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花都猎手 > 七情之虹-眉毛
    细长如弯弯的新月,眉头由内眼角的正上方起始,两眉之间为一只眼睛的距离。

    古人将眉毛称为“七情之虹”,因为它表现出不同的情态,并使脸更加具有立体感。古代诗词中也有很多关于眉的描写,如白居易的“芙蓉如面柳如眉”“黄金不惜买蛾眉”等等。中国古代眉毛的形态变化很多,可以反映出当时妇女的审美观,如秦朝时流行“蛾眉”,汉代崇尚“八字眉”,唐代以柳眉和月眉最受青睐,。明清则以纤细弯曲的眉为主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眉的定义:眉是位于眼眶上缘的一束弧形短毛。眉头起自眼眶内上角,沿眶上缘向外略呈弧形走向,外侧端稍细为眉梢。眉的中外/3处为眉峰。眉毛在面部审美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眉的位置:眉头的标准位置是在内眼角与鼻翼边缘的连线上;眉峰则在当两眼平视前方时,鼻翼与瞳孔外缘连线的延长线与眉相交的位置,为眉弧形的最高点。眉梢则在鼻翼与外眼角连线的延长线与眉相交处;另外眉头与眉尾应该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眉毛的类型:眉型的分类一般按照眉腰的走行弧度分型。

    平直型眉:眉头、眉腰和眉梢走行平直。

    长弧型眉:眉峰在眉中外/3处向上向外挑起,眉弓较高,眉毛弧度长,给人清秀善良的感觉。

    柳叶型眉:眉的走行弧度笑,两头尖,中间粗,是中国传统受喜爱的眉型,给人以端庄秀美之感。

    上挑型眉:眉腰和眉尾向外向上扬起,给人英武勇猛之气。

    下斜型眉:又称“八字眉”,眉型走行向外向下,眉头高,眉尾低。给人一种哭愁相。

    眉毛的修饰:修饰眉毛可以通过修眉、画眉、文眉等方式在视觉上改善和弥补眉毛的缺陷。

    修眉:先用热毛巾热敷眉部,使毛孔张开,避免拔眉时的疼痛,然后用棕色眉笔画出与脸形相协调的眉型框,用拔眉镊子将眉型轮廓框外的散眉快速拔除,注意要顺着眉毛的生长方向拔。完成后用冷毛巾冷敷眉部,使毛孔收缩。

    画眉:比较稀疏或眉型需要弥补的眉毛,一般用黑色、棕色或灰色的眉笔、眉粉勾画。眉型设计时一定要与脸形搭配,如圆形脸不适合画细短眉,应该将眉头稍靠内一点,拔眉峰向外向上抬高,眉型稍粗。而窄长脸的人,眉梢则要画长一些。

    文眉:如果对自身眉毛不满意又怕麻烦的话,可以选择文眉、绣眉的方式。

    眉毛的审美要求是与不同时代对美女的总体审美要求相一致的。

    中国在先秦时期流行阔眉和细眉,而且以长为标准。“蛾眉”就是长而弯曲的,“蛾似黄蝶而小,其眉勾曲如画”。冈云凤《毛诗品物图考》载:“蛾,蚕蛾也”。“蛾眉”本身的形状,就是对蚕蛾触须的模仿。古人始画蛾眉,在眉下点几个妆饰点,即象征蚕卵又表明女子身份。

    眉毛美的观念成熟于六朝,“黛眉”是魏晋南北朝女性美容化妆的主要手段,这时期仍延续前期的蛾眉与长眉。《妆台记》载:“魏武帝令宫人扫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头而细长,谓之仙蛾妆;齐梁间多效之。”《中华古今注》亦云:“魏宫人女子画长眉,今作蛾眉惊鸽舍……梁天监中,武帝召宫人作白妆青黛眉。”汉曹植的《洛神赋》亦有“云譬蛾峨,似眉联娟”的赞辞,可见长眉仍是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晏几道《浣溪沙》中有诗曰:“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不将心嫁冶游郎。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弹泪说凄凉。”在这首诗中斗画长指画长眉来同别人争妍比美。语本唐秦韬玉《贫女》诗:“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眉型千变万化,但有一个基本标准:眉头应由内眼角的正上方起始,两眉之间应有一只眼睛的距离,倘若离标准眉型相差太远,就会有一种让人看了不舒服的感觉。

