的最终结局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李如松至少在这方面是个不守信用的人。

    几乎就在小西行长带领日军退出平壤的同一时刻李如松叫来了查大受交给他一个任务:领兵三千赶赴江东小路埋伏。

    困兽是不好斗的但只要把它放出来就好斗了。

    于是当小西行长带队远离平壤终于放松所有警惕放心大胆逃命的时候查大受出现了。

    据史料分析此时日军的兵力大致在五千人左右如果敢拼命查大受手下这三千人应该还不够打但经过李司令员这么一忽悠日军已经满心都是对和平的祈望斗志全无一见明军不用人家动手撒腿就跑。

    查大受随即命令追击大败日军击毙日军三百余名但毕竟部队作战时间过长十分疲劳日军又跑得贼快(奔命)明军追赶不及(不及穷追)只能到此为止了。

    平壤战役就此结束明军大胜日军大败。

    此战明军阵亡七百九十六人伤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而日军的伤亡数字就有点意思了据记载此战中明军斩获日军一千六百四十七人看起来似乎并不多。

    应该说这是个很准确的数字但它并不是日军的伤亡人数而是日军的人头数。

    由于战前李如松命令不许抢人头所以对于这一宝贵资源明军并没有过于关注也没有妥善保存加上后来火攻水淹不是烧成黑炭就是冻成冰要提取人头实在有点困难。于是挑来拣去只捞出一千来个已经很不容易了。

    至于日军的实际伤亡数朝鲜和明朝史料云深无迹都没有明确记载只有几句34;万余、34;千余之类不靠谱的话这就是管杀不管埋导致的恶劣后果。

    说到底还是鬼子们最实在既然没人帮着数就自己数。在《日本战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二十日日军在汉城集结残兵统计结果摘录如下: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原有人数187oo人现存652o人。

    [1224]

    虽然入朝的日军数量共计十余万但很多都是来自于各地的军阀并不是丰臣秀吉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杂牌军。而他真正信任的人只有第一军小西行长和第二军加藤清正也就是所谓的嫡系。

    因此这两军才是丰臣秀吉的精锐和主力部队其中尤以第一军战斗力为最强之前攻击朝鲜义军时表现十分出色打起来毫不费力。

    但在朝鲜之战时该军几乎被全歼具体数字大家做个减法就知道了基本上算是被打残废了。

    这还只是第一军的损失人数第二军共损失八千人其中相当部分战死于平壤。

    以上合计起来朝鲜之战日军的损失至少在两万人以上。

    当然那五千朝鲜军不在统计内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应该还活着因为李如松虽然不大守信用但还不怎么杀俘虏。

    孤军之迷

    攻陷平壤后李如松没有丝毫迟疑立即派遣军队继续出击。

    由于明军总共不过四五万人很多部将都担心兵力不足然而之后的情景却告诉了他们什么叫做闻风丧胆。

    小西行长被击溃之后各地日军纷纷得到消息并采取了整齐划一的行动----逃跑。

    仅仅三天之内黄州、平山、中和等地的日军就不战自溃连明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就跑得一干二净。军事重镇开城就此暴露在了明军的面前。

    驻扎在开城的是日军第三军和第六军指挥官是黑田长政。

    而攻击开城的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他统帅八千骑兵一路杀过来声势震天黑田长政还是很有点骨气的开始表示一定要抵抗到底但随着逃到开城的日军越来越多明军越吹越神这位仁兄也坐不住了还没等真人现身正月十八日在城里放了把火一溜烟就跑了。

    李如柏本想好好打一仗没想到是这么个结果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便不依不饶追着黑田长政不放死赶活赶还是赶上了一通乱打黑田长政毫无招架之力带头逃跑。日军后卫被重创死亡达五六百人明军仅阵亡六人。

    自正月初九至正月二十仅用十二天平壤至开城朝鲜二十二府全部收复日军全线崩溃退往南方。

    但李如松没有满足因为在他的面前还有一个最后的目标----王京。

    [1225]

    王京就是今天的汉城。日军全线败退后大部撤到了这里至正月二十日聚集于此地的日军已达五万而且看起来也不大想走。在这里李如松即将迎来他人生中的最大考验。

    虽然李如松一生打过无数恶仗硬仗但这一次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孙子先生告诉我们: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此外他还告诉我们: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综合起来是这么个意思打仗的时候最次的打算是攻城而攻击时如果人数十倍于敌人就围他五倍就攻他。

    城里有五万日军。

    李如松的手上也就五万人。

    在守城战中防守方是很占优势的平壤战役中李如松用四万打两万耍了无数花招费劲力气才最终得以攻克。

    五万人攻五万人任务是艰巨的困难是突出的胜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当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王京之时一场意外却彻底搅乱了这个困局。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李如松布了一道命令:

