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回到三国当保镖 > 第517章、报纸和三百言《智慧书》
    第517章、报纸和三百言《智慧书》

    接下来的时间里,仿佛有了默契一般,三人都开始回避有关皇子和皇上的问题,凌巴倒是直接提到了自己早就有过想法的造纸、宣传造势、报纸攻略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计划。

    而郭嘉和贾诩对这些虽然了解的不多,但他们都是聪明人,凌巴一点就通,立刻就意识到这种方式在将来的可用武之地,如果真的能够实现的话,那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也纷纷积极献言献策。

    如果要发行报纸,首先笼络文人是必须要做的重中之重。

    要知道文人的笔杆子还是很可怕的,尤其在一心想要对付某个对手的时候,不遗余力地用笔杆子来打压,只要写文的人本身分量够,甚至几个人联合起来,产生的效果是很可观的,就算不能够从实际上彻底打压住对方,但也至少能够将他的名声完全搞臭,而名声……想想刘备为了名声流lang奔bo了那么多年,哪怕到了生死绝境也不肯做出破坏自己名声的事情;而也是因为名声,他得以聚集了一批手下忠心耿耿的跟随着他,在他最落魄的时候都仍然不离不弃,就是因为他那个必非池中之物的名声,就可想知道名声对这个时代的人有多重要了。

    而不管在那个时代,将舆论掌握在手中的人,做什么事情无疑都要便利许多,在大义上便能够站稳脚跟,名声自然不在话下,而若是对于舆论的影响力够大,甚至黑的都能够说成是白的。

    就说袁绍和曹cao官渡之战之前,都特地让陈琳搞了一份讨贼檄文,陈琳的文采自不用说,文名加上这种宣传攻势,其实也取得了一部分不小的效果,可如果要和凌巴这种报纸舆论比起来,那差的可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什么是报纸?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实际上,在古代,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最早的报纸萌芽,这个时候的报纸当然不叫报纸----毕竟还没有纸,而是叫做邸报。

    邸报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属于新闻文抄,而后唐开元年间出现了“杂报”,因为造纸术和雕版印刷的出现,对这类舆论宣传扩大影响起到了不小的助推作用,而在天宝四年(公元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报纸《开元杂报》。

    但显然,即便是拥有了足够的技术支持,那个时候的报纸,和现代的报纸还是有着较大差别的,最主要还是出现在宣传方式和最重要的理念上,所以影响上自然也要弱得多。

    就在这东汉时代,朝廷其实也有设立邸报之类,只是皇帝也都从来不曾关注这类事情,使得汉末这大汉邸报的关注率下降到了冰点,毕竟邸报也要视具体情况、皇帝态度而改变,而刘宏甚至根本没有想过这方面的事情,也就使得这工作就荒废下来甚至一度停止,毕竟做这种活儿也有点儿吃力不讨好的意思,那些官员也没有多少人愿意的,以至于近几年来,基本上邸报都是一个要被遗忘了的词了,也难怪就连贾诩、郭嘉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一点上去,这就是一个感觉的盲区了。

    而对于凌巴来说,毕竟邸报是报道朝廷的事情更多,也就意味着这项舆论是掌握在朝廷、掌握在皇帝手中的,这可未见得是一件好事情。

    什么东西,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最安全最有保障,至于皇帝,到了一定程度他就算是有那个想法也无法染指。

    至于之前设定的小报纸的手段----也正是因为办理小报纸的缘故,凌巴才会知道原来这个世界都已经有了邸报这种古代模式的报纸了,亏得他还以为自己是“独创”的呢,本就是为了武斗大会服务的,当然也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结束。

    只是凌巴对这一届的武斗大会不抱有什么太大关注,不只是因为他自己没有参与其中,还是因为更多的事情需要他去考虑和布置,天下看似平静的幕布之下,掩藏着怎么样的漩涡,就像是平静的海面却时时刻刻氤氲着风lang和海啸,随时一个不注意不小心都可能搭上整条性命,凌巴不敢再拿自己的命开玩笑了。

    因为不关注,所以自然也不会去关注小报纸的现状,只是看着情况应该也不会太差,而他今日特意和两人提到这个,还是因为他突发奇想的有了一个想法。

    当初在那地下宫殿“战神殿”里,凌巴得到了不小的好处,《破军》三卷中,除了完整版凌巴直到现在还一直在修炼并且几乎是一直没有瓶颈地直线进步的“易筋经”和那本已经在这个时代军人们手中流传开来而首先便打上了凌巴的标签的《孙子兵法》,还有一卷,则是专门关于文与修身之类的,其中两部最主要的作品,便是那《君主论》和三百言《智慧书》。

    《君主论》被凌巴稍加归纳整理,形成了独具他自己特色的为刘协两位皇子教导的最简单浅显的一些为君之道,而凌巴如今最想要通过报纸手段制造出来并且传播出去的,便是那《智慧书》。

    《智慧书》并不是本国的作品,它来自西方,乃是西班牙近代著名作家和思想家巴尔塔沙.葛拉西安所著,但其中三百箴言,篇篇短小精炼,却句句发人深省、兹动人心深处。

    并不是凌巴崇洋媚外,这样选择也是有意思的。

    实际上即便是在古代,文言文的“市场”也并不大,市井里最经常说的,自然还是白话,和后世其实说的也差不了多少,更何况在如今汉末三国时代里,能够读得起书的大多还是那些世家子弟,就算是如郭嘉这种,也是没落官宦子弟,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还是没有办法获得读书识字的资格的,在这些人中,能够侥幸识得几个字的,便是难得了,更别说还要去说文言文了,当然了,这对于他们“看报纸”也是一定的阻碍,凌巴也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不过现在看来暂时是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了。

    凌巴之所以会选择《智慧书》,除了它里面包含有大量哲理道理之外,还因为它本身确实通俗易懂,不管是以后要大力宣扬传播出去,还是如今通过小报纸传播出去,其实凌巴更希望他能够成为如今这时代里少年儿童启门g的一个读物,在凌巴看来,这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少年强则国强”嘛。

    对于《智慧书》的设想,凌巴则是想着不是有三百篇么,大不了每一期一篇到两篇,开始的时候只是引起注意、奠定基础,一切都要潜移默化慢慢来。

    从本心里面,凌巴还是希望这个时代能够多一些读书人的,书籍和学习的垄断导致读书人数目的稀缺,这恐怕也算是这个社会里的一个悲哀了。

    而在凌巴提到了这点希望的时候,身为寒门子弟出身的郭嘉和贾诩都表达了深切的赞同,虽然郭嘉的寒门也不完全准确,但求学之路的确是艰难,如果能够有一些比较普及教育的读物,只要为那些普通家庭做做启门g就够了,而对于带动这整个社会的进步,无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虽然也可想而知可能也会受到一些阻挠。

    “主公当真是奇思妙想,层出不穷”贾诩又是赞叹,又是叹息,让凌巴不觉有些好笑。

    其实他这个设想提出来还无用,因为最实际的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那便是造纸,只是这件事情乐师已经在去筹备了,还是急不来的。

    然后凌巴又和郭嘉、贾诩畅谈了一下未来,说了些从长计议的话,这一次的见面谈话算是到此结束了,然后就是准备各自告别,各归各处、各走各路。

    只是看似短暂的相聚背后,引发了更多的思考,而前方的路还要怎么走下去,却是走一步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