    眉毛经常与眼相配合,比如浓眉大眼、峨眉细目、眉清目秀、和眉善目等有关眉眼的描述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另外眉毛还可以直接调整脸形,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

    如果眉头靠向内侧,则属于内向状眉型,这种眉型使面部有紧凑感,给人以严肃威武的印象。如果两眉头过于靠近,就会给人不开朗、忧郁、严肃的感觉。相反,以内眼角正上方为界,如果眉头在外侧,则属于离心状眉型,这种眉型会有舒展、温和的感觉。如果两眉距离太宽,就会产生愚钝、呆板的印象。

    在今天,眼睛被诗人们誉为心灵的窗户,是面部最生动最活跃的部位,喜怒哀乐、痴呆灵秀,尽现于此。但是在古代,眼睛是装饰性较差的。贴睫毛、割双眼皮是近代人的事情,而眉毛的可塑性、装饰性则极强,甚至可以完全剔掉,重新画一个。

    由此可知中国人对眉的审美认识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在这期间基本上形成了眉的审美标准。

    眉的内侧较粗圆、稍低于眶缘,称为眉头;外侧呈尖细状、略高于睑缘,称为眉梢,眉头与眉梢之间相对平直的部分称为眉体或眉腰,在眉体与眉腰相接处是眉的最高点,称为眉峰。眉头内端一般位于眶缘稍上方,其尾端在唇峰、鼻翼外缘和外眼角连线的延长线上;眉体一般较为平直,位于眶缘之上;眉峰位置应是自眉梢至眉头的直线距离外/3处。如果眉峰在直线距离/2处,则使上升线鲜明,可以将脸盘拉长,这种眉峰适合于脸短者。如果眉峰在直线距离外/4处,则使其离心感强,可以使脸盘显得宽。

    从横向观,内侧/3的眉毛多向上生长,与眼水平线约成0-80度角,眉体的眉毛则呈0-30度角或在水平方向生长,眉梢处眉毛向下生长。从纵向观,眉毛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眉毛生长方向向下,中层则呈横向上长,而下层向斜上方生长,如此,眉毛上、中、下三层互相重叠,眉毛看起来就会有较强的立体感。

    如果说眼睛是脸上的主题,那么眉毛至少也算个“副题”了。说眉毛是内心的晴雨表应该不过分吧。扬眉、蹙眉、横眉等动作,必定在透露着兴奋、愁苦、愤怒的心情。晴雨表应该是灵敏的,所以眉毛的样子,它的长短、弧度、浓淡、色调,都很微妙地在表达着一些情绪,影响着一个人的形象。

    古诗中一般将美女的眉喻为远山、春山,远山很淡,这是无可怀疑的,春天的山不像夏天的山那么浓郁,因此这些颜色都是淡淡的。汉代的眉式有八字眉、远山眉、广眉,这些眉样唐代还有,白居易《新乐府#83;时世妆》:“双眉画作八字低。”《西京杂记》载“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西汉卓文君眉如远山,一时成为时尚,称为“远山眉”。汉氏伶玄《赵飞燕外传》载,赵飞燕妹合德,为薄眉,号“远山黛”。两汉流行广眉,当时民谚有“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的说法。隋朝盛行长峨眉,唐初又流行广眉。唐诗人张籍《倡女词》:“轻鬓丛梳阔扫眉。”开元、天宝后,长眉再度时髦,又称柳眉。唐诗人王衍《甘州曲》:“柳眉桃脸不胜春。”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在这首诗中春山喻美人的眉峰。古代女子用黛(青黑色颜料)画眉,故称眉为眉黛。