    总兵查大受、副总兵祖承训、游击李宁率三千精兵前往王京探路。

    仅仅半天之后他接到了明军送回的战报:

    我军于半路遇敌大受(查大受)纵兵急击斩获六百余级。

    自平壤之后日军毫无战力这种打落水狗的报告李如松已经习惯了。

    如果一个人长期听到同一类型的消息他就有可能根据这类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

    所以一贯谨慎的李如松做出了一个决定----亲自前往侦察。

    其实就李如松而言这个行动并不算大胆平壤激战时他就敢骑马四处逛现在自然更不在话下。

    但他绝不会想到一切都将因这个决定而改变。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七日李如松率副将杨元、李如柏、张世爵统领两千骑兵向王京前进。

    部队的行进度很快没过多久便到达了马山馆这里距离王京只有九十里。

    李如松突然拉住了缰绳。

    长期的战场感觉告诉他前方可能不像自己想得那么简单。

    于是他想了一会下了一道命令:

    我带一千人先行副将杨元率军一千随后跟进。

    就是这道命令挽救了他的性命。

    [1226]

    分兵之后李如松继续出很快他就到达了另一个地方这里据王京仅四十里名叫碧蹄馆。

    在这里他终于看见了遍地的尸体和兵器很明显这里就是查大受所描述的战场而震耳的厮杀声告诉他这场战斗还没有结束。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带兵冲了进去。

    冲进去后才现事情坏了。

    一天前查大受得意样样地出了捷报事实上他也确实打了胜仗杀了人家几百口子还不肯罢休非要全歼不可结果追着追着追出问题来了。

    要知道这是在王京附近就算日军再怎么怕事好歹也是大本营有好几万人你带三千多人过来闹事还想赶尽杀绝实在是有点过分了。

    于是缓过劲来的日军开始稳住阵脚动反击据史料记载此时聚集在碧蹄馆的日军来源复杂除第一军外还有第四军、第六军、第八军若干基本上在附近的能来的全都跑来了(悉众而来)。

    由于之前日军表现过于疲软查大受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等到他砍过瘾追够本才惊奇地现自己已经被包围了。

    杀退一批又来一批到二十七日晨外围日军人数已达两万查大受这才明白大事不好左冲右冲无法突围派人求援也没指望于是心一横抱定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的精神带领士兵与日军殊死血战。

    就在这时李如松冲进来了。

    这也算是他乡遇故知了查大受却没有丝毫喜悦因为眼下这种环境在兵法中基本属于34;死地而他是李成梁的家丁看着李如松长大感情十分深厚如果因为自己的疏忽把李如松的命也搭了进来别说活着回去就算到了阎王那里也不好意思见李成梁。

    日军的反应也相当迅很快现冲进来的这支队伍人数并不多于是在短暂混乱后便开始堵塞缺口重组包围圈。

    看着漫山遍野的日军李如松明白自己这次是冲错了地方一般说来在目前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他有两个选择:

    其一是趁日军包围圈尚未围拢突围出去然后逃走。

    其二与查大受合兵寻找有利地形防守等待援军。

    包围圈的缺口越来越小四千人的生死只在李如松的一念之间。

    在片刻犹豫之后李如松做出了抉择----第三种抉择。

    [1227]

    李如松手持长刀面对全军出了怒吼:

    全军攻击!如敢畏缩不前者斩!

    这种选择叫做死战不退。

    有一种人是无所畏惧的纵使寡不敌众纵使深陷重围。

    当然李如松之所以无所畏惧除了胆大外也还是有资本的。

    他的资本就是身边所带的一千人。

    列宁同志说过:宁可少些但要好些。这句话用在这一千人身上实在是名副其实因为这些人都是李如松直属的辽东铁骑部队。

    而辽东铁骑之所以战斗力强除了敢拼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武器装备。

    在日本战国时期有一个特殊的兵种曾作为日本战争史上的模范被大力宣传它的日文汉字名叫做骑铁。

    所谓骑铁是骑马铁炮的简称具体说来就是骑兵装备火枪在马上射火器其主要使者者是日本东北部的诸侯伊达政宗由于兼具骑兵的突击性和火枪的攻击力被誉为日本战国时期最强的兵种。

    当然这支队伍也有着致命的缺陷由于火枪不能连要一边骑马一边装弹技术含量也实在太高所以在打完一枪后要换兵器才能接着干。

    如果按照日本人的标准那么辽东铁骑应该也算是骑铁兵种只是他们的武器并非普通的火枪还有个专业称呼----三眼神铳。

    三眼神铳全长约12o厘米共有三个枪管枪头突出全枪由纯铁打造射击时可以轮流射是辽东铁骑的标准装备。起冲锋时辽东铁骑即冲入战阵于战马上动齐射基本上三轮下来就能冲垮敌军。

    但问题似乎也未完全解决三枪打完后怎么办呢?

    一般说来换兵器是免不了的了但中国人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验证这把火铳之所以用纯铁打造枪管突出是因为打完后吹吹枪口的烟换个握法把它竖起来使那就是把十分标准的铁榔头。

    人骑着马冲进去先放三枪也不用装弹放完抡起来就打这么几路下来估计神仙也扛不住铁骑之名就此横扫天下。

    顺便说一句这种三眼铳今天还有就在军事博物馆里。每次当我看到那些铁榔头的时候都会不禁感叹:科学技术那真是第一战斗力。

    [1228]

    有这样的装备加上这一千多号人都是李如松的亲军打起仗来十分彪悍基本上属于亡命之徒。听到李如松的命令后二话不说操起火铳向日军动了猛攻。

    虽然李如松十分自信但有一点他并不知道----这绝非遭遇战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在平壤战败后日军对明军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恐惧各地纷纷不战而逃且全无斗志为防止全军彻底崩溃挽回军心日军大本营经过详细策划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诱敌计划。

    具体说来是先派出小股部队诱使明军大部队追击并在王京附近的马山馆设下埋伏待其到来动总攻一举歼灭。

    据日本史料记载参与该计划的日军为第四军和第六军主力以及其余各军一部总兵力预计为一万五千人至两万人其中诱敌部队一千余人战场指挥官为小西行长、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人反正只要没被打残还能动弹的基本上都来了。

    行动如期展开在探听到查大受率军出的消息后诱敌的一千余名日军先行出前往马山馆大军分为两路偃旗息鼓悄悄的过去打枪的不要。

    日军的预期计划是一千人遭遇明军后且战且退将明军引到预定地点起总攻。

    但事情的展告诉他们理论和实际总是有差距的。

    由于之前日军逃得太快查大受一路都没捞到几个人已经憋了一肚子劲碰到这股日军后顿时精神焕下了重手穷追猛打转瞬间日军灰飞烟灭一千多人连个水漂都没打眨眼就没有了。

    这回日军指挥官们傻眼了原本打算且战且退现在成了有战无退更为严重的是查大受明显不过瘾又跟着追了过来越过了马山馆而此时日军的大部队还在碧蹄馆尚未到位。

    无可奈何之下日军指挥官们决定就在碧蹄馆设伏攻击明军。

    于是当查大受赶到之时他遇到的是两万余名全副武装等待已久的日军。

    已经退无可退了横下一条心的日军作战十分勇猛查大受率军冲击多次没能冲垮敌军反而逐渐陷入包围战斗进入僵持状态。

    事已至此所谓诱敌深入、全歼明军之类的宏伟壮志那是谈不上了能把眼皮底下这三千多人吃掉已经算是老天保佑了。

    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打得正热闹的时候李如松来了。

    [1229]

    这下日军喜出望外了原本想打个埋伏挽回点面子结果竟然捞到这么条大鱼更让他们高兴的是这位明军最高指挥官竟然只带了这么点人。

    小西行长顿时兴奋起来他立即下令方圆四十里内的日军只要还能动弹立即赶来会战不得延误。

    与此同时他还命令所有日军军官必亲临前线指挥包括黑田长政、立花宗茂等人在内总而言之是豁出去了。

    在小西行长的部署下日军动了自入朝以来最为猛烈的进攻并充分扬其敢死精神哪里的明军最显眼最突出就往哪里冲。

    不巧的是在战场上最引人注目的人正是李如松。

    这位仁兄实在过于强悍虽被日军重重包围却完全不当回事带着铁骑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这也似乎有点太欺负人了于是日军集中兵力对李如松实行合围。

    事后李如松在给皇帝的报告中曾用一个词形容过此时自己的环境----围匝数重。

    虽然说起来危险万分但事实上当时他倒很有几分闲庭信步的风度据日本史料记载李如松带领骑兵左右来回几进几出铁骑所到之处日军无法抵挡只能保持一段距离跟着他。所谓的包围其实就是尾随。

    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太过嚣张终究是要翻船的。

    正当李如松率军进进出出旁若无人之时一位神秘的日军将领出现了。

    这位日军将领出场就很不一般史料上说他是金甲倭将先不说是真金还是镀金穿不穿得动敢扛着这么一副招风的行头上战场一般都是有两下子的。

    而之所以说这是个神秘的人是因为他的身份一直未能确定。

    参加碧蹄馆之战的主力是日军第四军该军以日本九州部队为主九州是日本最穷困、民风最野蛮的地区此地士兵大都作战顽强凶残成性是实实在在的亡命之徒。所以很多史料推测此人很有可能是隶属于第四军的将领。

    虽说哪里来的讲不清但敢拼命是肯定的这人一上来就抱定不要命的指导思想带兵向李如松猛冲(博如松甚急)突然冒出来这么一号人李如松毫无准备身边部队被逐渐冲散日军逐渐围拢形势十分危急。