    温庭筠描写女人最多的是眉毛。就眉毛画出来的形状颜色也有很多讲究,或有个山一样的眉峰(眉黛远山绿、宿妆眉浅粉山横、一双愁黛远山眉、远山眉黛绿),或要细长(髻鬟狼藉黛眉长、频低柳叶眉、欲敛细眉归绣户),颜色也不全是炭黑色的(黛眉山两点、眉黛远山绿、谢娘翠蛾愁不消),颜色深浅也有讲究(妆浅旧眉薄、两蛾愁黛浅、眉浅淡烟如柳、眉黛薄、宫女愁蛾浅)。可见唐朝人将女子容貌里的眉毛看得是非常重要的,甚至直接就用眉毛来指代女人们了(六宫眉黛惹香愁、翠娥争劝临邛酒、黛眉愁)。

    李渔的《闲情偶记》中研究过美女的眉毛:“眉之秀与不秀,亦复关系性情,当与眼目同视。然眉眼二物,其势往往相因。眼细者眉必长,眉粗者眼必巨,此大较也,然亦有不尽相合者。如长短粗细之间,未能一一尽善,则当取长恕短,要当视其可施人力与否。张京兆工于画眉,则其夫人之双黛,必非浓淡得宜,无可润泽者。短者可长,则妙在用增;粗者可细,则妙在用减。但有必不可少之一字,而人多忽视之者,其名曰“曲”。必有天然之曲,而后人力可施其巧。“眉若远山”、“眉如新月”,皆言曲之至也。即不能酷肖远山,尽如新月,亦须稍带月形,略存山意,或弯其上而不弯其下,或细其外而不细其中,皆可自施人力。最忌平空一抹,有如太白经天;又忌两笔斜冲,俨然倒书八字。变远山为近瀑,反新月为长虹,虽有善画之张郎,亦将畏难而却走,非选姿者居心太刻,以其为温柔乡择人,非为娘子军择将也。”他认为眉毛的清秀与否是与人的性格相关的,漂亮的眉毛应该浓淡适宜、有一定弧度,像新月,或像远山,否则即使画师再高明也无济于事。

    《红楼梦》中写林黛玉用的是“烟眉”,清、淡。作者用虚笔写意展示黛玉的肖像,还为突出其才情女子超尘拔俗的空灵感:那种脉脉之情、袅娜之态,那种欲说还休的柔媚,“娇羞默默同谁诉”的眉目,那聪明灵慧的谈吐,都从这独具匠心的肖像描写中显示出来。黛玉的美不仅在外貌,更在精神气质──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她有的是才,而绝少世俗的所谓“德”;她是一位“才女”,而非“淑女”。显其神而略其形,正是为免落俗臼,使这一形象更加美好理想,更富有浪漫的魅力。谁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呢在曹氏笔下,林黛玉的形象不是呼之欲出吗。

    作者还一再着力描写王熙凤的眉形目态,此回借黛玉所见,告诉读者,王熙凤有“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在后文王熙凤素服带尤二姐入大观园时,又一次写到她的眉眼“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两次描写,同中见异。第二次不仅写其形,更写其神。丹凤眼、柳叶眉,原是很美的,而曹雪芹却偏偏把美丽的丹凤眼配以三角,让秀气的柳叶眉高吊两梢,这就不尽美了。即便仍可算得上漂亮,但已决非温柔敦厚之形象。“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黛玉,初与王熙凤相见,就一眼看穿了这一点。再看看宝钗的形容,“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写道:“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这其中眉如翠羽就写出了眉之形与色。

    在中国古人的装束中,人们早就运用了化直为曲的艺术手法,曲眉就是典型的体现。《楚辞#83;大招》说:“曾颊倚耳,曲眉规只。”司马相如《子虚赋》有“长眉连蜷”之说,郭璞认为这是“言曲细”。王褒《咏月赠人》写道:“初魄似峨眉。”唐人小说《游仙窟:“乍出双眉,渐觉天边失月。”这些描写都是将美丽的眉毛比作弯弯的月亮,曲而细长,妩媚小巧,富有美感。