    [123o]

    此时李如柏和李宁正在李如松的两翼现事情不妙便指挥部下拼死向李如松靠拢但日军十分顽强挡住了他们的进攻。

    紧急关头还是兄弟靠得住眼看李如松即将光荣殉职弟弟李如梅出手了。

    虽说在乱军之中但李如梅依然轻易地瞄准了这位金甲倭将(所以说在战场上穿着不能太时髦)手起一箭正中此人面目当即落马。

    主将落马后士兵们也一哄而散李如松终于转危为安但事实上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此刻双方已鏖战多时虽然明军勇猛战局却已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此时日军正6续由四面八方赶来(接续愈添沿山遍野)人数优势越来越大而明军势单力薄这么打下去全军覆没那是迟早的事。

    不过明军固然陷入苦战日军的情况却也差不多日军主将立花宗茂性格顽固在日本国内是出了名的硬骨头素以善战闻名这回也打得撑不住了竟然主动找到小早川隆景接替自己的位置退出了战场。

    仗打到这个份上胜败死活只差一口气。

    关键时刻杨元到了。

    杨总兵实在是个守纪律的人他遵照李如松的命令延迟出到地方一看打得正热闹二话不说带着一千人也冲了进去。

    早不来晚不来来得刚刚好。日军正打得叫苦不迭杨元的骑兵突然出现阵型被完全冲垮混乱之际也没细看对方的人数以为是明军大部队到了纷纷掉头逃窜。

    小西行长见大势已去也只能率军撤退。李如松惊魂未定装模作样地追了一阵也就收兵回去了毕竟手底下有多少人日军不知道他还是清楚的。

    碧蹄馆之战就此结束此战明军阵亡二百六十四人斩获日军级一百六十七人伤亡大抵相当。

    对于这场战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撒网捕鱼鱼网破了。

    应该说这并不是一场大的战役但在历史上此战争议却一直未断其中最激烈的是双方的伤亡问题。

    在日本的许多战史书籍中(如《日本外史》、《日本战史》)碧蹄馆之战是日军的一场大胜个别特别敢吹的说此战日军歼灭明军两万余人要这么算李如松除了全军死光外还得再找一万五千个垫背的着实不易。

    [1231]

    虽然事情不容易办鬼子还是办了而且一直在办后来抗日战争里的台儿庄战役日军矶谷师团(编制相当于一个军)被打成了残废死伤一万多人几乎丧失战斗力日本战报却说就损失两千人脸不红心不跳由此可见其不认账和乱记账那是有悠久传统的。

    说到底碧蹄馆之战不过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小规模战斗而已。

    但微不足道并不代表不重要。事实上这确实是一场改变了战争进程的战斗。

    通过此战死里逃生的李如松明白了两点:先敌人是很难打垮的。

    虽然日军被击败但战斗力尚存以明军目前的兵力如要硬攻很难奏效。

    其次朋友是很难指望的。

    在碧蹄馆之役生前李如松曾嘱托朝军随后跟进人家确实也跟着来了但仗一打起来不是脚底抹油就是袖手旁观仗打完才及时出现真可谓是反应敏捷。

    而更让李如松气愤的是某些混人。

    此时正逢朝鲜阴雨连绵火器难于使用日军伏击失败后全部龟缩于王京打死不出来还拼命修筑坚固堡垒准备死守。但凡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明白如果现在进攻那就是寻死。

    可柳成龙偏偏装糊涂他多次上书并公开表示李如松应尽早进攻王京不得拖延。

    出征之前泼凉水不出头现在却又跳出来指手划脚反正打仗的都是明军不死白不死人混账到这个份上真能把死人气活了。

    李如松没有理会柳成龙他停下了进攻的脚步。

    但停下来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作为朝鲜的都城王京是必须攻克的。

    于是在经过缜密的思索后李如松做出了如下部署:

    总兵杨元率军镇守平壤控制大同江;李如柏率军镇守宝山查大受镇守临津互为声援;李宁、祖承训镇守开城。

    这是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安排因为明军本就兵力不足现在竟然分兵四路要想打下王京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李如松已经放弃了进攻计划。

    事实证明他们都错了。

    因为要攻克一座城池并不一定要靠武力。

    命令下达了进攻停止了战场恢复了平静日军也借此机会加强防守整肃军队等待着李如松的下一次进攻。因为在被忽悠多次后他们已经确定眼前的这个对手是绝对不会消停的。

    这个判断十分正确很快他们就等到了李如松的问候但并非攻城的枪炮而是一把大火。

    [1232]

    李如松很清楚凭借自己手中的兵力是绝对无法攻下王京的于是他索性分兵各处防守加固后方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更好的进攻目标----龙山。

    龙山是日军的粮仓所在地积粮数十万石王京、釜山的日军伙食大都要靠此处供应。

    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李如松密令查大受率敢死队(死士)连夜跑到龙山放了一把火彻底解决了鬼子们的粮食问题。

    这么一来事情就算是结了因为武士道再怎么牛也不能当饭吃在这一点上鬼子们的意识是清楚的认识是明确的。

    万历二十一年(1593)四月十八日日军全军撤出王京退往釜山。十九日李如松入城王京光复。

    自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军入朝起短短半年时间日军全线溃败死失合计三万五千余人其军队主力第一军小西行长部几乎全军覆灭日军的战斗力遭到致命打击疲惫交加斗志全无。

    到了这份上已经打不下去了。

    四月下旬日军继续撤退至蔚山、东莱等沿海地域回到了一年前的登6地点全军八万余人渡海回国仅留四万人防守。

    至此抗倭援朝战争第一阶段结束日军惨败而归。

    日军退却了但李如松并没有痛打落水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事实上此时明军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由于朝军几乎是一盘散沙许多地方都要依靠明军防守李如松能够调动的仅有一万余人靠这点本钱想把日军赶下海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缺人而是缺钱。

    要知道刀枪马炮天上掉不下来那都是有价钱的而所谓打仗其实就是砸钱敌人来了有钱就对砸没钱就打游击朝鲜战争也一样。

    明军虽然是帮朝鲜打仗但从粮食到军饷都是自给自足而在这一点上朝鲜人也体现出了充分的市场意识非但不给军费连明军在当地买军粮都要收现款拒收信用卡赊账免谈。

    李如松在朝鲜呆了半年已经花掉了上百万两白银再这样打个几年估计裤子都得当出去。

    所以谈判是唯一的选择。

    [1233]

    高档次的忽悠

    第二次谈判就此开始。

    所谓谈判其实就是忽悠的升级版双方你来我往吹吹牛吃吃饭实在的东西实在不多。

    客观地讲明朝在谈判上一向都没什么诚意。相对而言日本方面还是比较实诚的他们曾满怀期望的期盼着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却是火枪大炮。

    说到底这是个认识问题因为当时的明朝管日本叫倭国管日本人叫倭奴而且这并非有意歧视事实上以上称呼是一路叫过来的且从无愧疚、不当之类的情感。

    一句话打心眼里就从没瞧得上日本人。

    第一次谈判是因为准备不足未能出兵等到能够出兵自然就不谈了r/>现在是第二次谈判。而谈判的最理想人选是沈惟敬。

    半年前这位仁兄满怀漏*点地来到李如松的大营结果差点被砍了头关起来吃了半年的牢饭到今天终于又有他的用武之地了。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沈惟敬前往日军大营开始了第二次谈判在那里等待着他的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长。

    虽然之前曾被无情地忽悠过一次但毕竟出来抢一把不容易死了这么多人弄不到点实在东西也没法回去日方决定继续谈判平分朝鲜是不指望了能捞多少是多少。

    日军的谈判底线大抵如此而在他们看来事到如今明军多少也会让一两步。

    会谈进行得十分顺利双方互致问候完毕经过讨价还价达成了如下意见:

    先明朝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会见丰臣秀吉。其次明军撤出朝鲜日军撤出王京(当时尚未撤出)。最后日本交还朝鲜被俘王子官员。

    沈惟敬带着谈判意见回来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一次李如松和宋应昌都毫不犹豫地表示同意。云深无迹收集整理

    沈惟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他认为一切都将在自己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但他并不知道所谓谈判和执行那完全是两码事。

    在第一次谈判时明军只是为了争取时间压根儿不打算要真谈判而这一次……似乎也没这个打算。

    因为在战后宋应昌曾在给皇帝的奏疏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夫倭酋前后虽有乞贡之称臣实假贡取事原无真许之意。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日本人是想谈和的但我是忽悠他们的您别当真。

    [1234]

    这就是说明军从上到下是万众一心排除万难要把忽悠进行到底了。

    但协议毕竟还是签了签了就得执行而接下来李如松用行动证明了这样一点:他除了会打仗搞政治也是把好手。

    根据协议明军要撤出朝鲜但李如松纹丝不动反而烧掉了日军的粮仓端掉了对方的饭碗。

    日军是真没办法了打不过又闹不起明知李如松是个不守信用的家伙偏偏还不敢得罪他就当吃了个哑巴亏硬着头皮派出使者。那意思是你不撤我认了但互派使者的事麻烦你还是给办了吧。

    在这一点上李如松还是很够意思的他随即派出谢用梓与徐一贯两人随同沈惟敬一起前往日军大营。

    小西行长十分高兴因为自从谈判开始以来他遇到的不是大混混(沈惟敬)就是大忽悠(李如松的使者)感情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现在对方终于派出了正式的使者实在是可喜可贺。

    但他不知道的是明朝派来的这两位所谓使者谢用梓是参将徐一贯是游击换句话说这两人都是武将别说搞外交识不识字那都是不一定的事。

    之所以找这么两个丘八去谈判不是明朝没人了而是李如松根本就没往上报。

    这位仁兄接到日军要求后想也没想就在军中随意找了两人大笔一挥你们俩就是使者了去日本出差吧。

    现在忽悠你们那是不得已老子手里要是有兵早就打过去了还谈什么判?!

    李如松没当真但日本人当真了万历二十一年(1593)五月中旬小西行长带领沈惟敬、谢用梓以及徐一贯前往日本会见丰臣秀吉进行和谈。

    对于明朝使臣的来临丰臣秀吉非常高兴不但热情接待管吃管住会谈时更是率领各地诸侯权贵到场亲自参加张灯结彩搞得和过节一样仪式十分隆重。

    当沈惟敬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他明白:这下算是忽悠大了。

    虽然日本人糊里糊涂但一路过来他已经很清楚身边的这两位使者到底是什么货色。

    但事已至此也只能挺下去了。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1235]

    沈惟敬就此开始了谈判虽然从名义上讲谢用梓和徐一贯才是正牌使者但这两个大老粗连话都说不利索每次开会口都不敢开只能指望沈惟敬忽悠了。

    于是每次开会之时大致都是这么一副场景:丰臣秀吉满怀漏*点口若悬河谢用梓、徐一贯呆若木鸡、一言不沈惟敬随口附和心不在焉。所谓的外交谈判其实就是扯淡。

    就这么个扯淡会竟然还开了一个多月直到六月底才告结束。

    在谈判终结的那一天丰臣秀吉终于提出了日方的和平条件该条件也再次证明了这样一点:

    丰臣秀吉是个贪婪无耻、不可救药的人渣。

    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明朝将公主嫁为日本后妃。

    二、明朝和日本进行贸易自由通商。

    三、明朝和日本交换誓词永远通好。

    四、割让朝鲜四道让给日本。

    五、朝鲜派出王子大臣各一人作为人质由日方管理。

    六、返还朝鲜被俘的两位王子

    七、朝鲜宣誓永不背叛日本。

    在这份所谓的和平条款中除交还朝鲜王子外没有任何的友善、和睦不但强占朝鲜土地还把手伸到了明朝总而言之除了贪婪还是贪婪。

    这样的条款是任何一个大明使臣都无法接受的。

    沈惟敬接受了。

    这位仁兄似乎完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当场拍板表示自己认可这些条款并将回禀明朝。丰臣秀吉十分高兴。

    其实丰臣秀吉并不知道他已失去了一个过把瘾的机会----即使他提出吞并中国这位大明使者也会答应的。

    因为沈惟敬同志压根就不算是明朝的使臣说到底也就是个混混胡话张口就来反正不是自家的也谈不上什么政治责任你想要哪里我沈惟敬划给你就是了。反正也不是我买单。

    日本和谈就此结束简单概括起来是一群稀里糊涂的人在一个稀里糊涂的地方开了一个稀里糊涂的会得到了一个稀里糊涂的结论。可怜一代枭雄丰臣秀吉风光一辈子快退休了却被两个粗人、一个混混玩了一把真可算是晚节不保。

    但在办事认真这点上丰臣秀吉还是值得表扬的为了把贪欲进行到底他随即安排了善后事宜遣送朝鲜王子回国并指派小西行长跟进此事。

    小西行长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不久之后他就会悔青自己的肠子。

    [1236]

    和谈结束了沈惟敬回国了他在日本说了很多话干了很多事但在中国却无人知晓连李如松、宋应昌也只知道这人去了趟日本见了丰臣秀吉仅此而已。

    按说到这个时候沈惟敬应该说实话了在日本胡说八道也就罢了但军国大事不是能忽悠过去的鬼子虽然脑袋不好使也不是白痴想蒙混过关那是不可能的。

    但这位兄弟实在是人混胆大没有丝毫政治敏感性兵部尚书石星代表朝廷找他谈话时竟对日方提出和平条件只字不提只顾吹牛说自己已经搞定了日方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云云。

    这话要换了宋应星估计是打死也不信的可石星同志就不同了从某个角度讲他还是个比较单纯的人一顿忽悠之下竟然信了还按照沈惟敬的说法上奏了皇帝。

    明神宗倒不糊涂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但石星一口咬定加上打仗实在费钱半信半疑之下他同意与日方议和。

    于是历史上最滑稽的一幕出现了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忽悠中日双方终于停战。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七月在日军大部撤出朝鲜后明军也作出部署仅留刘珽、骆尚志等人率军一万五千余人帮助镇守军事要地其余部队撤回国内。

    无论有多么莫名其妙和平终究还是到来了尽管是暂时的。

    宋应昌升官了因为在朝鲜战场的优异表现他升任右都御史兵部侍郎的职务由顾养谦接替。

    李如松也升官了本就对他十分欣赏的明神宗给他加了工资(禄米)并授予他太子太保的头衔。

    三年后辽东总兵董一元离职大臣推举多名候选者明神宗却执意要任用李如松虽然许多人极力反对但他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李如松走马上任一年后他率军追击敌军孤军深入中伏力战死。

    在所有的战斗中他始终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这次也不例外。

    他不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更谈不上知书达理他桀骜不逊待人粗鲁但这些丝毫无损于他的成就与功勋因为他是一个军人一个智勇双全、顽强无畏的军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击败了敌人保卫了国家在我看来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他虽是武将却并非粗人因为在整理关于他的史料时我现了他的诗句: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我认为写得很不错。

    四百年华已过纵马驰骋之背影依稀可见。

    [1237]

    烽火再起

    沈惟敬是一个比较奇怪的人作为一个局外人他毅然决然搞起外交且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义无反顾实在让人费解。

    一个混混不远千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专程跑来插足国家大事在我看来这就是最纯粹的掺和精神。

    但既然是掺和一般说来总是有动机的。因为就算是混混也得挣钱吃饭。可由始至终这位仁兄似乎除了混过几顿饭外还没有狮子大开口的记录也没怎么趁机捞过钱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真想干点事的。

    然而沈惟敬并不知道: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外交政治也是混不过绝不是他那个混法。如果胡混一气是要掉脑袋的。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七日一个人的到来让沈惟敬明白了一个道理:说过的话签过的字不是说赖就能赖的。

    小西飞来了根据日本和谈的会议精神他作为日本的使者前来兑现之前明朝的承诺。

    沈惟敬迎来了一生中最大的危机因为小西飞并没有参与他的密谋而日方使者到来必定有明朝高级官员接待到时双方一对质事情穿帮杀头打屁股之类的把戏是逃不了了。

    人已经到京城了杀人灭口没胆逃跑没条件就算冲出国门也没处去----日本、朝鲜也被他忽悠了要冲出亚洲估计还得再等个几百年。

    在沈惟敬看来他这辈子就算是活到头了除非奇迹出现。

    奇迹出现了。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十九日兵部尚书石星奉旨与小西飞会谈。

    在会谈中石星提出了议和的三大条件----真正的条件:

    一、日本必须限期全部撤军回国。

    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王但不允许日本入贡。

    三、日本必须盟誓永不侵犯朝鲜。

    然后他告诉小西飞如果同意就有和平如果拒绝就接着打。

    出之前小西飞被告知明朝已经接受了日方提出的七大条件他此来是拿走明朝承认割让朝鲜的文书如果一切顺利还要带走明朝的公主。

    而现在他才知道公主是没影的割让朝鲜是没谱的通商是没指望的。日本唯一的选择是从明朝皇帝那里领几件衣服和公章然后收拾行李滚出朝鲜誓永不回来。

    小西飞已经彻底懵了他终于明白之前的一切全是虚幻自己又被忽悠了。

    然而接下来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1238]

    面对石星小西飞说出了他的答复:同意。

    所谓同意代表的意思就是日本愿意无条件撤出朝鲜不要公主不要通商不再提出任何要求。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结论是小西飞撒了谎。

    而只要分析一下就会现他的确有撒谎的理由。

    先他是小西行长的亲信这件事又是小西行长负责事情办到这个地步消息传回日本小西行长注定是没好果子吃的。

    其次他毕竟是在明朝的地盘上对方又是这个态度如果再提出丰臣秀吉的34;梦幻七条惹火了对方来个两国交兵先斩来使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务之急把事情忽悠过去回家再说。

    听到小西飞的回答石星十分高兴他急忙向明神宗上奏疏报告这一外交的巨大胜利。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明神宗竟然不信!

    要知道这位皇帝虽然懒却不笨他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叫来石星询问此事:如此之条件日本人怎么会轻易接受?

    石星本来脑袋就不大好使这么一问算是彻底糊涂了半天也不知怎么回答。

    最后还是明神宗替他想出了办法:

    明日你在兵部再次询问日使不得有误。

    之后还跟上一句:

    赵志皋随你一同去!

    赵志皋时任大学士特意交代把他拉上说明皇帝对石星的智商实在是缺乏信心。

    万历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二十日第二次询问开始。

    这次询问明朝方面来了很多人除了石星和赵志皋外六部的许多官员都到场旁听。

    在众目睽睽之下石星向小西飞提出了八个问题而小西飞也一反常态对答如流说明日本的和平决心听得在场观众频频点头。

    经过商议石星和赵志皋联合作出了结论:小西飞是可以相信的。

    然而石星并不知道小西飞之所以回答得如此顺畅是因为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不折不扣的胡扯。

    具体说来是想到哪说到哪捡好听顺耳的讲动不动就是天朝神威之类的标志性口号反正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虽然在场的官员大都饱读诗书且不乏赵志皋之类的政治老油条但毕竟当时条件有限也没有出国考察的名额日本到底是怎么回事谁也不清楚。

    于是大家都相信了。

    [1239]

    凭借着在明朝的优异表现小西飞跻身成功外交家的行列成为了勘与沈惟敬相比的大忽悠。

    但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虽然是后进之辈在忽悠方面小西飞却更进一步将其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除了忽悠别人还忽悠自己。

    事情是这样的和谈结束后按照外交惯例明朝官员准备送小西飞回国然而这位仁兄却意犹未尽拿出了一份名单。

    这份名单是丰臣秀吉授意小西行长草拟的上面列出了一些人名大都是日军的将领在出之前他交给了小西飞并嘱托他在时机成熟时交出去作为明朝封官赏钱的依据。

    事已至此小西飞十分清楚所谓和谈纯粹就是胡说八道能保住脑袋回去就不容易了可这位仁兄实在是异常执着竟然还是把这份名单交给了明朝官员并告诉他们:名单上的人都是日本的忠义之士希望明朝全部册封不要遗漏。

    明明知道是忽悠竟然还要糊弄到底可谓意志坚定当然也有某些现实理由----小西飞的名字也在那份名单上。

    更为搞笑的是在交出名单之前根据小西行长之前的交代小西飞还涂掉了两个名字一个是加藤清正另一个是黑田长政。

    之所以这么干那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虽然同为丰臣秀吉的亲信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的关系却很差平时经常对骂作战也不配合小西行长对此二人恨之入骨。

    据说后来这事捅出去之后加藤清正气得跳脚:明知册封不了的名单你都不列我的名字?跟你拼了!

    等到后来回了日本这几位也不消停继续打继续闹最后在日本关原打了一仗才算彻底了结。这都是日本内政在此不予干涉。

    综观整个谈判过程从忽悠开始以胡扯结束经过开山祖师沈惟敬和后起之秀小西飞的不懈努力丰臣秀吉、明神宗一干人等都被绕了进去并最终达成了协议实在是可喜可贺。

    而更值得夸奖的是日本人的执着特别是小西行长明知和谈就是胡扯册封就是做梦仍然坚持从名单上划掉了自己政敌的名字其认真精神应予表扬。

    虽然这是一件极其荒谬、极为可笑的事情但至少到现在并没有丝毫露馅的迹象而且在双方共同努力忽悠下和平似乎已不再是个梦想。

    [124o]

    这关终于过去了沈惟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不过这口气也就松了一个月。

    明朝的办事效率明显比日本高得多万历二十三年(1595)正月明神宗便根据谈判的条款对日本下了谕旨并命临淮侯李宗城为正使都指挥杨方亨为副使带沈惟敬一同前往日本宣旨。

    沈惟敬无可奈何只得上路可还没等到日本就出事了。

    事情出在明朝正使李宗城的身上应该说这是一个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具体说来就是胆小。

    此人虽然是世袭侯爵但一向是大门不出二门不入每天只想在家混吃等死突然摊上这么个出国的活心里很不情愿但不去又不行只好一步三回头地上了路。

    就这么一路走一路磨到了朝鲜釜山他才从一个知情人那里得知了谈判的内情当即大惊失色汗如雨下。

    其实这也没什么反正没到日本回头就是了浪费点差旅费而已。

    可这位兄弟胆子实在太小竟然丢下印玺和国书连夜就逃了。

    消息传回北京明神宗大怒下令捉拿李宗城并命令杨方亨接替正使沈惟敬为副使继续出访日本。

    于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杨方亨和什么都知道的沈惟敬在经历这场风波后终于在七月渡海到达日本。

    对于他们的来访丰臣秀吉十分高兴他安排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决定在日本最繁华的城市大阪招待明朝的使者。

    九月双方第一次见面气氛十分融洽在这一天杨方亨代表明神宗将冠服、印玺等送给了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异常兴奋在他看来明神宗送来这些东西是表示对他的妥协而他真正想要的东西也即将到手。

    因为第二天明朝的使者就将宣布大明皇帝的诏书在那封诏书上自己的所有愿望都将得到满足。

    但沈惟敬很清楚当明天来临那封谕旨打开之时一切都将结束。事情已经无可挽回除非日本人全都变成文盲不识字(当时的日本官方文书几乎全部使用汉字)或者……奇迹再次出现。

    想来想去毫无办法沈惟敬在辗转反侧中度过了这个绝望的夜晚迎来了第二天的早晨。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那个夜晚他并不是唯一无法入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